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跪射俑

    匈奴在西漢初建時入侵了,在白登山(今大同市東北馬鋪山)將劉邦打得大敗,西漢被迫用公主和親,並給匈奴大量金銀、糧食等物資。

  • 2 # 大秦鐵鷹劍士

    秦末漢初,中原雖然戰亂不休,但是匈奴也正在整合之中,實力不足以進犯中原。公元前247年前後,趙國大將李牧率戰車一千三百輛,精選的戰馬一萬三千匹,敢於衝鋒陷陣的勇士五萬人,善射計程車兵十萬人,一戰斬殺匈奴勇士15萬有餘,匈奴元氣大傷。公元前215年,秦朝大將蒙恬率三十萬精銳秦軍北伐匈奴,一戰斬殺匈奴十餘萬精壯,匈奴後退七百里以避秦鋒。

    三十年間,匈奴損失近三十萬精銳,自然沒有實力在楚漢戰爭時期入侵中原。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202年,三年秦末戰爭,四年楚漢戰爭,中原戰火連天,無暇顧及外事。匈奴在冒頓單于的整頓下,趁中原混戰期間,他整合匈奴各部,擊滅東胡,打敗月氏,實力大漲。冒頓趁楚漢戰爭之機,收復了秦朝攻佔的匈奴之地,並在漢朝建立後出兵攻掠漢地。漢匈戰爭持續了兩百餘年,最終北匈奴遠遁歐洲,南匈奴化入華夏。

    西晉建立後,整體國力是強於周邊胡族政權的,南匈奴都已經臣服於西晉。八王之亂導致西晉國力大損,實力降至一個三流諸侯國的實力。八王之亂歷時達十六年,期間時有戰亂,後期朝廷已無法掌握全國,受戰亂影響地區亦愈來愈大。除了諸王互相攻伐的戰事外,期間還有氐人齊萬年的變亂,以及成漢和漢趙兩個政權針對西晉朝廷的一系列戰爭,南方亦有變民杜曾、王如及張昌的起事。

    這些戰事都對全國不少地區都造成嚴重破壞,饑荒、疫病頻生,亦令不少人被迫離開家鄉求活,成為流民。八王之亂導致西晉元氣大傷,周邊胡族經過多年休養生息,在戰爭中不斷壯大,實力超過了西晉。匈奴族人劉淵在八王之亂中與成都王聯結,並藉此聯結匈奴諸部,壯大實力。成都王被王浚等擊敗後,劉淵就乘時而起,建立漢國,更是日後滅亡西晉的力量。西晉東遷後,北方大地陷入五胡的統治之中,東晉偏安一隅,導致了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並立的局面長達三百餘年。

  • 3 # 戴老師講歷史

    先總結一下,主要是因為秦末天下大亂的時候,匈奴人也很忙——忙著四分五裂各自為戰呢,沒時間南下爭奪天下。距離冒頓單于一統匈奴還要很久呢。不過對於靠近草原的河套地區,可不就被匈奴人乘機拿下來了嘛。具體來說吧,就是秦末到楚漢相爭這段時間裡面,匈奴不太平,東邊有“東胡”,西邊有“大月氏”,這事兒倒該歸功於秦始皇,秦始皇在匈奴人的頭曼單于在位時期,由於秦始皇信方士言"亡秦者胡"而發兵北擊匈奴,所以頭曼退到陰山以北的塞外之地,這就恰好處於東胡和的中間地帶。

    一直要到冒頓時代,也就是到了漢初左右才統一了北方草原,才有餘力南下中原。冒頓時代是匈奴的全盛時期,冒頓殺父自立後襲東胡,滅月氏恰好就是秦二世末期即大澤鄉起義之時,匈奴是真沒時間南下逐鹿中原。

    不過匈奴東西萬餘里,控弦之士四十萬的局面形成後,確確實實掠取了被秦將蒙恬佔領的河南地與河套地區,不時入侵中國邊郡,但此時中國楚漢相爭,無力對外。

    五胡亂華則和秦末匈奴人崛起性質完全不同。五胡亂華無一例外全是司馬家的王爺們自己引進來的——為了奪權嘛。而且五胡亂華的少數民族全是內附的民族在西晉一連串的內亂後,看到西晉無比虛弱的時候才野心膨脹,和秦末獨立的匈奴完全不一樣。

  • 4 # 正史漫談

    這個問題,體現了一個歷史巧合:

    公元前200年,西漢建立不久,在白登圍困漢高祖劉邦、給了中原王朝一個下馬威的遊牧民族,是匈奴;然而這也是當時匈奴人的最高光時刻,隨著漢朝的逐漸恢復,這個馬背上的民族逐漸處於下風。

