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林擷英

    校本教研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方式,是課程建設和順利實施的有力保證,是教學質量提高的有效途徑。如何搞好校本教研活動的有效策劃?我認為,應把握以下五個基本原則。

    一要把握校本教研的問題性研究始於問題,有了問題才能研究,沒有問題強作研究是為了研究而研究,是功利性的,也不會收到研究的效果。不少教研活動就是因為沒有問題或問題不明確,導致研究不知要幹什麼,效果低下自不用說。校本教研所研究的問題,應是教師日常教學中的真實問題,它來源於教師日常的備課、上課、作業批改、輔導、試卷評析等具體教學實踐及對教育理論的學習,對教育現象的觀察與思考等。

    二要把握校本教研的目的性目的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是行為的出發點和歸宿。目的不明確,行為則盲目。教研活動要緊緊圍繞目的來設計,要選擇抵達目的最有效的活動形式。如針對教師日常教學中感到困惑的問題,可以設計“問題研討”活動,大的問題,還可以設計“主題研討”系列活動;針對多數教師教學中某一方面共同的薄弱環節,可以設計“經驗交流與互動”活動,讓優秀教師講做法、談體會,然後其他教師提問題,與優秀教師一起互動交流;還可以設計觀摩課、示範課等活動,以課例形式傳播優秀教師的經驗,引領教師群體共同提高;為了發揮教師群體的優勢,提高備課能力、授課能力等,大力開展集體備課、課例研討等也是非常有效的。

    三要把握校本教研的全員性全員性是指讓同一教研組內的所有教師都參與到活動中來。這裡所說的“參與”,是指讓每一位教師都成為研究者、思考者、表達者與實踐者,而不是旁觀者與“陪客”。傳統的教研活動不注重全員參與,搞“一言堂”,如一人講話大家聽,不再給別人發言的機會;一人上課大家看,課下只有一人“點評”等。這樣的活動顯然不利於教師群體智慧的發揮。我們倡導全員參與,使每一位教師都有機會講自己的故事、說自己的道理、談自己的設想,從而使每一位教師的智慧得以充分體現。

    四要實現智慧共享校本教研活動從參與主體上講,無外乎是教師個體與群體兩個層面。在個體層面,“思考”要自始至終貫穿於全過程,這是每位教師專業提升的基礎;在群體層面,其實質是集大家的智慧,實現智慧共享,共同提高。因此,設計校本教研活動,要在全員參與的基礎上,充分展現每一位教師的閃光點,釋放他們的智慧,挖掘他們的潛能。要建立積極向上的教研文化,使教師們積極發言,不恥下問,平等交流,樂於爭辯;讓心靈碰撞,讓智慧閃光,讓每一位教師虛心汲取,在碰撞中領悟,在互補中成長,在互助合作中共同發展。透過智慧的碰撞,生成集體的研究成果,使大家分享研究的果實。

    五要注重專業引領“專業引領”是校本教研活動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它的重要作用在於匯聚大家的智慧之光,對有關問題達成共識,然後站在理論的高度加以分析,讓實踐與理論對話。其實質是為大家明方向、指路子並提高教師們的理論水平。學校要開展好經常性的校本教研活動,要特別注重培養和造就本校的“土專家”,發揮好本校的名師、教學標兵及骨幹教師的作用,讓他們在校本教研活動中肩負起“引領”的重要職責。

    下面以“問題研討”為例談談如何策劃好校本教研活動。

    問題的彙總與梳理:教研組長將教師提交的問題進行分類彙總,根據學校的實際,分清輕重緩急,篩選確定擬提交教師集體研討的問題。

    教師個人研究:在集體研討之前,組長告知組內每位教師下次活動要研討的問題,教師個人先獨立思考、研究、實踐,並形成自己的意見(個人的成果),以備集體研討時交流。

    集體研討:(1)組長(或主持人)向組內成員公佈本次活動要研討的問題;(2)問題的提交者講述問題提出的背景,問題的形成與意義,自己的研究情況等;(3)每位教師談自己的研究過程與結果。這一過程要使每位教師充分發言、交流。

    生成研究成果:主持人總結大家的意見,採智慧之光並達成共識,站在理論的高度加以分析,使人們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對不能達成共識的問題,實施系列跟進研究(或主題研究),對價值較大、本校教師不能解決的問題,實施校際聯合教研,或請有關專業人員指導研究,或申報課題立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吃過哪些好吃的鳳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