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史記聞
-
2 # 宋安之
皇帝還在世時,其他人對皇帝要稱“陛下”、“皇帝陛下”、“聖上”、“主上”、“至尊”、“我主”、“吾皇陛下”、“大家”,等等。
皇帝逝去以後稱之為“先皇”或“先帝”,歷幾代後,稱開國皇帝一般是“太祖高皇帝”,第二任皇帝是“太宗文皇帝”,其他接下來的皇帝以廟號加簡縮諡號稱呼,如清第三位皇帝“世祖章皇帝”,也可以用年號稱呼“順治帝”。
皇帝去世以後一般以諡號如漢孝武帝,或廟號如唐太宗,或年號如康熙帝這三種稱呼。
-
3 # 歷史通
千年帝王風雲,百種稱謂演變,幾千年的沉浮,何種稱謂最霸氣
前提中國帝王有數千年的風雲,而他們的稱謂也歷經數千年的演變。目前,從史書典籍中還不能確切知道歷代帝王到底有多少稱謂。帝王的自稱、他稱、對稱,每個時期都在不斷變化。一個時期一個王朝,帝王稱謂就可能達幾十種,一個時期,存在不同的王朝,甚至不同民族的王朝,帝王稱謂更是數不勝數。但帝王的稱謂再怎麼變化,下面這百種帝王稱謂足以能涵蓋大部。
大禹
清代學者陸以湉在《冷廬雜識》卷四《君》中記載:“君,《尚書》稱闢,稱元后,稱皇帝;《詩經》稱天子;《禮記》稱后王;《戰國策》稱陛下;《史記》稱上,稱鉅公;《漢書》稱朝廷,稱天闢,稱至尊,稱聖上,稱縣官;《後漢書》稱上帝,稱天公,《獨斷》稱天家,稱大家,稱官家;《三國志》稱明上;魏晉南北朝稱官,稱殿下;《後魏》稱皇上,《左傳箴》稱君天;《北史》稱大尊,唐朝時,宮中稱宅家,《唐語林》稱崖公。”
陸以湉簡短的一段共列出帝王稱謂達25種之多。當然這不是所有的帝王稱謂,不僅唐朝以後的沒有,就連唐朝以前的也不完整。這25種帝王稱謂也佔不到四分之一。
商湯
帝王稱謂之“王”從甲骨文和金文來看,“王”可以說是古代帝王最早的專用稱謂。殷商最高統治者一般都稱王,“王作三師,右、中、左。”王字的構造是從士轉化而來,意為士兵的首領,對士兵發號施令的人,所以即為首領,為王。到了春秋之時,周王往往被稱為天王。《獨斷》記載:“天王,諸夏之稱,天下之所歸往,故稱天王。”天王即天下之人所順從的首領。同時,春秋時期,楚國、吳國、越國的國君都相繼僭越稱王,而作為天下共主周王也稱王,則顯不出更高的政治身份,故加“天”以別之。天王即周王,而楚王、越王、吳王等級自然要低。
周武王
帝的出現到戰國時,諸侯各國都相繼稱王。在這種情況下,諸侯之雄者就要選用威臨於王之上的稱號,此時出現了“帝”。自從帝成為最高的稱號後,王相對就降了一級。《國語》:“荒服者王”。(王,王事天子)
魏晉南北朝時,幾個政權並立存在。其中的一些人走上帝位往往要先稱王,再稱天王,最後才稱帝。此時,帝高於天王,天王高於王。後趙的君主石勒就曾在晉元帝大興二年(319年)稱趙王,到了晉成帝時稱趙天王,之後才敢稱帝。
秦始皇
後與天子先秦時,帝王還有一個特殊的稱號是“後”或“元后”(元,首也。)後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象人形,施令以告四方,”發號者,君後也。相傳夏朝的帝王不稱王而稱“後”。《史記·夏本紀》中就記載:“夏禹傳位於兒子啟,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后帝啟。”《爾雅》:“君,後也。”看來,先秦時,後曾是帝王的一個稱謂。
天子是古代帝王最為常見的稱謂。《禮記·曲禮》記載“君天下曰天子。”君臨天下者只有帝王一人,而此人被稱為天子。《書·洪範》“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天子,顧名思義上天的兒子,既為上天之子,又是天下人之父,因周人稱父為公,故天子又稱鉅公或鉅公。《史記·封禪書》記載吾欲見鉅公。”
漢武帝
皇帝成為帝王的專有稱謂,眾所周知,乃千古一帝秦始皇定下的。從此,天下只有帝王一人可稱皇帝,這一傳統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直到袁世凱稱帝結束。但在古代封建社會,皇和帝雖然經常組合成皇帝一次,但皇和帝之間還是有著明顯的區別。皇非帝,帝非皇,關於這一問題的分析,會在下一篇文章中專門討論,現在我們再講講關於帝王的其他稱謂。
君君在古代雖然是一個廣泛群體的稱謂,但帝王同樣可以稱君。君謂有地者也。鄭玄注:天子、諸侯、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君作為帝王的稱謂,使用較早。《古文尚書·大禹》記載:“奄有四海,為天下君。”聽起來就相當霸氣,也只有帝王能承受,一般人無能力也不敢承受。
漢光武帝
與君相搭配出現的關於帝王的稱謂,更是不勝列舉。
君王司空見慣,先秦《左傳·文公元年》載“宣君王之慾殺汝而立職也。”唐朝白居易《長恨歌》中“從此君王不早朝。”
君上,雖不常見,但在歷史上一直使用。先秦《荀子》載“君上為尊,不誠則卑。”宋代《唐語林》“上都者,君上所居。”
君子,即可作為廣泛的稱呼,又可作帝王之稱。《秦風》載“未見君子,寺人之令。”鄭玄注:欲見國君著,必先令寺人傳告之。
