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蠍愛剪輯
-
2 # 笑不曉
首先再講內容消費市場的時候,分為兩個部分。
另外一部分是:知乎、汽車之家、寶寶樹、簡書這樣的內容社群。
這兩個平臺有本質的區別,資訊型平臺更注重瞭解使用者的興趣給使用者推薦合適的內容,所以資訊型平臺核心競爭在於,是否足夠了解興趣以及內容源的數量和質量。
而內容社群不同,內容社群除了內容之外,最重要的是參與。
一個場景來區分:
資訊平臺:《奔跑吧》只看見李沁沒有抱起陳赫,卻沒人注意後面的鹿晗在劈叉。
?內容社群:奔跑吧兄弟裡王祖藍稱「跟女人撕比較麻煩」是性別歧視嗎?
這代表了兩類需求:
1、資訊平臺——獲取資訊的需求
2、內容社群——資訊交流和互動的需求
-
3 # 阿棉v
如果想做自媒體,第一步就是要選好平臺,現在的自媒體平臺有很多,不同平臺對應不同的內容形式,不同的平臺有不同的性質。
先根據內容性質來說一下:
短影片類平臺有:抖音、快手、美拍、火山、秒拍等。
音訊類平臺有:喜馬拉雅FM、蜻蜓FM、企鵝FM、荔枝FM,其中喜馬拉雅與荔枝流量是比較不錯的。
具體選擇什麼樣的平臺就要看你自己要做什麼樣的內容,如果是寫文章就選資訊類平臺,想做音訊就做音訊類平臺。
還有就是要看自己的內容性質以及目標使用者屬性來定,如果說你重在吸粉,對收益需要沒有那麼高的話,可以選擇抖音、美拍這類吸粉引流比較方便的平臺。
-
4 # 老鵰61883
所謂平臺就是工作需要的環境條件以及為人們提供活動的舞臺…而內容是指事物包含的實質各種要素的總和…通俗直白的講,平臺就是人們活動的舞臺,內容就是舞臺上展現自己的人和事。
人們關注某個平臺,其實更多的是關注平臺上的內容,天文地理,柴米油鹽,詩詞歌賦,社會資訊,創業就業,金融走向,股市行情,環境秩序,健康衛生……等等。吸人眼球的是內容多少,提高人氣的是內容質量,內容豐富全面,則平臺更響亮,內容質量精高,則平臺更寬廣…
因而內容決定平臺,而平臺承載內容,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回覆列表
隨著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傳統媒體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不少紙質媒體關閉,廣播電視媒體收聽收視率下滑。值得一談的是,傳統媒體所具有的製作內容精良、釋出平臺權威等固有的優勢,由於受新媒體傳播快速、且善於吸引受眾參與互動而有所削弱。
因此,有人說,“搶”字當頭,集中力量搞好新媒體,把副業當主業,也有人不以為然固守著“老本行”,死死地守住傳統媒體這塊耕地,究竟是平臺為王,還是內容為王?筆者認為,我們必須適應時代的需求,切實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兩者的優勢挖掘起來,這是包括自媒體人在內的所有媒體人必須面對的課題。
一、好的內容還應該有好的平臺
過去,我們一直提出“內容為王”,在資訊源單一的年代是這樣,沒有爭議。但是,在資訊化迅猛發展的今天,再好的內容,再精彩的欄目(節目),如果沒有合適的傳播平臺,就沒有較好的影響力。所以,面對新媒體,傳統電視節目應該有更廣闊的平臺,應該走全媒體融合的道路。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現在看報、聽廣播、看電視的人越來越少,而年青和高階群體獲取資訊的渠道大多選擇網路,他們遠離了傳統媒體。面對這些,我們理所當然要選擇合適的平臺。
二、從媒體功能向媒介功能拓展
現在,許多報社、廣播電視臺都有網站,不少網站還把一些網民提供的圖片資料提供給欄目(節目)部門使用,這非常好。但是,這還不夠,還要深入地挖掘其作用,也就是說,我們還必須向媒介的功能拓展,為相關欄目(節目)創造新的價值。也就是說,在充實欄目(節目)內容時還要激發更多的受眾參與到其中,共同辦好欄目(節目)。例如,中國廣播網有一個《節目互動》專門欄目,這個欄目包涵了《節目調查》等子欄目,網友對剛剛上載的新聞訊息或評論或補充。我們如果也設立這樣的欄目,早上上載的新聞資訊,包括圖片、影片,經過與網友互動之後,其反應的情況也可以作為節目內容編排到當天正式播出的欄目中,充實節目內容,真正做到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有效融合。
三、培養和造就一批全能媒體人
有人說,全能記者必須掌握多種媒介技能,承擔文字、圖片、音訊、影片等報道任務,具有跨媒介工作的團隊精神和業務能力。是的,以一天的工作來說,如果我們早上能給媒體網站寫一篇專欄文章,介紹某一領域的新動向;接著又有針對性地去採訪當天的報紙或廣播電視新聞,而到現場時又拿出手機拍攝一組照片,然後配上簡短的訊息,發到媒體新聞中心,然後又連線媒體,進行現場報道……試想,會有什麼效果?
在新媒體迅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一方面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另一方面要切實利用好平臺,做到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有機融合,從而實現欄目全媒體覆蓋,節目內容價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