    500多年後的公元309年,匈奴人劉淵稱帝,打著恢扶漢室的大旗,將國號取名為“漢”;公元316年,劉聰、劉曜攻破長安,俘虜晉愍帝,西晉滅亡,漢族人首次失去了中原地區的統治權,匈奴人也成了為五胡亂華的急先鋒。

    看起來很容易讓人產生這樣的感覺:匈奴人用了500年,終於入主中原。

    但所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匈奴人在秦漢之交及西晉末年的不同境遇,由所處時代的客觀情況所決定的:

    秦漢之交,匈奴是外敵;西晉時期,匈奴等是內賊

    在秦漢時期,中原王朝的民族構成相對單一,是傳統的華夏族。以匈奴為代表的北方的遊牧民族,居無定所,放牧劫掠為生,是中原農耕文明的天敵。所以無論是春秋戰國還是秦末楚漢相爭之際,中原政權對這些外族極為警惕、同仇敵愾;

    西晉時期,由於東漢以來的開放民族政策,大量被降伏的匈奴人進入中原地區繁衍生息,同時鮮卑、羌、氐、羯族等少數民族也作為中原的臣民,在邊境地帶與漢人雜居。由於生活習慣、族群差異以及文化水平較低,這些少數民族基本處於社會生活的底層,比如羯族人普遍被當作奴隸買賣。但也有部分貴族生活在高層,匈奴劉淵就是典型。

    但司馬氏政府並沒有處理好各民族雜居帶來的現實矛盾,加上八王之亂造成了中央權力衰弱,劉淵抓住這一機會揭竿而起,實際上可以被視為晉王朝內部特定人群的反叛。堡壘往往從內部攻破,500年前匈奴“控弦40萬”也不敢奢望的成果,被改為漢姓的劉淵父子輕易實現。

    秦漢之交,中原生產力碾壓胡人;西晉時期,雙方已勢均力敵

    當初劉邦在白登被圍,匈奴雖在表面上佔據優勢,但實際上雙方由於生產力代差帶來的差距極其明顯:

    晁錯曾稱:一漢當五胡,也就是一個漢人士兵的戰鬥力可以對抗五個胡人。為什麼這麼說?舉例為證-當中原王朝使用制式的強弓硬弩時,匈奴人的箭頭普遍還是骨頭製成;漢族士兵裝備精銳的裝甲時,匈奴人還配備著皮衣、木板盾牌......雖然匈奴人更加能承受風雨飢渴之苦,並且擁有機動性的優勢,但雙方在生產力上的差距,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陣地戰時,這種差距表現得尤為突出,西漢李陵以5000步兵殲滅數萬匈奴騎兵,就是這一技術碾壓的直觀體現。

    然而在西晉時期,由於多年的雜居,少數民族對中原的先進生產力已逐步掌握;再加上他們天生的馬術優勢,使他們在面對中原漢人軍隊時佔據了一定上風。西晉軍隊面對劉淵的兵馬節節敗退,就是因為以往的技術優勢已不復存在。

    秦漢之交,中原王朝尚武之風濃厚;西晉時期,腐朽的門閥士族大行其道

    經過了數百年春秋戰國的頻繁戰爭,秦漢之時民風彪悍、尚武之風濃厚;法家制度雖嚴苛,但在客觀上也帶來了令行禁止、紀律嚴明的社會制度。毫不誇張的說,直到秦漢之際,中原王朝仍稱得上軍國主義制度。正是得益於全民皆兵帶來的天生戰鬥力,章邯帶著武裝起來的幾十萬苦力就能打得農民起義軍節節敗退;也正是因此原因,項羽帶領的楚地起義軍能把秦軍精銳打的望風而潰。

    而在司馬氏的西晉王朝,一反曹魏時期嚴刑峻法打造的淳樸制度,實行放任自流的寬鬆政策;加上經濟逐漸繁榮,社會風氣奢靡腐化,門閥士族以驕奢淫逸、離經叛道、沽名釣譽為榮,互相攀比、追求金錢至上,石崇、王愷鬥富的行徑,將當時的畸形社會狀態體現的淋漓盡致。

    掌握政權貴族階層腐化墮落,失去了進取心,無視貧富差距帶來的社會矛盾;手握重兵的諸侯王又屢次為爭權大動干戈,數十萬精銳喪命於內鬥;身邊卻又環繞著一群心懷不忿、兵強馬壯的匈奴、鮮卑等勢力。對這些危險毫無警惕心的奇葩司馬氏自作孽、不可活,但卻害得中原王朝千百年來首次淪為各民族弱肉強食的戰場,可謂當時無愧的歷史罪人。

