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百味寫春秋

    《望天門山》是唐·李白寫於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的一首七言絕句。天門山位於安微省和縣與蕪湖市長江兩岸,在江南的叫東梁山(古稱博望山)與西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形同天然門戶,因此得名“天門山”。此詩重在寫景,不屬於“邊塞詩”。

    藉此話題,我來說一下唐宋的邊塞詩有何特點和風格。

    首先來說,邊塞詩在美學意義上呈現出的是:雄渾、悲壯、磅礴、浪漫、現實等不同的風格。

    其次,唐宋兩朝,時間跨度較大,不同時期的風格也不盡相同,可以肯定的是邊塞詩的風格走勢與當時的政治環境變化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絡。但是這些風格的表現並不以唐宋兩個時代共同所有。因為唐朝前期,國家昌盛,政治清明,統治階級較為強大,後期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政治導向己轉變,這就導致詩歌的前、後期變化較大。而宋朝因為統治階級對外總體政策的改變,致使詩歌風格的發展趨勢都有一個較大的轉折。那麼,我們來看一看唐宋不同風格的邊塞詩有何獨特之處吧。

    一、唐朝輕鬆明快風格

    唐朝詩人針對邊塞地界獨特的地理風貌,表達當時的風土人情,濃墨重彩的去對邊塞景物做具體細緻的描寫,同時也對獨特的景物進行歌詠。

    如“文章四友”的邊塞詩:

    君不見走馬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這首詩描寫邊塞山川風物以及行旅征戰生活,抒發軍士們建功立業的壯志豪情。

    以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則注重寫景,可以把邊塞景物寫的神奇瑰麗,同時將他的豪情融入詩中。如他的《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序》詩中,便描寫了唐軍不可阻擋的氣勢:

    上將擁旎西出徵,平明吹笛大軍行。四邊伐鼓雪海湧,三軍大呼陰山動。二、唐朝邊關軍士思鄉風格

    戰爭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都是殘酷的。不論在唐朝初建國之時的自衛戰爭,還是安史之亂的收復戰爭以及晚唐時期的割據戰爭,都會因為戰爭給天下百姓、從軍將士帶來傷痛和苦難。正如盧照鄰的《關山月》中,表達的就是將士們對家中父母妻子的牽掛,以及這份牽掛中的無奈之情,更感嘆自已為了國家隻身赴死,但是有誰又會知道我的存在呢?

    這些將士的心理描寫,無論是憂思還是無奈,都被邊塞詩人透過描寫抒發並表達了出來:

    塞垣通碣石,虜障抵祁連。相思在萬里,明月正孤懸。影移金岫北,光斷玉門前。寄出謝中婦,時看鴻雁天。

    又如王昌齡,他在邊塞詩的題材內容與藝術表現方面都有所創新,在王昌齡的《從軍行》中,重在表現邊關將士們的艱難困苦、漂泊無意和理想與現實的差異性,他的創新主要在於看到並描繪出了整個邊塞全域性的悲傷意識: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王昌齡不再以描寫邊關的苦寒為重點抒發思鄉的情感,而是透過邊關獨特的情景,空曠無人的黃昏,悠遠綿長的笛聲,透過秋月無邊抒發憂愁無盡、漂泊無奈的痛苦之情。

    這樣寫出的情感,豐富了邊塞詩的現實主義核心,也能夠使讀者直擊心靈,寫出來廣大戍邊詩人和將士的共同感觸。

    三、宋朝邊塞救國風格

    宋朝邊塞詩的寫作表達情感中,他們主要透過邊塞詩表達憂國憂民、對朝廷腐敗、無能的痛楚,從而表達自已救國救民的心情和志向。

    如蘇舜欽的《慶州敗》,就記述了當時宋與西夏戰爭的失敗,作者痛心疾首的批判了朝廷在邊防戰略部署的失誤和邊關將領的無能:

    今歲西戎背世盟,直隨秋風寇邊城。屠殺熟戶燒障堡,十萬馳聘山嶽傾。國家防塞今有誰?官為承製乳臭兒。酣觴大嚼乃事業,何嘗識會兵之機。

    宋朝詩人以邊塞詩作為抒寫方式,透過詠史懷古的寫作手法,抨擊社會的黑暗性,同時透過邊塞詩表達自已要救國立身的高風亮節,諷刺當朝的無能和軟弱,不僅不敢反擊,還主張議和低頭,所以大部分詩人創寫了很多很多詠史懷古的優秀詩篇。尤其是透過回想漢代的衛青、霍去病的風姿為議論方式,從而達到抒發個人感情、議論國事的目的。

    風雨瀟瀟似晚秋,鴉歸門掩伴僧幽。雲深不見千巖秀,水漲初聞萬壑流。鍾喚夢迴空悵望,人傳書至竟沉浮。面如田字非吾相,莫羨班超封列侯。

    在南宋像這樣以愛國為主調的邊塞詩,是寄希望於朝廷能夠抗戰救國收復失地,恢復以往國強力勝的局面。然而,只能是空發情感而無力迴天,所以這類作品較之北宋更為興盛。

    解答至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化療藥物的常見的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