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野雲遊鴿

    隨著網路的普及,手機上的新聞報紙尚未出版就大量的在閱讀了,等到見版了,就遲了,因為大家都看過了,所以扱刊也就很少有人買了。從業買報刊的人買不掉扱刊:就沒有必要就這個業,空著的亭子多少也佔個地兒,拆除了市容反倒更清爽些。:

  • 2 # 這裡是唐山

    前幾年,家裡老人喜歡看報,只要外出,必購買報紙雜誌,其中《環球時報》、《燕趙都市報》等是首選,所以,市區哪家報亭在哪裡,哪家報紙雜誌最全都會銘記於心,有時候為了買一份報紙跑幾家報刊亭。

    那時候,老人每週去醫院透析三次,幾個小時的透析看報是最好的打發時間的方法,回到家裡,看報也是最好的消磨時光的方式,躺著就可以,比看電視省力氣。如今老人已經不在了,可是,只要外出,看見報刊亭,還是喜歡駐足購買,只是外出時候少了,報刊亭也所剩無幾了。

    在“一機在手,天下事盡知”的今天,報紙雜誌已經不再吸引我們了,除了一些年齡大的老讀者,年輕人很少有人再花錢購買了,所以,以盈利為目的的報刊亭恐怕已經難以為繼,需要國家扶植才能開辦下去吧!

    存在即合理。至於“拆”與“不拆”,那是我們這些看客所不能左右的,而我還是喜歡讀報的感覺,喜歡帶著墨香的鉛字。

  • 3 # 何殊我

    近兩年的傳統媒體危機大有愈演愈烈之勢,2017年與2018年交匯之際,又有渤海早報》《假日100》《採風報》《球迷》《北京娛樂信報》《台州商報》《《無錫商報》《西涼晚刊》《白銀晚報》《上海譯報》等多家報紙刊物停刊,加上此前的《京華時報》《東方早報》等,傳統媒體在大面積的坍塌。

    伴隨這種坍塌的,是以前在城市街頭隨處可見的報刊亭在加速度減少。所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就是這個道理吧。變化如此之大,以至於有人驚呼報刊亭價值還在嗎?

    回顧歷史,報刊亭曾是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專案,以北京市為例,從1997年到2008年,經歷了三輪大規模的建設運功。到2008年,北京報刊亭總數近2500個,城區超過1900個。這些報刊亭不光便利了市民生活,還解決了一大批困難群眾的就業工作,也為很多進京謀生的外地人員提供了工作崗位。賣報紙雜誌、小食、飲料、問路,這些成為了城市街頭一道風景線。

    不過,有些報刊亭夥同騙子賣手機卡,給人瞎指路,這些負面現象也一直存在。

    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讓手機成為了一個百寶箱,除了吃喝拉撒,似乎所有的問題都可以透過這一個小小的螢幕來解決。各種各樣的資訊推送,一定會把生產週期比較長的紙媒推到邊緣地帶。好在不少紙媒在新媒體大潮中都有了一份家產,能夠轉型。不過,要多言一句,傳統媒體的衰變,根本上來說網際網路發展不是主因,而是管控措施。

    手機的發展,讓印刷的報紙雜誌逐漸失去意義,很多人拿著手機就可以找到路,報刊亭的指路功能也喪失了,“流量”越來越少,價值也就越來越低,報刊亭的意義也就越來越小了。從這個角度來說,報刊亭是要慢慢走出歷史的。

    只是,這個過程別太過於疾風驟雨,給那些經營報刊亭的人足夠時間去安排好出路。

  • 4 # 小掌櫃中藥祛痘

    現在都是網路時代,新媒體慢慢取代了傳統紙媒體。以前報刊亭都是用來出售報刊的。但是現在發現越來越少的人購買報刊。我高中時還買讀者,現在幾乎不買了。因為一部手機可以找到你想看的一切報刊。

