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威寶愛讀書
-
2 # 一李
“恐龍”名字的由來
曼特爾夫婦發現了禽龍並與鬣蜥進行了對比,科學界才初步確定了這是一種類似於蜥蜴的、早已滅絕的爬行動物。因此,隨後發現的新型別的恐龍以及其它一些古老的爬行動物,名稱全都和蜥蜴有關,例如“像鯨魚的蜥蜴”、“森林的蜥蜴”等等。同時,由於最初引起人們注意的這些遠古動物化石,往往個體巨大、奇形怪狀,著實令人恐怖。
隨著這些令人恐怖而類似於蜥蜴的遠古動物的化石不斷被發現和發掘,它們的種類積累得越來越多,許多博物學家已經開始意識到它們在動物分類學上應該自成一體。到了184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歐文爵士用拉丁文給它們創造了一個名稱,這個拉丁文由兩個詞根組成,前面的詞根意思就是“恐怖的”,後面的詞根意思就是“蜥蜴”。從此,“恐怖的蜥蜴”就成了這一大類彼此有一定的親緣關係、但是卻表現得形形色色的爬行動物的統稱。我們華人則既有想象力又有概括力,把這個拉丁名翻譯成了“恐龍”。
-
3 # 地質知識科普中心
“恐龍”一詞,是由希臘文“Dinosaur”翻譯而來,1841年,由英國科學家理查德·歐文在研究幾塊樣子像蜥蜴骨頭化石時,認為它們是某種史前動物留下來的,但又難以表達它們是什麼,便把希臘字“Dinos”和“Sauros”組合起來形成“Dinosaur”,直譯為就是“可怕的蜥蜴”;日本古生物學者最先翻譯為“恐龍”,中國早期的地質學和古生物學工作者引進中國並沿用至今。
為什麼日本古生物學家要將“Dinosaur”譯作“恐龍”呢?據說是因為當時根據發現的恐龍化石的顯示,許多恐龍牙齒尖銳,骨骼體型龐大,表明很多食肉性恐龍生性殘暴兇猛,十分可怕,加之據西臘字 Dinos(恐怖的))以及Sauros(蜥蜴)所組合成的這個名詞所表現的意思,人們深信恐龍是一種巨大又恐怖的動物,所以才取了恐龍這個名詞,後來又陸續發現小巧且溫馴的種類,但就沒有再改名稱,仍稱為恐龍,如今,恐龍定義為出現在中生代時期(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一類爬行動物的統稱。
實際上,人類發現恐龍化石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發現禽龍之前,歐洲人就已經知道地下埋藏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巨大骨骼化石,只不過是當時由於知識水平有限,還不能對這些化石進行正確的解釋而已,因此一直誤認為是“巨人的遺骸”。
據說,早在1000多年前中國的晉朝時代,四川省五城縣就發現過恐龍化石。但是,當時的人們並不知道那是恐龍的遺骸,而是把它們當作是傳說中的龍所遺留下來的骨頭。
直到發現了禽龍並與鬣蜥進行了對比,科學界才初步確定這是一群類似於蜥蜴的早已滅絕的爬行動物。
回覆列表
1822年英國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曼特爾和他的妻子偶然中發現了一些化石,但他們誤以為那是一種蜥蜴,並沒有給他們命名。直到184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理查.歐文才首次用拉丁文創造了一個名詞“dinosaur"來表示恐龍,翻譯成中文就是恐怖的蜥蜴,但華人喜歡龍不喜歡蜥蜴,就譯為恐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