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浩漢防務論壇
-
2 # 荊州紅星
印度本身連建築鋼鐵都製造不出來。我記得前段時中印邊境對峙時,印度全國叫囂的歷害。結果他們內部有個聰明人說,跟中國對抗。家裡的普通步兵彈藥能堅持一星期算不錯了!呵呵!至於印度其他國防裝備跟中國比!哈哈他們的版本太低了。而且他們的國防基本是採購,再說他們國內政治沒經過大的整合,沒有向心力
-
3 # 中國戰爭史
印度軍事是這樣的,說起印度軍事不得不說說,印度這個國家。印度的武器是五花八門,有前蘇聯的,北約的,印度總體來說人員還不錯,但是軍隊戰鬥力是很一般的,第一,沒有戰鬥經驗。第二,武器太雜,一旦開戰,啥型號的飛機掛啥導彈都會鬧不清楚。第三沒有能力維修。總之在我眼裡,印度就是個二流國家,當然軍事也就一般了。
-
4 # 兵說
現在的狀況可以用“困頓”這個詞來形容。雖然印度在很多武器技術領域依然存在不少的問題,但進步的步伐正在逐步加快。對於這一點,其他亞洲國家不可以小看印度的實力,如果印度長期投入大量資金用於軍事購買和研究,未來總有一天會成為一個有真實力的軍事強國。再結合印度龐大的人口和有限的資源。會成為亞洲一個不太穩定的危險因素。
印度在1947年獨立建國後,就開始了軍事工業的發展。當時印度全國只有16個兵工廠,外加一個軍用服裝廠,情況可以說是非常糟糕。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印度高層制定了“兩步走戰略”,第一步就是發展常用的陸軍武器,比方說野戰火炮,運輸汽車,輕型坦克。第二步就是發展戰鬥機,轟炸機,先進導彈和電子裝置。到了1953年,印度陸軍已經大規模用上了自己製作的槍炮,至少是自己組裝的,主要零部件和材料其實還是買的。這總比直接買成品強了。
到了60-80年代,受到軍事技術經費有限的影響,印度的武器產業發展緩慢,讓原本就落後的印度更加趕不上國際形勢的發展。為此印度開始購買西方國家的裝備,同時爭取引進技術。但在71年,印巴戰爭第三次爆發,西方國家出於政治考慮,暫停了向印度出售武器的計劃。印度只好跟蘇聯合作,走上了購買蘇式武器的道路。還從蘇聯那裡拿到了T72和米格21等裝備的生產許可。但錢都花到了生產上,想快速成軍,以應對有可能爆發的新戰爭。科研這塊基本就停了,一停就是20年,國內技術沒有任何突破。
進入21世紀後,印度人發現自己落後的很嚴重了,慌了。開始每年拿出大量資金用於軍事,一方面購買國外的,另一方面也研究自己的。現在印度軍工委員會旗下有40多家軍工企業,職業員工超過15萬人。除此之外還設立了數量龐大的軍工研究所,從業人員也有幾萬人。差距正在努力地縮小,如果印度長期這樣拼命追趕,總有一天會逐步的抹平差距。印度軍工領域現在的情況還很一般,大部分主力裝備基本都靠買,至少十年內,這個情況難有改變。
-
5 # 裝備空間
這次“不黑不吹”,實事求是的講一下的印度國防工業水平,想必各位已經看慣了網上腦補“黑”文,想了解點真實的印度。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來講,雖然印度的工業有著不少的缺陷和不足,但是其國防工業並不是大多數人想象的那樣不堪(主要是比錯了物件,當然比不上美歐等老牌強國,但是在發展中國家裡,無論是規模還是質量都僅次於中國而已,誰讓全世界也就中國這樣一個能以發展中國家身份,建立最健全的國防工業體系存在呢)。
早期印度國防工業在印度獨立之初,其繼承的國防工業不過時英華人留下的爛攤子,只是在二戰中為英國“偽軍”(英印殖民軍)生產普通槍支彈藥的十幾個小軍工廠。到了1960年以後,印度開始大規模擴充軍備規模,在美、英、德、日等國的幫助和援助下,建設了一批較為現代化的兵工廠,並且將老軍工企業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現代化改造,軍工企業總數增加到三十多個。此後印度又經歷了兩場印巴戰爭,軍事規模開始進一步增長,此時蘇聯也開始轉而支援印度,為印度提供了大量的先進軍事裝備,印度人在購買先進武器的同時,向蘇聯提出了許可證生產和技術轉讓要求,並以此為基礎再次擴大和提高軍工企業的數量和質量。可以說,像印度這樣同時被東西方爭相拉攏,在美蘇之間左右逢源的外部環境下,印度發展國防工業的條件還真是得天獨厚。當然,也可能是太容易得來的東西就越不珍惜,此後印度就陷入了“引進-研製-失敗-引進-研製-失敗”的怪圈,給人的印象是,似乎印度無論如何都難以真正獨立自主的研發一款武器。