隋文帝
君人和人君。《戰國策》載“臣聞古之君人。”《禮記·大學》“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
大君和君父。《易》“大君有命,開國承家。”曹植《求自試表》“言不賊遺於君父。”
主主作為帝王的稱謂,先秦之時已有之。《管子·七臣七主》載:“君法則主位安,臣法則貨賂止。”《韓非子》“主辱臣苦,上下相與同憂久矣。”與主搭配,作為帝王稱謂的相關詞語也非常之多。
唐太宗
主君和君主。《史記》:“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當然,主君在有些地方也可稱卿大夫,甚至可以作為廣泛的尊稱。白居易《不能忘情吟》“此人之情也,馬之情也,豈主君獨無情哉!”君主作為帝王稱謂,可以說最為常見,在此不多表。
主公,這一稱謂在《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中經常見到。《三國志》“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
主上,《資治通鑑·唐高宗》“主上欲滅高麗,必先誅百濟。”
元世祖
人主,《後漢書》載“肇命人主,”李賢注:人主,人君也。世主,《三國演義》載“宦官之禍,古今皆有,但世主不應假之權寵。”國主,《三國志》:“君為王臣,世受漢恩,國主危難,曾不倒戈。”當然與主搭配的帝王稱謂遠不及此,只是這幾種常見而已。
關於帝王稱謂的自稱、對稱、他稱,大體還有:朕、孤、寡人、予一人、吾、我、俺(明代)、不穀、大家、官家、予小子,今上、足下、至尊、聖人、聖皇、聖上、皇上、老爺、萬歲爺、老佛爺、天家、天可汗、大汗、國家、天王。而皇王和皇辟雖為帝王稱謂,但皇在先秦時為大、美之義,為形容詞,非後來皇帝中的名詞。除了帝王的自謙之外,每一種稱謂都特別的霸氣。
明太祖
上面所列舉的帝王稱謂總共大約在八九十種,這些都是能在歷史文獻中找到依據的。但我相信古來帝王的稱謂遠不及此。所以才敢說,帝王的稱謂一定可以達到上百種之多。還有一些稱謂就隱藏在某些古文獻中,等著我們去發現。
回覆列表
古代對皇帝的稱謂有數十種之多,但是隨著時間的變化,對皇帝的稱謂也經常有變動。比如“後”原來是夏朝帝王的稱謂,後來變成了“皇后”,也有一些稱謂本來是平民都可以用的,但是後來成了皇帝的專屬。下面就是國史君(國史通論)整理的古代對皇帝的一些稱謂。
三代及之前的王、後、皇、帝
在先秦時期,中國最高的統治者有這幾個稱呼:“王、後、皇、帝”,如三皇五帝(一般認為,三皇是天皇、地皇、泰皇,五帝是顓頊、帝嚳、堯、舜、大禹,不過存在比較大的爭議)他們都是單獨稱皇或者稱帝,商、周天子一般都稱王,如商紂王、周武王,而夏的統治者一般稱後,如夏後禹。
皇帝
秦始皇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便各取一字,自稱“皇帝”,所以秦始皇是中國的第一位皇帝。
子嬰在秦二世死後即位,當時正是楚漢爭霸時期,秦國已經風雨飄搖了,所以子嬰沒有成為第三代皇帝,而是自稱王,是為秦王子嬰,但當時劉邦尚未稱帝,所以秦王子嬰名義上還是當時中國的最高統治者。
陛下
後來皇帝也被稱為“陛下”,但陛下其實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基本上是從秦朝開始正式稱為皇帝的代名詞。正如皇帝自稱“朕”一樣,在春秋戰國時期“朕”也是一般人都能用的,向屈原就曾經說“朕皇考曰伯庸”。“朕”也是在秦始皇時期稱為皇帝的專用自稱。
主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王也被稱為“主”,還有相關的一些其他稱呼,比如我們比較熟悉在三國時期大臣將自己的領導稱為“主公”,但“主公”一般都是未稱帝時期的稱為。“主君”也是春秋時期對諸侯王的稱呼,另外還有主上、聖主等等稱謂。
官家
官家在宋朝時期常用來代指皇帝,但是晉朝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寫到“官家”一詞的來源:“西漢謂天子為縣官,東漢謂天子為國家,故兼而稱之。”明朝時期《初刻拍案驚奇》中寫到:“官家作戲,忒沒道理”,這裡的官家指的就是皇帝。但官家也並不是皇帝的專用,比如蘇軾《初到黃州》中就寫到“,尚費官家壓酒囊”,這裡的官家則是指官府。
君
君在古代並不是皇帝專用,在個別情況下才指皇帝,比如“忠君愛國”中的“君”,指的就是皇帝。
萬歲
這個大家都比較熟悉,尤其是明清兩朝經常稱皇帝為“萬歲爺”,只有皇帝才能活一萬歲,有權勢的太監頂多活九千歲。
上上一般都是用作書面語,在二十四史中到處都可以看到用“上”來表示在任的皇帝,《史記·孝武本紀》其實原名叫《今上本紀》,因為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漢武帝還在位。
另外,“天囚”常用來當做對皇帝的蔑稱,這個比較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