    報刊亭將來肯定會被拆除,比如以前的公共電話,現在還能見到公共電話亭麼。

  • 5 # Judas2011

    現在的報亭的功能已經逐漸失去了他的意義,大概有三方面。

    1.紙質媒體時代的落幕,手機時代統治天下,現在除了事業單位和部分中老年人還有看報紙習慣外,年輕一代幾乎已經用手機可以看一切。

    2.以前報亭還帶有販賣飲料小吃的功能,可現在呢,到處是便利店,還提供外賣服務,報亭更難以生存。

    3.除開報紙外,現在雜誌週刊類的書籍也是一家接一家的停刊倒閉,消費者更多的是選擇電子版。

    4.快餐文化宅文化在盛行。

    結合以上原因,報亭目前的位置是越來越邊緣化。

    但是,我們可以看看香港街頭的報刊雜誌店鋪也不少還在生存,也許未來我們的心態不在焦急,步伐開始放緩,開始有部分人重新迴歸紙質書籍,願意深度閱讀,重視版權。而報刊亭也重新包裝適度調整,更加貼合時代步伐,說不定也能和香港街頭報刊雜誌一樣,成為可以活下去的少數派。

  • 6 # 清涼世界一顆草

    現在買報紙的人已經很少了,需要的都是透過郵政渠道每日送單位,居民家中都少見有訂閱報刊的,網路的普及意味著紙媒體的衰敗,路上行人人手一隻手機可知天下事,報亭的報紙銷量可想而知,連生活費都掙不到,就如電話亭一樣,自然的退出市場。

  • 7 # 溫州日記

    在全國“拆亭”拆得差不多的時候,你還記得上一次去報刊亭是什麼時候嗎?

    20年前?買一本《知音》或是《讀者》與朋友換著看;15年前?熱賣的《故事會》去遲了可就賣完了;10年前?買一份報刊匆匆趕去上班;或許是1年前,買一瓶礦泉水、一根烤腸或是孩子鬧著要買的玩具?

    曾經街頭的人氣集結點,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那個名叫“報刊亭”的綠色小建築物,早已名不副實,化身成為賣水賣零食賣玩具的小賣部,畢竟只有這樣才能活下去。

    那麼,早已換了用途的報刊亭結果如何?是直接從人們的生活中退出嗎?

    01

    1999年報刊亭面世,2001年溫州郵政在市區設定了首批30個第一代報刊亭。

    十多年前的報刊亭可以說是溫州的文化視窗,裡面滿滿當當陳列的都是報刊雜誌,可沒有其他什麼東西的身影,畢竟光賣報刊雜誌老闆就已經忙不過來了。

    早上是老闆最忙碌的時候,“老闆,都市報一份啊,2塊錢給你了!”

    “別擠啊,誒誒,日報啊,錢放那兒了。”

    通常早餐鋪子和報刊亭相連,一手拎著早餐一手擠進人群,扔下兩塊錢,夾著報紙就趕去上班了。

    傍晚時分,陸陸續續迎來了一天中的又一波人潮。

    “老闆,《故事會》還有沒有啊?”

    “沒啦,沒關係,已經再進了,明天早點來。”

    那時候的報刊亭包攬了從老到少所有的樂趣,各型別的報紙和雜誌充實了每個人的生活。

    記得以前單是一份報紙就能滿足一家人。

    爸爸看新聞的版面,媽媽愛看電視劇連載,而我則對後面的小說連載極感興趣,看完各自的版面,再互相交換著找點別的樂子看。

    報紙上曾經連載的《福爾摩斯》

    而《故事會》一家子都愛看,厚厚的,壘得極高,最下面的都發黃了。

    據說,2000年左右的《故事會》是最暢銷的,溫州郵政報刊零售公司派車去出版社,一車一車地運回溫州,而每一處報刊亭都是一整箱一整箱地進貨,再增訂也是常有的事情。但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起,家裡的《故事會》全賣了,而報刊亭裡的《故事會》也只是五本、十本地訂,還不見得有人會買。

    其實,喪失魅力的不是報刊亭,而是其中販賣的報刊雜誌。

    02

    “未來5年內郵政報刊亭可能完全消失。”去年郵政公司對於未來報刊亭總趨勢這樣說道。

    乍一聽可能覺得不可思議,但是當你去街上轉一圈,你就會發現報刊亭消失的可能性極大。

    以後再說起報刊亭,可能只是代表一個時代的標記而已。

    位於溫州老火車站附近的報刊亭

    老火車站的這家報刊亭生意不算差。

    “老闆,玉米給我拿一根。”

