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貓圖怪談
-
2 # 翱翔滴毛鷚子
賣米的、賣面的、賣豆腐、賣肉的、賣蔥的、賣蒜的、賣魚的、賣蝦的、賣烏龜王八、賣螃蟹青蛙的、賣油鹽醬醋的、賣茶葉雞蛋的……,本來其樂融融座無虛席的菜市場。
井井有條的秩序往往有人喜歡標新立異,標新立異的那兩三個人中,一個賣火藥的、一個賣敵敵畏的,另外一個是賣甲基苯丙胺的,這三人合夥揍了賣油鹽醬醋的,打了人佔了地兒,非得在這繁榮景象的市場裡分一杯羹。
其它攤主見狀,沒了賣油鹽醬醋的不要緊,可自己的貨品哪怕味道再好,沒了調料又該怎麼成菜?
於是各攤主齊心合力籤合同、定盟約,掙死扒命的打跑了賣火藥、賣敵敵畏的和甲基苯丙胺的,幫賣油鹽醬醋的掙回了面子搶回了攤位,於是市場的繁榮恢復如初。
情況就這麼個情況,事情就這麼個事情……。
稱謂不同道理不變!
就是變形金剛的變!
請呱唧……
………
-
3 # 古風93814281
謝謝邀請,首先,一戰分為兩個陣營同盟國和協約國,同盟國由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四國組成。但其實最初的同盟國是德奧意三國。德國和法國算是歐洲大陸的世仇,普法戰爭後,普魯士首相俾斯麥擔心法國報復,採取結盟政策圍堵法國。他最初想讓德國、奧匈帝國和沙皇俄國結成“三皇同盟”,可是俄國在1878年的柏林會議上,因巴爾幹問題與奧匈帝國發生利益衝突。德國最終在1879年選擇了奧匈帝國作為盟友,與奧匈帝國締結秘密的德奧聯盟。俾斯麥轉而和因為與法國在殖民地事務上發生衝突,在1881年爭奪北非突尼西亞失敗而面臨孤立的義大利結盟。因此德奧意三國締結“三國同盟”。但是義大利雖然一開始是同盟國國家,但在戰爭爆發後快一年的1915年4月時,突然倒戈,和協約國簽訂了《倫敦條約》並對奧匈帝國宣戰。
與同盟國相對立的是協約國,其主導者是法國,它在財務支援俄國工業化後,於1892年與俄國結盟。是為“法俄同盟”以對抗同盟國。英國在1904年與法國簽訂“摯誠協議”,這是一項解決兩國有關殖民地糾紛的協議,並非軍事同盟。在法國的協調下,英俄雙方終於在1907年結束他們的殖民地糾紛,簽訂“英俄諒解”。同年,法英俄三國因受到德國和奧斯曼帝國的力量威脅,組成“三國協約”。
二戰的作戰雙方是軸心國和盟國,其實最早形成的是軸心國,即德意軸心,因為德國是一戰的戰敗國,戰後法國希望徹底削弱德國,使之不能再成為法國的威脅。而戰後簽訂的《凡爾賽合約》對德國太過苛刻,以至於法國元帥福熙都說這不是和平而是20年休戰。果不其然,戰後德國的民族主義高漲,加上經濟危機,最終促使納粹黨上臺執政,而在這之前,義大利的法西斯政權也建立了,並由於英法沒有履行一戰之前答應義大利的殖民利益,德意兩國於1936年10月25日達成協調外交政策的同盟條約,建立柏林-羅馬軸心。德日在1936年11月25日簽署反共產國際協定,意大利於1937年11月6日加入。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外交代表在柏林簽署《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三國公約),成立以柏林-羅馬-東京軸心為核心的軍事集團,成員被稱為“軸心國”。
與之相對抗的盟國,最初來自於協約國,以英法為主,核心還是法國,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防止德國再度崛起後威脅法國。雖然法國是一戰的戰勝國,但作為主戰場損失特別慘重,國力實質是十分虛弱,相對脆弱的局面並沒有改變,出於對安全的考慮,對德政策自然激烈,想對德趕盡殺絕,但戰後的法國無法對德國採取過硬的實質措施。因此積極開展聯盟外交,構建聯盟體系。然而法國已經失去了俄國這重要的Continental盟國,英美採取離岸平衡戰略,同時還要對付蘇聯,並不希望德國被過分削弱。在Continental聯盟和大西洋盟約未能實現的情況下,法國轉而同比利時、波蘭、捷克等締結了軍事同盟。在其授意下中東歐小國家互相也締結了軍事同盟——構成所謂的反德包圍。法國在歐洲的地位和自身的防衛得到了加強,同時也防止德國在東方擴充套件其勢力。但是以上國家過於弱小,法國還是把自己的安全希望寄託在英法協約上。過於贏弱的法國無法塑造一個強大的同盟,最終選擇尾隨英國對德綏靖,求片刻安寧。
但是二戰爆發後,德國以閃電戰迅速擊敗中東歐小國乃至法國,直接威脅英國時,英國不得不迅速與美國結盟,並在德國入侵蘇聯後與意識形態的宿敵蘇聯結盟,從而建立起包括美英蘇中的反法西斯盟國。
回覆列表
題主這個。。。問題敘述有點毛病。一戰的兩大軍事對立集團,是以英法俄為主的協約國和以德國,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為主的同盟國。二戰的兩大陣營是以德國,義大利,日本為首的軸心國和以英法蘇美中為主的同盟國。
糾正完題主是個毛病,我們先來說一下一戰和二戰的主要矛盾。一戰和二戰歐洲戰場的核心矛盾都是法德矛盾,而這一矛盾又來自於兩國幾百年來的宿仇,最直接來源於1871年的普法戰爭。法國在普法戰爭之後,一直急於向德國復仇。而德國在普法戰爭之後成為Continental最強大的力量,又急於稱霸世界,挑戰世界霸主英國,於是瘋狂擴張海軍。英國感到了恐懼,遂和法國結盟。德國為了在Continental制約法國,拉攏奧匈帝國結盟,而奧匈帝國又與沙皇俄國在巴爾幹半島地區有爭端,導致沙皇俄國和英法兩國結盟。義大利原本與德國結盟,後來因為和奧匈帝國的矛盾轉而在開戰後與英法等國結盟。
一戰的結果是英法慘勝,德國和奧匈帝國失敗,奧匈帝國甚至因此分崩離析。沙皇俄國國內爆發革命,最終蘇聯成立。
一戰後的德國迫切希望向法國復仇。義大利由於是一戰的戰勝國,卻沒有撈到多少戰利品,國內經濟又普遍不景氣,導致了法西斯主義者墨索里尼上臺推行法西斯主義。而在戰後的一系列經濟危機中,德國民眾的焦慮又把法西斯納粹主義者希特勒推上了臺,德,意兩國就此結盟。而在東亞,另一個迫切想要搶奪土地和市場的帝國主義國家日本,國內經濟也在不景氣中讓國家走向軍國主義。這三個國家,由於共同的反共和法西斯立場,結成了軸心國,他們的目標就是挑戰當時的世界秩序,尤其是這個世界秩序中的領導者,英國和法國,並最終瓜分全世界。它們聯手挑起了二戰。二戰爆發後,出於共同的反對法西斯的立場,原本意識形態不同的英法和蘇聯攜起手來,而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本來日本就在侵略中國,由於日本不斷的侵略,並最終空襲珍珠港,導致美國也加入到了對法西斯國家的戰爭。在同盟國的努力下,軸心國最終在二戰中被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