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狗旦345

    姓、氏是人類群體的標識和徽記。社會上有各色人等,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姓名才能加以區分,避免重名現象。現在的戶口簿上,第一項便是每個人的姓名(包括別名),其次才是性別、年齡、居住地以及原籍(以前稱作籍貫)等。中國古代,確切地說在先秦時代,人們有姓、有氏,用以區分親疏和貴賤。“姓”是用來區分人們的血緣關係,“氏”是用來說明人們的身份是貴是賤、是高是低。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從母系社會走向父系社會,從沒有階級區分的原始社會走向有階級區分的社會。在母系社會,人們的血緣關係是以母親來確定的,因為那時盛行群婚制,人們常常是知其母不知其父,子女只能從母而姓。因此,古姓多以“女”字為偏旁,如姜、姬、嬴、姒、媯、姑、妗等,“姓”字本身也帶有“女”字,都可以證明這一點。

    在人群中區分“姓”有何必要?這與婚姻有關。在漫長的原始社會中,人們發現了一種現象,近親通婚所生的子女,往往帶有生理缺陷,不利於身體健康和人口的繁衍。因此,必須禁止同姓結婚,即同一母親的子女是不能結婚的,同姓即表明他們具有相同的血緣關係。這可以說是一種“習慣法”,即約定俗成的不成文法。社會實踐表明沒有血緣關係的異姓人才可以結婚。後來這種“習慣法”有所放寬,規定在五服以外的同姓人也可以結婚。所謂五服,最初是指在喪葬期間根據親疏遠近所穿的五種不同喪服,後來引申為血緣關係的遠近。現在同姓結婚的人很多,但都在五服之外,在五服之內通婚仍屬於亂倫的不道德行為。

    最初的姓,是在原始社會產生的,與其生活的地理環境有關,如江、海、山與地理特點有關;有些姓如龍、虎、雷、雲等與圖騰崇拜有關;李、楊、柏、柳等姓與植物有關;牛、馬、羊與動物有關。不過後來的姓,其產生的原因就很複雜了。

    古代的“氏”只用於男子,不用於女子,這一點必須明確。在進入父系社會,特別是階級社會以後,男子在社會中的地位空前提高。因為在爭奪財富的戰爭中,男子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那些獲得了軍功的人,往往被賞賜以官爵和封地,從而變成了與眾不同的特殊群體。他們得到的官爵和封地,就成為他們的氏。東漢應劭所著《風俗通》將氏的來源分為九種,其中以官爵、封國得氏為主。司馬遷《史記》中有《十二諸侯年表》,這十二諸侯就是氏。諸侯的封地有大有小,其封爵有高有低,都可以用來表示其社會地位的高低,都屬貴族。換句話說,只有貴族才有氏,平民和奴隸是沒有氏的。因此,宋代鄭樵《通志•氏族略》說:“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無,賤者有名無氏。”古代重男輕女,男子有氏,女子無氏,故鄭樵又說:“男子稱氏,婦人稱姓。”姓與氏的界限是很明確的。

    獲得了氏的人,如果有過錯、犯罪被貶為平民和奴隸,其氏隨即喪失。因此,古代諸侯之間盟誓,常用“墜命亡氏,踣其國家”作為詛咒之詞,其道理即在於此。

    到了戰國時期,社會大動盪,許多貴族喪失了其原有的身份和特權,降為平民百姓。他們一旦失去了貴族的地位,也就等於喪失了自己的氏。特別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六國原先的國王和權貴,都被貶為平民,他們是真正的“墜命亡氏,踣其國家”了。因此,只有在先秦時期姓、氏並存,到了秦漢姓氏已合而為一,不再區分姓和氏了。

    由於古代用氏來表明貴族的社會地位和身份,因此,後世的人在行文中常常用某氏某氏來稱呼對方,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如稱王國維為王氏,稱郭沫若為郭氏,這是文人之間的一種流俗,時至今日仍然可以見到。按照中國的禮節,直呼其名是不禮貌的,可以稱其官號,沒有官號的人則稱字、稱號更為文明一些,如稱王國維為王靜安、王觀堂,稱陳垣為陳援庵,稱金毓黻為金靜安,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中的紅豆曲紅豆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