  • 5 # 縹緲峰下一粒沙

    一句話,時代不同了。

    秦始皇時代

    統一天下之後,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打得匈奴諸部潰不成軍,根本不敢與之對抗。後修築長城,明明白白的告訴匈奴人,長城之內是我們的地盤,你們最好不要來,來了就走不掉了。

    (影視劇中的蒙恬)

    《史記·卷八十八·蒙恬列傳》對此的記載是:“暴師於外十餘年,居上郡。是時蒙恬威振匈奴。”意思是秦國大軍震懾北方草原十多年,蒙恬親自鎮守上郡,威振匈奴。

    那時候的匈奴,別說進犯中原了,他們該考慮的是秦軍來了要往哪裡跑。只要蒙恬一動,他們大約就要趕著牛羊拖家帶口的望風而逃。

    哪怕後來秦始皇死了,蒙恬被逼自盡了,中原亂成一鍋粥,匈奴也沒敢把手伸進長城之內。

    一方面是因為在蒙恬的打擊下匈奴實力大減,另一方面是長城三十萬守軍還在呢,不,應該是二十多萬,因為蒙恬的副將王離率著十多萬秦軍聽從秦二世胡亥的調派,回中原鎮壓起義軍去了。

    就算守軍少了,匈奴也不敢來。

    (影視劇中的蒙恬)

    漢朝時代

    匈奴人最恨的漢朝人應該是霍去病吧。

    秦朝滅亡後,匈奴得到了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差點在白登之圍中把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給殺了。

    此後在和漢朝的交往中一直比較強勢,逼得漢朝送出去多少個公主和親。

    直到劉徹登基,突然天降戰神霍去病,和蒙恬一樣深入草原,打得匈奴人丟盔棄甲,連祖地祁連山都丟了,悲傷地唱道:“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公元前117年,因為匈奴單于拒絕對漢稱臣,劉徹準備派霍去病再去打一波,徹底殲滅匈奴主力。結果霍去病突然去世了,此事做罷。

    這是漢朝的不幸,卻是匈奴的幸運。

    (影視劇中的霍去病)

    三國時代

    到了三國時代,中原又亂了,匈奴蠢蠢欲動。

    但,一動就被打,打他們的人很多。一個是公孫瓚,一個是曹操,還有其他靠近匈奴的勢力,那是來一次打一次,從沒慫過。

    尤其曹操,先收拾了南匈奴,將單于呼廚泉接到許昌為質,又把南匈奴一分為五,派漢人去部落裡做大司馬,監督著管理事務的匈奴貴族;後來又去打匈奴中的另一支“烏桓”,斬首單于,少部眾少部分逃走,大部分被強遷入中原。

    簡單來說,曹操把匈奴安排得明明白白。

    後期匈奴就不來送人頭了,加上內亂分裂,更沒有能力插手中原。

    (影視劇中的曹操)

    西晉末期

    西晉有什麼呢?什麼都沒有。

    從第一代西晉皇帝司馬炎開始,西晉就沒有碰上一個好君主。司馬炎奢靡無度,他兒子司馬衷更好了,智力和十多歲的孩子差不多,再加上惡毒皇后賈南風,西晉沒幾年就敗落了。

    這還不算,為了掌控朝政,各位司馬家的宗室輪番表演,殺得天昏地暗人頭滾滾,其中鬧騰得最歡的有8個,史上稱為“八王之亂”。

    等他們打得差不多,國家也快完了。農業基本上崩潰,經濟崩盤,老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至於軍事力量更是提都不用提,早打沒了。

    (網路配圖)

    塞外眾多遊牧民族從來都密切關注著中原動向,中原政權若強,他們就是能歌善舞的小夥伴;中原政權若弱,他們就是提著刀槍的強盜。

    此時的西晉如同不設防,他們可不就來了?史上說是“五胡亂華”,其實來的民族很多,只是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最強,所以特指他們。

    這一亂就是300多年,漢人滅絕了一千多萬,第一次遇上了種族人口危機。這是漢民族的一場大災難。

    如果蒙恬、霍去病、曹操這些狠人泉下有知,大概會氣得跳腳吧。

    (網路配圖)

    總之,封建時代,中原政權和匈奴的關係此消彼長,從來沒有過真正的和平。五胡能亂華,皆因那時中原政權國力衰弱。

  • 6 # 方圓論壇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為什麼匈奴不敢趁亂進攻中原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北方邊境一直都有一隻秦軍主力在防備匈奴。匈奴南下中原?純粹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秦朝從建立之後就一直對匈奴保持這相當的警惕狀態。秦始皇時期,大將蒙恬一直奉命鎮守北方邊疆。蒙恬在北方收復了河南地並且修築了萬里長城對抗匈奴。匈奴在蒙恬的不斷進攻下,實力被極大的削弱了。蒙恬鎮守上郡十多年威震匈奴。匈奴絲毫不敢南下,被匈奴人稱為中華第一勇士。

