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蕉香浸月色1

    我不理解這句話,也不理解說這句話的人的心態,不讓人哭,不讓人笑,要理解,那就是要忍耐,順從唄,如果說哭笑不得是一種無奈,是主動的心態,那不哭不笑要理解就是強迫了。

  • 2 # givemeflve

      

    不要哭,不要笑,但要理解

    不要哭,不要笑,但要理解“不要哭,不要笑,但要理解”——斯賓諾莎1記住了一句話“不要哭,不要笑,但要理解”。理論最大的好處在於,先解釋事件,而不是先判斷好壞;是觀察事情,觀察對社會的意義;退後一步透過解釋分析事情的來龍去脈,去看待事件。愛憎不能解決問題,不能幫助真正理解問題,而理論分許可以讓人們對事物更客觀。“如果你要了解當下中國的真實狀態,你就必須有這種窒息的體驗。”連清川的話。話語很簡單,但是必須是在感受的基礎之上。因此“不要哭,不要笑,但要理解”!2第一次看理論書,不記得是哪一本,我想所有的理論都能歸於哲學。於是乎,便去看《西方哲學史》,越看越心急,可能與這個時代的旋律有關,我們習慣了快速的閱讀,記憶;然後忘記,丟棄。對於新事物,它展現出來新奇、怪誕、娛樂……都有著異於常人的敏感度,大學生,真的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這應該是一個思維激盪的時期,一個懷著夢想的熱血沸騰的時期。哪怕失敗了,至少我們為了夢想努力過。做事,結果,我很看重。過程,我更享受。3人最大的痛苦就是心靈沒有歸屬。曾經,是一個憤青,“不撒謊的人青年時代多半是憤青”。與曾國藩相比,我只是在抒發憤懣。曾和顧準一樣,都是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的痛苦轉變。經驗主義的特點是:虛而能受,不然就容易走上武斷的道路。一個老人倒下了,一個民族糾結了。我們習慣了聽謊話,傳媒的發展讓毫無過濾的資訊縈繞著我們,就業,考研,考證……到處都是競爭,到處都是負面新聞。“西方的報紙上總是著眼於中國的巨大變化和政治的東西,但是根據我的所見所聞,這個國家最大的焦慮卻是極度個體化,極度內在化的”-------何偉《尋路中國》4當代社會下的中國,每個人都在劇烈地變化,反覆搖擺。心靈的虛無,沒有歸屬感。記住蘇格拉底的哲言:關心自己的靈魂,度一個有價值的人生。憤懣是一種偶然的意外的東西,人的常態應該是平靜的,溫和的生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因其司機拒載殘疾乘客,美司法部對Lyft做出怎樣的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