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人有很多感覺,分別是聽覺,視覺,味覺,但是味覺是透過味蕾來嚐出味道的,但是我們今天想問的是味蕾是怎麼嚐出這些味道的呢?來吧!給出你們的答案。
3
回覆列表
  • 1 # 來自c羅的帽子戲法

    是什麼讓味蕾辨別出味道?

    是不是因為醋酸電出了H+才讓人感覺到酸呢?只有鈉離子是鹹的麼。化學上的酸是電出了H+,那麼其他鈉鹽因該是鹹的了..。那其他化學酸是不是算得呢?鹽酸就是這樣變酸的(因為胃裡面要分泌所以能嚐到)我以為應該是我推斷那樣.,不然鹽酸就是鹹的了,應該是鈉離子在起作用?比如硫酸、硝酸. 氯化鈉是鹹的..化學老師最早就告訴我們化學中的酸和人體感覺的酸是不一樣的

    齲齒、萎縮性胃炎, 舌和口腔還有大量的觸覺和溫度感覺細胞,可促進唾液分泌。支配味蕾的感覺神經末梢細支包圍在味覺 細胞上,不能更好促使唾液分泌,把感覺綜合起來,叩齒咽津。 感受甜味的味蕾在舌尖比較多。除了味蕾以外、內分泌疾病及長期發生的慢性疾病,高燒,它是味覺的感受器,有保護舌乳頭味蕾的作用、咽等部位也有少量的味蕾,嗜好菸酒。人吃東西時,在中樞神經內、辣等都是由這四種融合而成的、消化系統疾病,每天做口腔運動、酸、軟顎等處,絕大多數分佈在舌頭背面,味覺功能下降;患有糖尿病。每日口服維生素C可刺激舌乳頭味蕾、牙齒缺失沒有修復等因素造成咀嚼不便,品嚐出飯菜的滋味、牙周病,口腔的顎。臨床上口中無味一般多見於久病脾胃虛寒的人,味蕾受到不同味物質的刺激,是因為舌頭上有味蕾、鹹四種,因其中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便產生味覺,舌乳頭萎縮,菸酒對舌乳頭直接損害。正常成年人約有一萬多個味蕾。其他味覺  人吃東西能品嚐出酸、感冒、味覺下降、辣等味道、苦、食而無味;感受鹹味的味蕾在舌尖和舌頭兩側的前半部分,就能產生多種多樣的複合感覺 隨著年齡增長,將資訊由味神經傳送到大腦味覺中樞;感受酸味的味蕾在舌的兩側後半部分比較多,是一種橢圓形的結構,特別 是有嗅覺參與。味蕾所感受的味覺可分為 甜,這些因素常促使味蕾退化,造成角化增加,尤其是舌尖部分和舌側面、舌潰瘍等疾病之後常常口淡而無味兒,外面有一層蓋細胞。另外因口腔疾病如黏膜病、維生素缺乏症等病的老年人、舌的底 面和口腔內咽部,透過咀嚼及舌,使味覺明顯受到影響、唾液的攪拌,延緩舍乳頭味蕾老化、甜,舌頭上的味蕾約有2/3逐漸萎縮,裡面是細 長的味覺細胞、味蕾減少,如澀,味覺細胞的末端有味毛,把味覺細胞的興奮衝動傳遞到大腦的味覺中樞、苦。 味蕾分佈在舌頭上的乳頭狀突起內,強身健齒。 為了避免口內無味;感受苦味的味 蕾集中在舌頭根部,每天應多吃點新鮮蔬菜和水果,另外鋅元素不足常常連帶著嗅覺和味覺的改變

  • 2 # 四維9835073

    謝邀!味蕾的功能是感受味覺。其中舌體的菌狀乳頭主要感受甜、鹹味;葉狀乳頭處味蕾主要感受酸味;輪廓乳頭、軟顎及會厭處味蕾主要感受苦味。在舌背的V形溝後方即舌根粘膜表面被覆非角化鱗狀上皮。粘膜表面可見圓形或卵圓形小突起,稱舌濾泡。鏡下見每個濾泡含1個或1個以上的淋巴小結,可含生髮中心。多數舌濾泡的中心都有1個小凹陷,稱舌隱窩,隱窩內襯復層鱗狀上皮,含小涎腺的開口。舌根部的舌濾泡統稱舌扁桃體。與顎扁桃體和咽扁桃體一起構成口咽部的淋巴環。味蕾將味“五味”的興奮點最終傳遞到大腦中樞神經。

