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麗
-
2 # 沐曦城主
一,共情能力指的是:一種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共情能力是我們感知別人情緒,連結他人的一種重要方式,我們能很容易的感受到別人的快樂,但卻未必很清晰的感知到別人的痛苦,但,共情能力高的人,卻能幫助我們快速拉進彼此的距離,走進對方的心裡,馬洛斯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在滿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後,我們更加追求尋找歸屬感,和自我成長。
二,例如:
一篇短文中,曾寫到,一名非洲男孩的恩師,因意外面臨生命危險,需要緊急輸血,偏偏恩師的血型稀有,身邊所有人,只有非洲男孩的血型與其相同。
當醫護人員徵求男孩意見時,男孩猶豫了一下,霎時,周圍的人,有些許憤怒,那位恩師,可曾經救過男孩呀!不過,男孩很快就答應,可接下來他說的話,令在場的人,都大吃一驚,男孩問:我輸血後,還能活多久?他想知道,他餘下的生命,還有多長,他要去完成沒完成的事。
原來,他以為,輸血後,很快會死掉,這太讓人震撼了,一個男孩,面對犧牲自己的生命去救人,僅僅猶豫那一瞬間,而是在思考死前應該做的事,如果,在他猶豫的霎那間,去指責他,豈不是誤人太重,傷人太深,還好,話未說出口,而真實的情況,竟是那樣讓人感動。
指責,本身就是一種傷害,人的本性就是這樣,無論自己有多麼不對 ,也情願自責,而不是遭人指責,尤其是在大庭廣眾之下,指責,常常會讓一顆原已陷入自責的心,剎那間,生出不滿,本應是自省的錯誤,反而被譴責聲淡化,更何況,未弄清事實原委,匆忙的指責呢?
誠然,指責,是為了追求正確,一個喜歡指責的人,也許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但指責,不僅僅是指出錯誤,而且還有責備,如果可以,是否可以多一些循循善誘,少一些責怪?
生活,紛繁複雜,每個人的經歷不同,知識面不同,遇到不合常規,不循常理的,不要急著去指責,先靜下心來了解原由,有些時候,儘管結果不如人意,表現的讓人無法理解,但起因,卻可能令你心懷感恩。
(知之甚少,不足之處,還望不吝賜教)
回覆列表
共情能力是你能理解別人的感受,有同理心,能做到感同身受,能安慰別人,站到他的立場上想問題。就比如懷孕生孩子,生過孩子的人都知道,生孩子的過程很痛,首先要經歷10級陣痛,最後宮口開10指了,才能把孩子生出來,這得經歷多大的身體消耗,當時就是痛的不行,像有的人沒經歷過生孩子,就說誰家生孩子不疼,忍過去了不疼了,這就是沒有同理心,有共情能力的人會說生孩子痛,這是一定的,孩子生下來就不痛了,等看見孩子在一邊軟軟糯糯的覺得也值了,為了自己孩子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