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趙薇我的最愛

    鰣魚 M.reevesi(Richardson);Hilsaherring,Reeves shad

    又稱為鰣,別名鯦、黎氏鰣、生鰳、時魚、三來、三黎、三黎魚、三來魚等。

    屬硬骨魚綱、鯡形目、鯡科、鰣亞科、鰣屬。學名Tenualosa reevesii(Richardson)。分佈於中國的南海、東海、黃海以及菲律賓和北韓半島南部等地,是中國珍貴的溯河洄游性魚類。每年春夏之交,生殖群體由海洋上溯到長江、錢塘江和珠江等水系繁殖。產卵前的魚體肥碩, 肉嫩味美,為魚中上品。明、清列為貢品。產卵後,魚體消瘦,含脂量銳減,肉味大為遜色。中國捕鰣生產的歷史悠久,從秦漢至明清各代的不少古籍中,都有關於鰣的名稱、形態特徵、生活習性、捕撈方法、烹飪加工和藥理作用等方面的記載。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側扁稍高,腹緣銳利,稜鱗強。頭中等大,頭背光滑。眼小,前側位,脂眼瞼發達,僅餘瞳孔未被包蓋,眼間隔隆起。口中大,端位, 上下頜約等長。前頜骨縫合部具一明顯缺刻, 下頜前端有一突起, 與上頜缺口吻合。兩頜無齒。鰓蓋光滑, 鰓孔大, 鰓蓋膜不與頰部相連。鰓耙細長, 排列緊密, 有利於濾食浮游生物。消化道由咽上囊、食道、胃、腸等構成, 幽門垂千餘枚。體被大而薄的圓鱗, 不易脫落, 無側線。頭部無鱗。背鰭和臀鰭基部有低的鱗鞘。胸鰭和腹鰭的基部上方有腋鱗。尾鰭叉形, 基部有小鱗覆蓋。體側及腹部銀白色, 背部青褐色, 帶藍綠色光澤。鰭灰黃色, 背鰭和尾鰭邊緣灰黑色。

    生物學特性

    包括洄游、食性和生長。

    洄游

    鰣的生殖洄游與中國近海的暖流密切相關, 隨暖流而來的外海水使這些海區的水溫和鹽度自南而北逐漸升高。隨之, 中國近海也自南而北地出現鰣的蹤跡。春末夏初, 珠江、長江、錢塘江大量淡水下洩於河口區, 刺激鰣生殖群體溯河而上。每年3月至4月在廈門、汕頭和珠江口一帶, 4月上旬至5月初在福州、溫州、舟山近海先後可捕到鰣。4月下旬或5月初在長江下游已可捕到鰣, 5~6月份,大批鰣產卵魚群溯入長江, 形成一年一度的捕鰣漁汛。鰣進入淡水水域後, 在珠江水系可溯至廣西桂平附近江段; 在錢塘江水系可溯至浙江桐廬附近江段: 在長江水系可沿江蘇、安徽江段直至湖北宜昌附近, 在長江支流——湘江、贛江、信江也都有鰣群溯入, 以贛江為多。主要產卵場在新贛至吉安約90千米水流較急的江段。一次產卵, 產卵期一般為6月至7月。繁殖力強, 個體絕對懷卵量在100萬~200萬粒左右。鰣的性腺在生殖洄游過程中逐漸發育,繁殖後的親鰣由江河返回海洋,進入自北向南的索餌洄游和越冬洄游。孵化後的仔鰣和幼鰣在湖泊或江河下游江段生活到9月至10月, 然後游出河口區降河入海, 作自北向南的索餌洄游和越冬洄游, 達到性成熟年齡後加入補充群體。

    鰣的受精卵浮性,圓形,卵徑0.7~0.8毫米, 吸水膨脹後的卵徑為2.1~2.3毫米. 在流水中發育。當水溫在26~30℃時,約經13~17小時左右即可孵化出膜,孵化後5天左右 卵黃囊消失, 開始攝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那年花開樂正圓”中的秦商是秦商曆史貢獻是“絲綢之路”和茶馬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