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年史學家
-
2 # 安靜的風20
女人當家,房倒屋塌。一個女人,天天在宮廷裡,算起這人算計那人。在小圈子裡轉,她的思維出不去。日本天天在造炮造艦。她卻把大把大把的銀子拿去過壽。大清國最後被這個女人治理的成什麼樣。貪官遍地,民不聊生。沒國力,沒能力,更沒有膽量。叫他如何去打。
-
3 # 玉十28213382
一、海戰不說了,其實在遼東也進行了陸戰,最精銳的淮軍也損失殆盡,事實證明打不過。
二、如果傾全國之力和日本死磕,敗了日本必然會換代理人;而就算最後能拖死日本,國力也會耗盡,清政府統治也很可能崩盤。也就是說無論勝敗,朝廷都是輸家,只有求和賠款能苟延殘喘。(如此看,慈禧高於老蔣)
三、從日本角度看,其戰略目標並非是想徹底佔領中國,只是想獲取近代資本主義發展所需的資源,真可以說是日與清一拍即合了。這與八國聯軍侵華思想和目的基本是一致的。而到了民國時日本全面侵華,妄圖吞併中國,真是利令智昏、喪心病狂。雖然此時中國依舊羸弱,甚至還不如清朝時實質統一,但日本的暴行激起全華人民的反抗,中國在一批民族精英的帶領下空前團結、同仇敵愷,雖付出了巨大代價卻取得了最終勝利。(從這點看,日本的戰略眼力還是弱於中國和西方)
所以,這個問題的核心是看戰爭發起方日本的根本目的是什麼。因為強者一般會掌控戰爭的發展,而弱者只能被動應付,不過應付的根本目的是保證自己不被消滅。
-
4 # 海鏡清
問題本身就已經錯了。日本幾近擴張極限,只不過是華人的一種想象而已。其實日本人離極限還遠著呢。
一、兵力
日本在戰前有七個常備師團,即近衛師團和第一至第六師團。在甲午戰爭爆發後,日本又增加了第七師團。雖然有八個師團,日軍用於戰場的最多隻有兩個軍五個師團而已。而且,由於日軍非常注意控制自己的佔領區域,這些師團只需要控制遼寧東部、遼東半島和山東劉公島,最多牽制一個師團的兵力,仍然可以抽出四個師團的機動兵力。日軍的計劃就是,如果大清不肯割地賠款 ,即用這四個師團約八萬人的兵力,登陸山海關,佔領天津、北京,迫使清廷接受城下之盟。
日本在甲午時期有二十多萬近代化軍隊,大清呢,是零
當然有朋友就會說了,那就放棄北京,以空間換時間,把日本拖垮。我只能說,你想多了。
甲午戰爭時候的日本不是後來那個狂妄自大的日本,它非常清楚自己不可能佔領整個中國,所以也不會繼續深入。甲午戰爭時期的中國也不是後來那個已經覺醒、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中國,根本沒有打持久戰的本錢。
搞持久戰的話,大清只能用這個來抵抗了
也許義和團會提前出現 然並卵
日軍不需要跟著大清皇帝到處跑,只需要牢牢控制住京津,失去了皇帝權威的大清帝國就會慢慢分崩離析,蒙古、新疆、西藏,有的是列強來尋找代理人乘機脫離中國。日本還可以和英國協商,禁止上海、廣州進口軍火等戰爭物資,很快大清軍隊手裡就只有抬槍和冷兵器了。東南的富裕省份為了防止日軍入侵,必然會宣佈自保中立,英國為了自身利益,必然會逼迫清廷儘快妥協。
憑清廷那小身板,扛得住嗎?
即使頂得住壓力,日軍也可以隨時組織一支十萬人左右的軍隊(別忘了還有三個師團沒動),如果皇帝躲往西安,就追到西安,如果皇帝躲到四川,就追到四川,反正大清已經沒有可以戰鬥的軍隊了。
二、財政
總有人宣揚大清GDP是世界第二僅次於英國的無厘頭觀點,其實大清是一個農業國,哪有那麼高的生產值。甲午時期大清的年財政收入也就八千多萬兩白銀,支出也有八千多萬兩,每年只能剩下一百萬兩左右。所以甲午戰爭沒打多久 大清已經沒錢了,只能向外國銀行貸款。一旦北京失陷,皇帝逃走,外國銀行是不可能再貸款了 因為人家看不到你打贏的可能性啊,那麼,財政破產的大清除了求和沒有別的路走。
日本政府比大清政府富裕,是今人很難相信的事情,殊不知日本買一艘吉野號巡洋艦的費用 就頂得上清政府三年的財政盈餘
而日本恰恰相反,作為一個領土只有大清三十分之一的小國,由於已經邁入工業化,年收入高達八千萬日元(六千多萬兩白銀),而且支出遠比大清低。到甲午戰爭前,日本有2億日元的積蓄,透過發行國債,又募集了2億元的戰爭經費。這些錢到戰爭結束時只用了一半。即使花完了,還可以向外國銀行貸款嘛,銀行家是很樂意的借錢給勝利者的,因為失敗者肯定會賠款嘛。到時候,大清賠款就不是止2億兩了。
-
5 # 使用者16600791729
我的答案就是:大清不想打了,只能像以往一樣,割地賠款,換一時苟安。
北洋水師被打敗,整體敗於體系。
一、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出現了很多問題影視劇中的甲午海戰
北洋水師為何被打敗?說法很多,比如炮彈被摻沙,海軍軍費被挪用,軍艦落後,大炮和炮彈落後等,這是為什麼?