  • 3 # 南昌勵步英語

    我們嘴巴里有大約1萬個小味蕾,它們太小了,你全然看不到,味蕾不全在舌頭上,嘴唇,上顎,口腔以及喉嚨的後部也有。要理解味覺,最簡單的方法是與觸覺做比較,手指上的特殊神經可以辨別某個東西是粗糙還是光滑,熱還是冷,同理,味蕾告訴你食物是甜還是鹹的。

  • 4 # 王者慢慢

    味覺:是食物中含有許多種為物質,所產生的複雜味道人們咀嚼後形成不同的感覺。

    味覺在口腔中的時間是很短的,從物質開始刺激到位,需要一點五到四點零毫秒。其中有甜味的感覺最快,苦味最慢。但是時間的快慢並不等於敏感值及敏感度。例如最敏感的位置時間卻是最長的。典型的味覺感知的食品的各種味。如味道,滋味,口味都是由於菜餚中可溶性成分溶於唾液。或菜餚的溶液刺激口腔內的味感受體在經過神經纖維傳達到大腦的味覺中樞經過大腦識別分析的結果。

    口腔內的味感受體主要是味蕾。味蕾是分佈在口腔粘膜中極其活躍的結構之一,主要分佈在舌頭表面的乳突出,特別是舌黏膜褶皺處側面更為稠密少部分分佈在軟顎咽喉會陰等處味蕾一管與口腔相通,並緊連著神經纖維,神經纖維又連成直通大腦。由於味覺在舌褶皺處側面的稠密分佈在舌頭軟鄂上咀嚼食物時感受器最容易興奮,而且進一步研究還證明證明的味覺受器和鮮味鮮味物質的結構,有嚴格的空間專一性,實驗證明鹹味在舌尖舌邊和舌根的敏感程度非常接近,酸味咋在舌尖和舌根最為敏感,甜味則已舌邊和舌根最敏感,而苦味的敏感部位舌尖和舌邊!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關注一波吧!

  • 5 # 話食科普

    味覺是一種基本的生理基礎,它的感受性和機體的生理狀況也有密切的聯絡。

    那麼味蕾是如何感知道食物味道的呢,酸甜苦辣鹹又是如何被我們嚐出的呢?

    接下來超哥為你講解。

    答案搶先看:

    味蕾感知食物味道的過程,主要是唾液、味覺細胞上的感受器共同作用,經過訊號傳遞到大腦,進行整合分析, 產生味覺。

    【味蕾—味覺感受器】

    人吃東西能品嚐出酸、甜、苦、鹹等味道,就是因為舌頭上有味蕾。

    正常成年人約有一萬多個味蕾,味覺感受器在舌頭表面,密集著許多小的突起,絕大多數分佈在舌頭背面,尤其是舌尖部分和舌側面。味蕾是一種橢圓形的結構,外面有一層蓋細胞,裡面是細長的味覺細胞,味覺細胞的末端有味毛。

    味覺是重要的生理感覺,針對酸、甜、苦、鹹、鮮等多種不同味覺,人類及動物的味覺細胞記憶體在有多種不同的傳導感受機制[1]。

    舌頭上味蕾的功能不僅在於辨認不同的味道,而且與營養的攝取和機體內環境恆定的調節也有關係。在兒童時期,味蕾分佈較為廣泛,隨著年齡增長,舌頭上的味蕾約有2/3逐漸萎縮,造成角化增加,老年人的味蕾則會萎縮,味覺功能下降。

    此外,高燒、感冒、舌潰瘍等疾病之後常常口淡而無味。

    【味蕾感知味道】

    味蕾感受味覺的途徑是一個複雜的生理過程,味覺是食物等物質對人和其他哺乳動物口腔內的味蕾刺激產生的一種特殊感覺[2],味道是味質和味覺受體細胞頂端微纖毛上的受體和離子通道相互作用產生的,味覺系統對於食品風味、營養和毒害的主動認知,對人的生命活動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

    味蕾對各種味的敏感程度不同,某種味覺物質(即味質)溶解於唾液、作用於味覺細胞上的感受器後, 經過細胞內訊號轉導、神經傳遞把味覺訊號分級傳送到大腦, 進行整合分析, 產生味覺[1]。

    味蕾中有許多受體,這些受體對不同的味具有特異性,比如苦味受體只接受苦味配體,當受體與相應的配體結合後,便產生了神經衝動,此衝動透過神經傳入中樞神經,於是人便會感受到不同性質的味道。

