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莉莉分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胡為乎中

    式微,式微,故不歸?微君之,胡為乎泥

    用現代的語言感受一下:暮色低垂,天色將黑,你為什麼有家不回?若不是為了給君王服役,我又怎會如此奔命,寒立露下,汙泥滿身?

    短短的兩行設問,彼此呼應的韻腳,將詩中人的迫不得已和身不由己寫到了極致。

    子柒妹妹自幼雙親離世,輟學,去遠方打工,為了照顧奶奶,放棄工作、回到家鄉。生活給盡了她下馬威,她不得不直面這現實的泥沼,浸在風裡雨裡,為自己鑿出了一條生路。

    這是對《式微》現代的解讀,當然,這首詩歷來受到後人的追捧,在不同人的眼中,它體現出不同的況味。

    1. 歸隱之詩:難逃世俗的羈絆,不如歸去

    就像《奇葩說》中的辯手一樣,我們先來對“式微,式微,胡不歸”這句詩做個拆解。“式”是發語詞,沒有實際意義;“微”指天快黑了,是輔助性的環境描寫;“胡不”是反問詞,加強語氣;那麼這句話的重點就落到了動詞“歸”字上。

    《式微》中的關鍵詞“歸”,引起了後世文人的反覆詠歎。

    如唐代田園詩人王維,他在《渭川田家》中寫道:

    即此羨閒逸,悵然吟式微。

    這是王維在政治上遭到宰相張九齡的排擠後,歸隱山林心理的投射。

    同為田園詩人的孟浩然,也用《都下送辛大之鄂》表達自己“式微”之感。

    南國辛居士,言歸舊竹林。

    未逢調鼎用,徒有濟川心。

    予亦忘機者,田園在漢陰。

    因君故鄉去,遙寄式微吟

    辛大居士空有“濟川”之心,但未逢“調鼎”之時,孟浩然以送別寫己身,感慨自己的失意。

    “式微”實指天黑,喻指事物由盛轉衰。人們對紛紜世事充滿了惆悵,但又難以逃脫現實的藩籬,只能交付一首歸隱詩中,寄託情思。

    2. 忠貞之詩:若不是因為在乎,誰願意低到塵埃

    關於《式微》的創作背景,眾說紛紜,據《列女傳·貞順傳》“黎莊夫人”篇的頌曰:

    “黎莊夫人,執行不衰,莊公不遇,行節反乖,傅母勸去,作詩式微,夫人守一,終不肯歸。”

    這裡說的是衛侯夫人心疼女兒的遭遇,勸誡她回孃家,女兒堅持“守一”“不歸”,因此這首詩傳達了一種忠貞不二的精神,所以說又是一首忠貞之詩。

    在感情面前,很有一部分人是沒有理智可言的。清代詩人黃景仁就是一個典型,《綺懷》中有所體現。

    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

    這首詩寄託了詩人的相思,寂寞寒夜,獨立庭中,露水打溼了衣衫,也渾然不覺。這種感情中的嗔痴,與很多人寧願低到塵埃是一樣的。

    黎莊夫人寧願做小妾也不回到母國;黃景仁在無言的結局中依然保持對初戀的守望;張愛玲在胡蘭成面前寧願做那朵低到塵埃裡的花;為何如此,全都是因為在乎,在乎自己的名節,在乎自己的本心,在乎立於對面那個熠熠閃光的人。

    3.自由之詩:每個人心底最深層的渴望

    結合《詩經》“六藝”來論,最貼合詩歌本意的一種理解,《式微》是一首期盼自由之詩。

    這是一首國風作品,國風詩歌大部分都來自民間,這些民間歌謠多表達勞動人民在勞作或者服役時的所見所聞所想。

    遊子思歸,倦鳥知返,回家享受天倫之樂是每個人的願望。但他們有家難回呀!“微君之故”和“微君之躬”,他們不得不在露下、在泥中,辛勤勞作。

    《詩經·小雅·北山》中說: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

    奴隸社會,奴隸們要承受沉重的徭役,普天之下都歸君王所有,他們沒有人身自由,更談不上“回家的自由”。

    我們現在也喜歡講“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世界那麼大,我要去看看”,這是對生活壓力的排解,那麼《式微》中對於歸的期盼,與當今的“出走”具有相似性,都是對自由的呼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黛玉葬花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