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1冰清

    一畝三分地的出處:明朝時始皇帝在京城設立祭拜神農的先農壇。位於北京正陽門外西南三公里的先農壇(也叫“山川壇”),內設觀耕臺,作為春季皇帝檢閱大臣們農耕的地方,觀耕臺前(南方)大臣們耕作的農田有一畝三分地。後來“一畝三分地”被人們引申為“自己的小地盤”之意。含有“自私”之意。

  • 2 # 鄧海春

    一畝三分地,多用來指代個人的小圈子或勢力範圍,屬於中性稍帶貶義的詞彙。為什麼是“一畝三分”,而不是“二分”、“四分”?這裡還有很多來由和趣事。

    北京先農壇是全國規模最大、祭祀等級最高的、儲存最為完整的古代祭農場所。明、清兩代的帝王多次御駕親臨,在先農壇舉行“躬耕典禮”。先農壇為皇帝舉行躬耕典禮而開闢的“耕藉田”俗稱“一畝三分地”,被規整地分為12畦。耕藉田正北觀耕臺,為皇帝在行躬耕禮後觀看眾臣從耕之所。

    皇帝的“一畝三分地”裡打下的五穀可不是供凡人食取的,它被藏入號稱“天下第一倉”的先農壇神倉中以供祭祀之用。可以想象當年帝王們頭頂遮天蔽日的五彩大棚,身著飛金走銀的皮弁服(皇帝行躬耕禮時的專用服裝),在百官祝禾辭的伴奏下扶犁、執鞭徐徐行於平疇之上是多麼愜意!

    北京先農壇始建於明永樂時期。

    當時明成祖遷都於北京,建立了位於京城南郊的合祀先農、五嶽、五鎮、四海、四瀆、風雲雷雨等諸神的山川壇,建築佈局禮儀規制“悉仿南京舊制”。雖是合祀,但先農之神有獨立的神壇,其在山川壇中的地位也要比其它神祗為高。按太祖定製,每年要在壇內舉行祭農、耕藉典禮,以示勸農從耕。那時的山川壇規模遠比後日為小,簡陋,按禮制所定山川壇南郊之祀為中祀,皇帝或親祭或遣官致祭,因而建築規模、等級不能與大祀之壇相比。

    嘉靖帝時,更改祭祀禮儀制度。山川壇仍為中祀之壇,但建築數量、佈局均發生了變化。改造後,更山川壇之名為神祗壇。三萬歷時,為貯存藉田所獲,並備京城各壇廟粢盛之用,於原旗纛廟與齋宮間闢建神倉,同時改神祗壇為先農壇。從這時起,先農壇之名才正式確立起來。

    清代承襲了明代的祭農之制。順治十一年(1654年)始恢復祭農行耕藉禮,把勸農從本提到重要日程。雍正帝甚至每年親蒞先農壇,並頒詔命全國設立地方先農壇,把對先農之祀變為國家重要祀典。至乾隆帝時,國富民安,於是大興土木,對先農壇進行了大規模修繕改建。乾隆帝還令壇內空地廣植松柏,以利聖潔。經過改造,先農壇各處功能更為明確,其佈局形式延續至今。

    一畝三分地上出的“事故”

    清代為了適應繁冗的祭祀過程,避免親耕時出現差錯,清帝從雍正時起就有演耕之習,甚至親植稻穀。每次耕藉之禮,都搞得並井有條,特別隆重。然而歷史上也有過唯一一次失敗的耕藉禮,因為失敗,兩位知縣和一位知府受了嚴厲處分,這大概還鮮為人知。

    事情發生在嘉慶二十年(1815年)三月,嘉慶帝按祖上的禮制到先農壇祭祀先農,行耕藉禮。和以往一樣,先在俱服殿更換龍袍,後來到“一畝三分地”中。這天伴駕的有睿親王端恩,克勤郡王尚格,慶郡王永璘,禮部尚書穆古登額,刑部右侍郎熙昌等。

    嘉慶帝開始躬耕了,然而順天府準備的耕牛,失去了往日的乖順,不服馴導,說什麼也不往前走,這時只好更換備用的牛隻,不成想它們還是不服駕馭,御前侍衛十餘人,忙得不可開交才勉強四推,嘉慶帝登上觀耕臺,觀其王公九卿從耕,但他們所用的耕牛,更是不聽馴服,甚至有的牛四處逃跑,不僅不能終畝,這簡直是有侮皇威。這時皇顏大怒,耕藉為劭農大典,豈能當成兒戲?順天府供備牛隻,平時不勤加演習,翫忽從事。於是嘉慶帝下令,將專司供辦的大興縣知縣沈守恆,宛平縣知縣張洽“先行革去頂戴,交部嚴加議處”。順天府尹費錫章等專職人員及其他兼管人員也都“交部議處”。以往的獎賞這次全部停給。

    當然,以後就再也沒有類似的事情發生了,順天府尹及督率所屬,都先期認真教演,馴導耕牛,再也不敢觸怒龍顏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於莎莎出演的影視劇中你最喜歡哪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