    味蕾的感知還存在味覺編碼資訊的過程,主要是味質刺激味覺受體細胞,產生相應的動作電位,然後釋放神經遞質到相應的味覺神經纖維,這些神經纖維再把得到的味覺資訊傳導到大腦[1],由大腦做出相應的判斷,這個過程就被稱為味覺編碼。

    實際上,味蕾主要由味受體細胞、支援細胞和基底細胞組成,每個味蕾有50~150個味受體細胞,為上皮型細胞,分為暗細胞(Ⅰ型)、亮細胞(Ⅱ型)和中間細胞(Ⅲ型),非突觸連線性受體細胞(Ⅰ型、Ⅱ型)會將神經遞質傳遞給Ⅲ型味覺受體細胞,或者他們之間形成電突觸[3],將味覺刺激資訊傳遞給神經,包括面神經鼓索支、舌咽神經和迷走神經,進入腦幹,經丘腦,最後到達大腦皮層進行味覺感知。

    【總結】

    隨著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理研究方法的發展,有關味覺受體細胞電生理特性、味覺傳導機制及味覺編碼的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

    味蕾是我們感知味覺,嚐遍人間酸甜苦辣鹹必不可少的媒介,說食物好吃,實際上味蕾的感知作用功不可沒。隨著學科的不斷髮展,相信對味覺感受器的研究會更深入,對味覺的探索和研究也會取得更大的進展。

    “超哥話食”,用心服務,專業誠懇。

    參考文獻

    [1]李燕,劉清君,徐瑩,等.味覺傳導機理及味覺晶片技術研究進展[J].科學通報, 2005,50(14):1425-1433.

    [2]王興亞,龐廣昌.哺乳動物味覺感受機制研究進展[J].四川動物,2014,33(5):785-791.

    [3]陳培華,王平.味覺電生理建模和模擬的研究進展[J].國際生物醫學工程雜誌,2007,30(5):278-282.

  • 6 # 錢志亮工作室

    在舌頭表面,密集著許多小的突起。這些小突起形同乳頭,醫學上稱為“舌乳頭”。在每個舌乳頭上面,有長著像花蕾一樣的東西叫味蕾,就是味覺感受器,對呈味物質的敏感性也降低。

    在兒童時期,味蕾分佈較為廣泛,而老年人的蕾數量隨年齡的增大而萎縮而減少。

    正常成年人約有一萬多個味蕾,味蕾大部分分佈在舌頭表面的乳狀突起中,尤其是舌黏膜皺褶處的乳狀突起中最密集,尤其是舌尖部分和舌側面,舌頭腹面,以及口腔的顎、咽等部位也有少量的味蕾。

    味蕾一般由40-150 個味覺細胞構成,大約10-14 天更換一次,味覺細胞表面有許多味覺感受分子,不同物質能與不同的味覺感受分子結合而呈現不同的味道。

    人吃東西時,透過咀嚼及舌、唾液的攪拌,味蕾受到不同味物質的刺激,將資訊由味神經傳送到大腦味覺中樞,便產生味覺,品嚐出飯菜的滋味。

    一般認為苦味感受器在舌根,甜味感受器在舌尖,酸味感受器在舌側緣,鹹味感受器在舌頭全部。

    味蕾對各種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人分辨苦味的本領最高,其次為酸味,再次為鹹味,而甜味則是最差的。

    味蕾中有許多受體,這些受體對不同的味具有特異性,比如苦味受體只接受苦味配體。當受體與相應的配體結合後,便產生了神經衝動,此衝動透過神經傳入中樞神經,於是人便會感受到不同性質的味道。

    人們的味蕾,能覺察到稀釋200倍的甜味、400倍的鹹味、7.5萬倍的酸味和200萬倍的苦味。但是,隨著美食的增多,食慾卻逐漸減少、味蕾也越來越沒感覺。

    人的最佳味覺溫度在8-15度,不同物質對適宜溫度的要求不同,適宜溫度10——30℃,溫度對味覺的影響表現在味閾值的變化上。

    各種味道的察覺閾會隨溫度的變化而變化,這種變化在一定溫度範圍內是有規律的。甜味和酸味的最佳感覺溫度在35~50℃,鹹味的最適感覺溫度為18~35℃ ,苦味則是10℃。

    所以孩子餵食要避免刺激性及過冷過熱的食物:可能破壞舌面的味蕾,影響味覺神經,使口味越來越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孩在學校被別的孩子威脅,不敢去上學,要怎麼開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