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老子·德經·第三十八章》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禮而後利。
“道”是指做人的基本的規則,在沒有基本的“道”的約束規範下,我們就開始講究人的品德。
品德是指一個人做的事情都是非常公正的,無論對自己對朋友還是對敵人。對萬事萬物都是一個相同的原則。
當我們品德都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就開始講究仁。仁慈就是對人仁慈,因為我們無法用公正的道德來規範自己的行為了,所以,我們以仁慈來為處理事情。
當我們仁慈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就用義來規範自己。 我們的不仁慈,因為我們講義氣。 義氣已經主要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其朋友之間的關係,其範圍要比仁小很多了。
當我們義氣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就開始講禮儀,用禮貌來規範自己、偽裝自己。
當禮貌都失去的時候,人和人之間的交往、評判事物對錯的標準就是以利益為基礎了
德為失道的藉口、仁為失德的藉口、義為失仁的藉口、禮為失義的藉口,利為失禮的藉口
舉個例子:現在你還能發現有人扶老奶奶過馬路的現象嗎?這種雷鋒式的服務精神在這個物慾橫流的年代已經消失了,不是不想做,而是怕被碰瓷,出現這樣的情況,已經是無禮而只有利了。
摘自《老子·德經·第三十八章》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禮而後利。
“道”是指做人的基本的規則,在沒有基本的“道”的約束規範下,我們就開始講究人的品德。
品德是指一個人做的事情都是非常公正的,無論對自己對朋友還是對敵人。對萬事萬物都是一個相同的原則。
當我們品德都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就開始講究仁。仁慈就是對人仁慈,因為我們無法用公正的道德來規範自己的行為了,所以,我們以仁慈來為處理事情。
當我們仁慈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就用義來規範自己。 我們的不仁慈,因為我們講義氣。 義氣已經主要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其朋友之間的關係,其範圍要比仁小很多了。
當我們義氣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就開始講禮儀,用禮貌來規範自己、偽裝自己。
當禮貌都失去的時候,人和人之間的交往、評判事物對錯的標準就是以利益為基礎了
德為失道的藉口、仁為失德的藉口、義為失仁的藉口、禮為失義的藉口,利為失禮的藉口
舉個例子:現在你還能發現有人扶老奶奶過馬路的現象嗎?這種雷鋒式的服務精神在這個物慾橫流的年代已經消失了,不是不想做,而是怕被碰瓷,出現這樣的情況,已經是無禮而只有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