為什麼日本沒有出現這些問題?
很簡單,這就是海軍體系,大清管制體系出了重大問題。為什麼會出問題,根子就在於大清整體落後於日本了。
二、日本在明治唯新後,整體向上進步日本自明治唯新後,整個國家面貌煥然一新,推翻了以往的等級制度,引入了西方現代文明。民眾擺脫了舊有的束縛,身份上人人平等,體驗到了作為國民的自豪感,每個人無論出身如何,只要努力進取,就可以在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方面,得到改善。
所以,當時日本民眾意氣風發,積極進取,帶動了社會,國家的整體進步。被稱為“少年的國度”。
影視劇中的甲午海戰
日本的管制體系,海軍體系,參照西方國家方式進行建設,日益得到增強。
三、大清麻木不仁,不思進取,整體向下落後大清呢,在世界開始邁向現代文明,東鄰日本開始明治唯新的背景下,還是陶醉於過往功績,狂妄自大,麻木不仁,不識時務,不思進取。
這樣,大清的變化就很小,社會等級束縛了民眾,民眾仍然得不到身份上的平等自由,意志消沉,無所作為。整個社會經濟文化沒有得到長足發展,固步自封,維持現狀。所以,大清在當時顯得暮氣沉沉,被稱為“老大中國”。
大清的管制體系,海軍體系,相對於世界,相對於日本,日益落後,差距越拉越大。
四、甲午海戰,日本海軍體系和大清海軍體系對比影視劇中的甲午海戰
1、兵員方面,日本採用了世界先進的兵役制,適齡青年都應徵入伍。日本推行了現代教育制度,兵員的文化水平較高。日本進行了明治唯新,兵員的戰鬥意志,戰鬥覺悟,戰鬥紀律都很優秀。大清還是落後的募兵制,沒有推廣現代教育,兵員文化素質低,意志,覺悟,紀律相對較弱。
影視劇中的甲午海戰
2、武器裝備方面,日本和大清都是向西方國家採購軍艦和艦載武器,差距不是太大,各有所長。大清軍艦噸位大,日本部分軍艦速度較快,部分炮彈威力較強。
影視劇中的甲午海戰
4、管制方面,日本海軍管制科學,規範,軍令嚴格,令行禁止。大清海軍這方面薄弱得多,如在軍艦上曬衣服,賭博,飲酒,停岸期間在外面打鬧,抗命不遵,派別林立等現象,時有發生。
5、後勤方面,日本海軍重視後勤,保障充足,克己奉公。大清海軍不重視後勤,軍費不足額按時撥付,如挪用了海軍的軍費。
在武器裝備和物資的採購,保管,分發方面,各層級人員時有謀私現象。如甲午海戰打響時,居然發現炮彈裡摻有沙子。
6、國際意識和國際法方面,日本海軍強於大清海軍。甲午海戰初期,大清海軍為求穩妥,特意租用了英國商船來運送運陸軍。公海上相遇後,出乎大清海軍的意料,日本海軍竟然開炮擊沉了英國商船。在當時,這並沒有成為轟動世界的重大事件,說明日本海軍熟悉並巧用了國際法。
五、日本很早就有了野心,大清居安忘危甲午海戰,並不是突然發生的。日本很早以前,就制定了海戰策略,一直在積極備戰,加強訓練。大清則居安忘危,不思備戰。所以,甲午海戰打響後,日本海軍是充滿把握,有備而來。大清海軍則是匆忙上陣,措手不及。
影視劇中的甲午海戰
所以,在管制體系方面,大清落後於日本。在海軍體系方面,北洋水師落後於日本海軍。甲午海戰中,雖然北洋海軍官兵勇敢作戰,堅決抗敵,但不足以扭轉戰局。
甲午海戰,大清海軍中實力最強的北洋水師戰敗。大清從現實中瞭解到兩國的明顯差距,此時,大清已既無心,更無力再打了。
勿忘國恥,以史為鑑,奮發有為,砥礪前行。
回覆列表
清廷不敢繼續血戰到底,實際上有兩個因素:一是如果繼續血戰到底,恐怕會有肘腋之禍,日本已經把清朝最能打的北洋海軍和淮軍全部打趴下了,遼東、山東都被佔領相當部分,如果再打下去,日軍雖然不可能滅亡中國,但是完全有實力滅亡清室,所以不敢再打。這也是延續之前的英法軍隊的套路,只要打到南京、打到北京,清廷自然妥協,不妥協可以,燒光! 二是清廷這個時候也不敢動員人民,能打的湘軍、淮軍、海軍、蒙古軍隊都打光了,北洋新軍還沒有練出來,再打下去,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靠八旗和綠營這些正規軍是不可能的,必需要依靠人民戰爭。但是清朝最為異族的封建統治者,對人民群眾,對於漢人實際上是有深深的恐懼的,所以他們寧願“盡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也不願意冒險,實際上還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
再從當時清朝的國策來說,一般都是折衝樽俎,休養生息為上,拋開改革不徹底來談,這個方略是對的,因為一打就打不贏,打不贏就賠款,會陷入一個惡性迴圈。所以這個時候當務之急,是以夷治夷,請各國來調停。對清政府來說,這才是上上之策,在中法戰爭中也是如此,小打小勝之後馬上妥協。從後來的三國干涉還遼看來,清朝這一政策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國家實力不行,外交上怎麼努力都是花架子,產生不了決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