蘇聯解體後的印度國防工業到了九十年代初期,蘇聯轟然倒塌,可能印度人突然意識到“再強大的後臺,也有玩完的時候”,在繼續引進武器裝備的同時,更加註重武器來源多樣化和武器裝備自給自足。在1994年,印度政府就推出了《1995-2005自主防衛10年規劃》,確定以“引進-改造-自主研製”相結合的道路,逐步提高自主研製武器的能力,全面加速印度三軍中國產現代化武器水平的發展目標。根據當時印度政府的承諾,將在2005年時將武器裝備中國產化率提高的70%,然而時至今日,印度依然由超過70%的武器需要依賴進口,可以說這個印度的十年“獨立自主”計劃早已失敗了。
印度國防工業的現狀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印度目前已經形成由8個大型國有國防公司、39個兵工廠和幾百個私營防務承包商組成的龐大國防工業體系,涵蓋航空、航天、坦克、裝甲車輛、槍支彈藥、導彈、造船、核武器等全部的國防門類,然而實際上卻是“看起來什麼都能造,什麼都離不開進口”,每年花在進口武器上的錢都高達近百億美金。
總體而言,印度國防工業現在的狀況是規模足夠大、質量偏低、效率低下,絕大多數印度自行研製的武器裝備專案都沒有辦法按期完成,延期超期是家常便飯,預算超支和指標不達標也是常態,這就造成印度自研武器基本上都是還未服役就已經落後,比如說其維克蘭特號航母、殲敵者號核潛艇、阿瓊主戰坦克、LCA戰鬥機等。
但是在我們看到這一系列印度國防的”缺點“時,我們也要意識到這一切表象下隱藏的”勃勃雄心"。要不然許多印度自研武器又耗時、又費力、成本超高、指標低下,印度為什麼還在“咬牙”堅持?明明印度可以輕鬆購買美俄的主戰坦克,為何在一邊買的同時,還在苦苦堅持著“誰都看不上的”阿瓊坦克?明明可以繼續買陣風、米格-29、F-16,為何還在LCA戰鬥機上花錢下功夫?其他印度版航母、核潛艇等重要裝備的技術性能都不強,而且還需要買萬國貨來拼湊,為什麼印度仍然在投入資金?
這是因為印度早就意識到,依賴引進武器不靠譜,永遠都不可能成為“有聲有色”的大國;只有把良好的武器進口環境和外國裝備當做墊腳石,繼續推動武器裝備自主研製,才是“大國根本”。所以,在阿瓊坦克、LCA戰鬥機、航母等專案上遭遇再大的挫折,印度仍然在堅持;即使引進技術,國內生產法國“鮋魚”級潛艇付出的代價、成本和時間更昂貴,鬧出的笑話很多,印度仍然堅持獲取技術,就可見一斑。
所以在我們沒事“嘲諷”印度造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現狀不重要”,而其“獨立自主”的決心一旦覺醒,就將是挺“可怕”的事。畢竟很多問題,都可以留待時間去解決,但是一個“資源、國土、人口”規模如此龐大的國家,決心走自研道路的潛力。
回覆列表
印度的國防工業在發展過程中雖然有西方發達國家的幫助,但直至如今仍然十分薄弱。在印度獨立之後,因為其原本是英國殖民地的緣故,本土國防工業極度薄弱,全國上下只有十多家能生產槍支彈藥的兵工廠,就倆生產火炮都困難十足,為了減輕在國防上對原宗主國英國的依賴,印度擬定了一個分為兩步來發展國防工業的戰略,第一步是計劃生產一些如輕型火炮、輕型坦克以及運輸車等簡單裝備的初期計劃,第二步則是在擁有了一定的工業基礎後發展如戰鬥機、雷達、重炮等複雜產品的長期計劃。
在這個計劃的指導和英國的幫助下,印度初期的國防工業發展十分迅速,到1953年,印度軍中已有80%的輕型裝備是由印度自己生產的,甚至還生產了百餘架教練機。但是這一時期印度只是有限提升了各兵工廠的規模和技術水平,並沒有增加兵工廠數量,對於技術水平更高的裝備也是無可奈何。總的來說印度此時的國防工業仍然十分落後,還是需要大量的進口應發等國的裝備,而且在部分本土生產的武器上還使用著進口部件。
在六十年代以後,大幅提升了軍費的印度名義上更加註重國防工業,可實際上更多的錢還是拿去向蘇聯購買武器裝備,和國外聯合研發的裝備也是成果寥寥,直到冷戰結束後其國防工業水平仍然偏低。之後印度再度提出了全面發展國防工業的目標,以結合國外先進技術和本土生產為核心,發展出了“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導彈、“烈火”彈道導彈、“殲敵者”核潛艇等先進武器裝備,這一階段發展至如今,雖然印度已經有了一個門類齊全的國防工業體系,但技術水平低,裝備仍然相當依賴國外,尤其是其空軍,主力機型全部來自國外,中國產的“光輝”戰鬥機一直處於難產之中。
印度發展國防工業的時間並不晚,而且在發展過程中一直能得到助力,相比於艱難發展的中國軍工,可以說環境優越了不少,但是印度為了追求所謂“技術優勢”,一直將對外軍購作為頭等大事,嚴重擠壓了本土軍工的生存空間,所以至今印度的國防工業還是不行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