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品浮沉知進退
-
2 # 白雪姐姐
這個你可說錯了,我院子曾經有一對小燕子,在屋簷下築了窩,一天到晚飛來飛去的很是歡喜。可是後來不久這個窩被小鳥給佔去了,這一雙小鳥兒在裡面卵了小鳥,於是可忙壞了這對小鳥,每天就看它們在院中來回穿梭著,不停的在捕捉一些小蟲子進窩去餵它的小鳥兒們,真是很辛苦的樣子,並不是像你所說的那樣無視嗷嗷待哺的幼鳥。
-
3 # 勇往直前219700359
問題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人類也有不顧兒女死活的例子 難道說人類父母就無視嗷嗷待哺的幼兒嗎?所以 問題應該修改為 有時鳥類父母為何無視嗷嗷待哺的幼鳥?我不是鳥類學家 只是從普通人的角度解讀一下 發生這種現象 有可能是獲取的食物無法讓所有幼鳥生存 鳥爸鳥媽只能狠心先照顧身體較強壯的幼鳥 犧牲相對弱一點或者不太健康的
一點拙見 不喜勿噴
近日,英國牛津大學的Stuart West和同事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研究指出,鳥類父母有時候必須選擇餵食哪個幼鳥,而這樣的選擇多數會取決於周圍的環境條件。在他們所研究的鳥類中,有1/4種鳥類父母會無視嗷嗷待哺的幼鳥,甚至會對體型較小的幼鳥視而不見,而更青睞於餵食體型較大的幼鳥,即便它們不怎麼求食。
鳥類要耗費很多精力尋找食物,餵養後代,而一直以來,研究人員都很困惑鳥類父母到底是如何決定餵養哪個後代的。此前的研究工作曾揭示出,與人們參加環法腳踏車賽一樣,鳥類成功餵養一窩後代會消耗很多能量。
大多數幼鳥都會掌握一些行為和訊號,以便使被餵食的機率最大化,比如叫聲、求食姿勢、顏色鮮明或可反射紫外光的嘴巴等。不同種類的鳥類父母對這些行為和訊號的反應不同。有些鳥類媽媽會餵食一直求食的幼鳥,比如白肚燕(tree swallows);有些鳥類媽媽則會無視其他幼鳥持續的求食,反而餵養體型最大(並且沉默不叫)的幼鳥,比如戴勝鳥;而另外一些鳥類中,體型較大的幼鳥求食時會獲得更多的食物,而體型較小的幼鳥則飢腸轆轆,比如位於加拉帕戈斯群島的藍腳鰹鳥(blue-footed boobies)。鳥類父母到底是如何選擇“質量訊號(比如體型)”而非“需求訊號”(反之亦然)的?這個問題目前仍未可知。
為探究鳥類父母的選擇機制,Stuart West和同事在科學網(Web of Science)和谷歌學術(Google Scholar)上搜索了針對鳥類父母優先選擇餵食物件的文獻,最終找到了306份有關世界上143種鳥類的研究文獻。隨後,他們分析了鳥類父母的選擇是如何隨著一些因素的不同而有所變化的,比如幼鳥的發育情況和生態環境等。
研究小組發現,周圍環境變得可預知、良好時,身體狀況較差的幼鳥會求食更甚,也會得到父母更頻繁的餵食,食物充足時,所有幼鳥都可能會存活下去。不過,當環境變得不可預知時,鳥類父母雖然還是會孵化相當多的幼鳥,但卻會傾向於餵食身體狀況最好的幼鳥,而忽視其他幼鳥的嗷嗷待哺,此時鳥類父母不再關注幼鳥的求食情況,轉而注意幼鳥的一些質量訊號,比如體型。研究表明,生態環境的變化導致鳥類形成了不同卻穩定的親子溝通系統,有些鳥會調整自己對幼鳥的餵食情況。
所以,不是鳥類父母鐵石心腸,而是環境所迫,鳥類父母做出如此選擇時,內心可能也在滴血,只是人們不知道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