    “老闆,雞爪要兩隻。”

    “老闆,礦泉水給我拿一瓶。”

    “雜誌、報紙這些沒什麼人來買的,偶爾有些外來務工的想了解溫州就來這裡翻翻。“報刊亭老闆這樣說道。

    “比起其他報刊亭我這一個月下來也能賺不少,雜誌報刊這些是指望不上的,通常就是買水買菸買吃的這些的。”

    是的,放眼溫州,光賣雜誌報刊的報刊亭都關門了,根本活不下來。

    位於溫州虞師裡的報刊亭

    位於虞師裡的報刊亭,乍一看,你還能看到報刊與雜誌嗎?

    只有琳琅滿目的玩具掛滿了整個報刊亭,因為地處建設小學附近,也許只有這樣才能夠吸引孩子吧?

    在一堆玩具中間,才能看到兩三本漫畫小說。

    看著外層發黃的塑膠膜蒙著點灰塵,可見銷量也不是太高。

    問起以前愛看的《青年文摘》,老闆說沒多少人看就沒進了。

    位於溫州汽車南站的“報刊亭”

    其實汽車南站這個“報刊亭”已經不能叫報刊亭了,它已經徹底轉型成為了一家小賣部。

    上面的郵政標誌處理得一乾二淨,只是空有一個報刊亭的型罷了,唯獨寫有紅色大字“地圖”的牌子才稍稍能跟報刊亭扯上一點關係。

    烤腸、玉米、菠蘿……老闆表示因為在汽車站和車站附近,生意還是挺不錯的。

    在全國都對報刊亭不看好的情況下,只有溫州在報刊亭轉型這件事情上樂此不疲。

    轉型成為小賣部是常態,當然也有不少文藝型的。

    有的轉型變成花店:

    有的轉型成為咖啡店:

    據統計,不包括徹底變身的,溫州每座報刊亭僅20%賣報刊雜誌,剩餘的80%為飲品、零食、玩具等。

    按這種情況,五年內全部消失並非不可能。

    03

    其實說起來,對待報刊亭的情感是複雜的。

    去報刊亭買每週一刊的雜誌,是曾經生活中的一種儀式感,可是不少以前買的雜誌也停刊了。

    有人喊著說,電子版無法代替紙質,呼喊著不要關閉報刊亭,可是中間有多少人是突然心血來潮想買一本雜誌,才發現報刊亭不見了的?

    事實就是如此,一樣東西的消失從來不是突然的,大部分人也不見得有多珍惜報刊亭。

    生意極為慘淡的報刊亭

    在我看來,對於傳統報刊亭的消失,大部分人只不過是一種面對離別的不捨,以及對曾經回憶的一種悵惘而已。

    但你要說真的是一種極為嚴重的文化消失,卻也不是這個道理。無論是報紙還是雜誌,人們放棄的只是紙質的呈現方式,如今主流還是電子版。

    該瞭解的新聞知識與文化趣味絲毫不減,只不過途徑從曾經的報刊亭轉為了手機。

    而現在轉型的報刊亭,相比較而言才更為適應現況。

    大多數報刊亭經營者多半屬於就業困難人群,報刊亭就是他們養家餬口的支撐,光靠賣雜誌報刊,一個月只能賺個1500左右,而現在報刊亭總收益在3500-80000不等。

    因此,溫州報刊亭的收益在全國範圍內是最高的。

    ………………………………

    其實,在時代的前進之下,許多事物的淘汰是必然,而在淘汰的過程之中,如何將損失降到最低或者是是收益繼續增長才是問題關鍵。

    在所有人都糾結於報刊亭的保留與消失問題時,溫州走出了一條新路——轉型升級。但是記憶裡的報刊亭始終是要消失了,那麼,就回憶一下曾經的報刊亭,作為對報刊亭最好的送別吧。

    請問,關於報刊亭你留有哪些回憶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莫吉托雞尾酒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