    蒙恬被冤殺後,將軍王離又奉命鎮守北方邊疆。也就是說不管中原如何爭權奪利,爾虞我詐。起碼秦朝對於北方匈奴的防禦一直都沒有放鬆。秦末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後,秦朝政權頓時一片風雨飄搖。王離受命從北方邊疆帶領部分兵馬勤王保駕。但即使王離離開了北方邊疆。北方防禦匈奴秦朝一直都沒有放鬆。從蒙恬時期三十萬鎮守北方虎狼之師。在王離回朝平叛之時,邊防邊境也依舊留有十數萬軍隊鎮守。據記載王離平叛時帶回北方邊軍二十萬。也就是說直到秦朝滅亡的危機時刻,秦朝依舊保留了相當的軍隊在防禦匈奴。這也是為什麼秦朝末年天下大亂而匈奴卻根本沒有機會禍害中原。

    而晉朝的五胡亂華則不然。五胡亂華完全是司馬氏自身所導致的惡果。而五胡亂華的根本原因還得深究到晉朝八王之亂到時期。晉朝八王之亂內鬥持續了七年。其核心人物就是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這一場內鬥不僅極大的削弱了晉朝的實力。同時也爆發了引狼入室的悲劇。從東瀛公司馬騰開始他就開始引入北方胡族為自己爭權奪利。而其他藩王看到司馬騰如此行事之後也有樣學樣。其惡果就是烏丸、羯朱、鮮卑等族勢力逐步開始進入中原。而隨著異族勢力不斷擴張,也就爆發了後來的五胡亂華。但從這一點來看,晉朝是遠遠不如秦朝的

  • 7 # 臥牛說歷史

    懶得配圖,湊合著看吧。

    這能一塊兒比嗎?環境根本就不一樣。

    秦漢之際,哪怕戰國時期,匈奴對戰國七雄來說,那是真正的外族。中原諸國,對匈奴來說,也是新的政權,雙方屬於不同文明的對撞。

    那個時候匈奴根本沒有武器裝備,要比中原環境差的多,根本就不具備攻城的能力,頂多就是劫掠一番小點的城池。要不為何修長城呢。

    西晉爆發的五胡之亂說是異族,其實都是中原諸國征服的失敗者。舉個不恰當的例子,若當時是奴隸社會,這些五胡都是奴隸的份。

    說建立漢趙的匈奴,屬於內遷匈奴,從西漢到東漢,就已經在山西紮根兒了。後趙石勒,屬於社會最底層的人物。

    羌族從東漢一直就在西涼作亂。

    鮮卑更是最早接受漢化的一部分,除了不是漢人,這些異族都是說的漢話,穿的漢衣。

    都是長城以內的異族。長城以內還不足以說明問題嗎?

    五胡之亂雖是5個異族,但其實可以算是東晉朝廷的一個內亂,只不過影響更大而已。

    北魏所在的拓拔鮮卑,不同於慕容鮮卑,妥妥的長城外來的,建代國的時候,仍保持著遊牧習性。所以,南北朝時期,才是真正的胡漢對立時期。

  • 8 # 如史如畫

    為何秦末天下大亂,匈奴卻不敢趁亂進犯中原?

    匈奴自夏、商以來,就一直在中原北部繁衍生息,隨著年代的推移,這個種族就越來越活躍。可是這個種族畢竟只是一個小部落,在北方,同時還活躍著樓煩,月氏等部落,匈奴並不算很強大。另外匈奴也沒有十分有號召力的王者,他們形成不了統一的號令。所以在春秋戰國和秦朝末年這兩個非常動亂的時代,匈奴人並沒有實力南侵中原。

    另外,匈奴強大是從冒頓單于開始的,冒頓弒父奪位,用強硬的手腕治理匈奴,他把中國北方基本統一,算得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劉邦和冒頓單于戰過,不敵他。

    為何晉末,中國會動亂這麼久?

    這就跟漢朝的制度有關係,漢朝跟唐朝一樣,對外很開放,接納了不少的外華人。自漢武帝以來,胡人便可南下居住,特別是關中,渭河一帶。到了晉朝,胡人的居住範圍基本把首都洛陽包圍。

    八王之亂後,晉朝國力空虛,胡人趁機對晉朝發起攻擊,之後的一百餘年便有五個種族在中國大地上建立了十六個大小各異的政權,這段過程便稱“五胡亂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懷孕第5-8周,胎兒會有哪些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