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太興真人
-
2 #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老子《道德經》通篇開首即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這說得是什麼意思?
先從這句話的“句法”講起,古人喜歡用這樣的疊字句法,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等就是如此。那麼“可道”本身當然就是一個事實上的言說(白紙黑字寫在這裡),並且是說出來或者寫出來的“道”,因此它就不再是“常道”。“常”在這裡是指“通常、本來、本然、就是如此”的意思,例如一個老人,臉上滿是皺紋,但他上臺表演時要扮演中年角色,因此化妝把皺紋隱飾掉了,當然這個角色形象就不再是那位老人的“通常”或者“常”了。有些人把“道可道”的第二個“道”解釋為“說道”的“道”,或者再簡單一點,就是“說”之意,其實不完全如此,但碰巧的是,這個解釋與原話本意很接近。實際上,“道可道”中的兩個“道”是同字同意,但既然寫(或者說)出來了,那就蛻變成了“可說之道”,因此就“不再是常道”了。總結一下就是:“道“如果變成其可說(或可寫)的“道”,就不再是其真正意義上的“道”。
老子為什麼要這樣講?我們知道,思維是以概念作為前提,而概念一旦形成,就成為了僵死之物和“形而下”,就沒有了靈動性。但人除了可以思維之外,還可以“感悟”!而後者才是“形而上”的“心的源泉”,由於其不受“概念”的困囿和挾制,因而也就具有了靈動性。再次總結如下:“道”是一個形而上之物,你不可以對其賦予概念和想象,也不能夠對其進行描述和講解,否則那就不再是我(老子)給你們講的“道”了,因為它已經被概念給挾制(甚至可以說被“汙染”)了。
老子為什麼能夠寫出《道德經》呢?首先要指出的是,《道德經》是“感悟”的產物,而絕不可能是思維的產物。思維(以及邏輯推理)是有界的,是受限的,是偏執的,是不完備的,而感悟卻正好相反,例如,西方人的一個新的理論的產生往往是伴隨著舊有理論的打破和推翻,而中國的經論卻是延續不悖的。那麼怎麼去“感悟”?與其這樣提問,不如換一種提問方式:如何才能具有或者培養出感悟能力?答案在深山,特別是終南山,那些隱居山林的隱士(老子的許多弟子就是在終南山上),當然他們決然不是像野獸一般地僅僅在山上吃喝拉撒了事,而是“感悟生命之理”,“感悟蒼生之義”,“感悟道”。這是另一種生命形態所展示出的高貴與莊嚴。
既然“道”是如此的玄之又玄,那它對於我們有什麼作用或價值呢?這是“體”,由“體”可以衍生“用”,也就是周易所說的“體用比和”,簡單地說,它可以指導、啟迪、和影響我們的人生軌跡,讓我們的人生更具智慧。
老子駕神牛往西而去,給我們,及給世界,留下了如此豐厚的感悟之語!
-
3 # 閒看秋風999
與其咬文嚼字,還不如先講一個故事吧。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打魚人,每天早上出海打魚一個時辰就可以解決一家人一天的生活問題。打完魚就回去村裡和人下棋、聊天,老婆孩子熱炕頭,日子過得好不愜意。但是有一天,來了一個商人,商人和他說:“你為什麼每天多花點時間去打魚,多賣點魚掙錢呢?”。漁夫問:“掙了錢,然後呢?”商人說“得了錢 ,你就可以多買些船 ,然後再僱人幫你打魚, 到時你可以把魚賣到更遠的地方掙更多的錢。”漁夫問:“再然後呢?” 商人說:“你有更多的錢了就可以開工廠 ,做罐頭賣,成就了一番事業啊?。”漁夫問:“ 那得等多久呢?” 商人說:“40年。”漁夫說:“然後呢?”商人想了想說:“得到這些 ,你就可以回魚村找些老朋友一起聊聊天 、下下棋、老婆孩子熱炕頭啊” 漁夫說:“我現在 不是過著這樣的生活嗎?我辛苦那麼久也是得到這些, 那我還不如像現在一樣一天只去打一個時辰的魚。”
這是哲學還是哲理呢?其實所謂哲學應該是老百姓居家過日子的學問,沒有那麼高大上,而且在英文詞典類"哲學"和"哲理"對應的單詞都是philosophy,只不過中國古人很少有如西方哲人那般耗費時日去研究空洞無物所謂"我是誰"的問題;也就是說,華人對哲學,對哲理的理解是一樣的——是一種世界觀,是一種做人的道理。
-
4 # 朝月評論圈兒
我說不了那麼多理論,就簡單說幾句.第一,世界上沒有哲理家這種說法。只是說一句話,一段文章故事有沒有哲理。這裡的哲理就是我們所謂的人生哲理、道理、意義等。哲理所反映出的其實是某一種哲學、倫理學或人生觀念的某種道理。
哲學是一種學問,是對於宇宙、世界、人生真理認知的一整套理論體系。哲學家是研究哲學理學問的人,比如老子、莊子就是道家學問的哲學家。而孔子所研究的更多的是倫理和政治哲學。佛家研究的佛學理論也是另一種關於宇宙和人生的哲學。而他們的哲學認知和主張是不同甚至是矛盾的,但是他們所寫的文章卻都是充滿哲理的。
回覆列表
沒聽說過哲理家,哲學家與思想家等同,但有區別,哲學家主要探討事物發展的規律性以及方法論問題,思想家主要著眼於社會問題和世界觀。比如孔子是思想家,但不是哲學家,黑格爾是哲學家,馬克思既是哲學家,也是思想家。在宗教裡面,佛教充滿著辯證法,但是在聖經裡面看不到哲學問題,聖經僅僅只是故事,所以聖經沒有佛經那麼深奧。這說明了什麼,佛陀偉大的思想性,早就發現了世界萬事萬物的發展規律,其他宗教理論是無法逾越的。比如,人生來就是為了快樂,何必自尋煩惱,天下生靈都有生存的權力,人類不過是智商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