-
1 # 與我簽訂契約
-
2 # 希樸羊
美國心理學家津巴多斯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坦福監獄實驗,在一個模擬監獄內,由斯坦福大學的在校大學生志願者分別擔任看守和囚犯。結果發現,“看守”第二天就開始對“囚犯”進行嘲笑和侮辱,強迫“囚犯”服從。場面完全失控,試驗不得不中斷。
這個實驗因為違反了倫理學要求被廣泛詬病,但是卻也說明了一個很重要的理論:服從,以及一個人的獨立性是如何被剝奪的。在實驗的過程中,囚犯被多種方式侮辱,比如用代號取代姓名等,囚犯明明知道是實驗,仍然不可避免的產生了無力扭轉自己命運的感覺,並很快自暴自棄。想一想,如果一個實驗都可以達到這種效果,那麼一個孩子從小到大被灌輸到多少強盜邏輯,如果還能獨立思考,何其有幸!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告訴孩子要做一個乖孩子,說白了就是聽話、服從。稍微有點自己主見的孩子大多數被罵到抬不起頭。再想一想那個實驗,可以清楚的看到一個普通人是如何變成順從的囚犯的:第一步:把他體的名字去掉,然後賦予一個代號;第二步:侮辱他的人格,打擊他的自信,讓他感到絕望,明白自己唯有順從權威,接受自己不幸的命運。
根據這個步驟,我們也可以推測,我們是如何變成一個沒有獨立思考的人的:
第一步:父母一直在孩子耳邊淳淳教誨:“我們家就靠你了”“要為家裡爭光......”至於孩子的個性、喜好根本不重要,身份也慢慢變成了“聽話的孩子之一”“聽話的學生之一”,就像實驗中的囚犯一樣,有了自己的代號。
第二步:孩子要聽父母的話,因為父母是權威,而且辛苦養育了你,而孩子就是欠了他們的債,一輩子都還不清。當然,很多父母都不會想到不是孩子自己要出生了,而是父母要讓他出生的,結果為什麼成了孩子欠父母的債了呢?又一個強盜邏輯。
而如果不順從,拳打腳踢或冷暴力的現象不在少數。夠了,真的夠了,這些手段已經足夠摧毀一個小孩的自尊及其獨立的心智。
而接下來,就是一個高度服從,從來不敢也不會獨立思考的人誕生了。而施暴者,往往就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如父母或是老師。
-
3 # Dman7
獨立思考,可以說叫主見,接受知識很多,每天我們無時無刻都在接受新的知識,但是有用的卻沒有幾個,獨立思考就是你在這些知識中篩選有用的知識,然後運用,而接收知識不會篩選就是大腦處於無意識狀態
回覆列表
看了你的情況我認為獨立思考能力不強,尤其是社會科學方面缺乏自主的思路,這隻能說明一點:你接受的資訊還不夠多。
所謂獨立思考,不是特立獨行,不是一定要對社會問題有不同尋常的論斷,而是說這個論斷應該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你從最基礎的常識、最無可置疑的調查資料出發,使用嚴密的邏輯,跨越知識點乃至學科之間的界限,逐步組裝出一批中間結論。這些中間結論和新的事實相對照,再進行高層次的合併與推導,最終解釋了一個複雜的社會現象。這時你才算是透過獨立思考做出了一個結論。反之,如果你只是聽到一批結論,或是在老師口中聽到這個推導的主幹邏輯,沒有充分了解那些支線邏輯,沒有從最基礎的事實開始思考。那麼無論結論多麼神奇,你也只是新增了一個知識點而已。
知識點和結論的區別在哪?在於能否換個地方應用。一個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結論就像你自幼親自訓練的狗,它的體力,它的智力,它對口令的熟悉程度你都瞭然於胸。你可以讓他幹每天都熟悉的事情,比如你下班時把拖鞋給你叼過來,比如在院子裡給你守門,但你也可以根據任務的變化做靈活調整。比如說爬山的時候幫你去叼兔子,比如說打架的時候幫你從背後偷襲敵人....
最後我解釋一下。以上文字毫無打擊你的意思
更詳細的你可以看我的問答,人的思維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