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芪sgx
-
2 # 拙筆淡靜
為什麼有些人說話心口不一?
回答如下:人的“心”與“口”原本就是“不一”——雖則是心在指揮著口,但彼此相互距離不近;如果遇到“心裡有病”的情況,心在指揮口的時候就很容易出現“偏差”。因此,人如果能夠做到“心口如一”,那一定是在“心裡健康,沒病”情況下。正如孔子所提醒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方有資格和權力去施與人”)。
孔子說的“施與人”,就是“教人或要求人應該怎麼去幹”。“己所不欲”,就是說“自己並不想也不願意這麼去要求自己,這麼去幹。”
換句話說,一個人自己都不想也不願意這麼去要求自己這麼去幹,又有什麼資格和權力去教人或要求人該這麼去幹呢?
很明顯,孔子說的這種情況就是十分典型的“心口不一”表現。也就是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嗤之以鼻的那種“光說不練”“口是心非”“言不由衷”“言行不一”“手電筒照人”“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等等不良現象。
毋庸置疑,一個心理健康沒病的正常的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待人處事,通常就會是“心口一致”“一是一、二是二”“說一不二”“信守承諾”“說到做到”“率先垂範”“以身作則”……其中特別“君子”的,完全可以做到“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但倘若心理不健康,有病,那就不會是正常的好人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待人處事,便常常都會是“光說不練”“口是心非”“言不由衷”“言行不一”“手電筒照人”“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
對於這樣的人說話,就完全沒必要去當回事兒,沒必要去全聽全信。最穩妥的應對辦法就是:“你說你的,我幹我的”,“這隻耳朵進,另只耳朵出”。
-
3 # 小道乾貨
很多人心口不一,蓋因立場與利益不一致。
有個朋友是民企老闆,其財富當然無法與馬雲、許家印等一杆豪伐掰腕子,但遠遠多於眾多勞動人民。
民營企業嘛,少不了九九六之類的工作模式,此人對員工還算可以,加班有水果飲料以及外賣隨便吃。雖然不給加班費,但專案做成了,許諾給員工的提成從不打折和拖欠。
我趕上過他的幾次職工大會。會上他也是慷慨激昂、義正辭嚴地給全體員工講奮鬥、講奉獻,要求以愛崗敬業為樂,以拼搏奮鬥為榮。這當然沒有問題,哪個組織也不會鼓勵員工馬虎應付、得過且過,是不是?
該老兄的女兒當年考上了北京某大學,屬於有想法有能力的女孩兒,畢業後堅決不願意來家族企業工作,說要在北京闖蕩一番天地。
家裡有資源,自己不笨不懶,幾年後這孩子還真在北京弄出來小名堂,成為某央企某部門的小頭頭,手下管十幾號人。
年輕人初當領導,管人管事,肯定經常遇到難題和煩惱。我在其父辦公室閒聊,幾次聽到她給父親打來電話,諮詢某個難題怎麼解決,捎帶著訴說自己的苦惱和壓力。
每一次,其父都語重心長地對她說:“閨女啊,工作的事差不多就行了,千萬別讓工作影響家庭、影響心情,絕不能影響健康和快樂。你現在的任務就是快快樂樂地健健康康地生活,過幾年回來繼承家業!”諸如此類,情真意切。
有一回,我實在忍不住了,等他掛上電話,說,“您給閨女說的話,咋和對員工說的話大相徑庭,甚至完全對立?”
他先是有些不好意思,抽了幾口煙,一本正經地對我說:“對工作和對家庭,能一樣嗎?”
回覆列表
你所說的這個現象,不只是表現在別人身上,也同時表現在自己身上。正常的、普通人身上都有這種現象存在,這是人的自然現象。
嫉妒心每個人心中都有,只不過有強弱之分。越是單純幼稚的人、理性弱、感性強的人越是表現的比較強。而相對老練成熟、理性強、感性弱的、綜合素質比較高、私心比較弱的人,嫉妒心就比較弱。
相對而言;嫉妒心比較重的人比較幼稚、私心也比較重不成熟。而嫉妒心比較弱的人是比較成熟、私心比較弱比較成熟的人。
現實生活中又礙於情面,只能說一些敷衍的話來應敷場面,所以你會感到對方言不由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