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常行居士

    “夏后氏”的“後”,很可能是藏語རྒྱ(Rgya)的音譯,而藏語རྒྱ(Rgya)是梵語Aryan(雅利安)的訛譯(為了符合藏文的拼寫規律而加了一個g)。

    “夏後”,應該是Argya,來自梵語的Aryan(雅利安),意為“神聖的”、“尊貴的”,是夏朝君王的代稱。

    夏朝君王的名字前面一般都加上“後(Rgya)”字,如“後啟(開)”、“後相”、“后羿”、“後少康”、“後桀”等等。這很符合梵語的用法,梵語中每一個菩薩的名稱前面都加一個Arya(聖、聖者),如“聖觀自在菩薩”、“聖地藏王菩薩”、“聖文殊師利菩薩”等等。

    “大夏”和“有夏”的關係:

    “大夏”是Tokhori的音譯,是古代中亞地區的一個國家,與“華夏(虞夏、有夏)”不是一個概念,“華夏”、“虞夏”、“有夏”是古阿爾泰語Ugar(聯盟)的音譯。

    雖然兩者概念不同,但確實有內在聯絡,因為華夏的建立者,和大夏人很可能是同族,都是塞種人(東伊朗人),即釋迦族(Saka),也就是印度文獻中提到的Cīna(支那)人。

    《山海經》說:“身毒國,軒轅氏居之”。說明黃帝族來自印度,就是釋迦族,就是Cīna(狼族),梵語Cīna就是來自阿爾泰語Cina(狼)。

    《山海經》說:“犬戎與夏同祖,皆出自黃帝”。黃帝族就是犬戎(犬和狼沒有生殖隔離,可視為同類),犬戎就是狼族。

    黃帝族也叫軒轅族,軒轅與獫狁同音,獫狁是一種獵犬,代表狼族,軒轅族就是會使用戰車的獫狁(狼族)。軒轅、獫狁、燻粥都是先秦時期的譯法,從秦朝時期開始譯為“匈奴”,可見“匈奴”也是“狼族”的意思。《史記》說匈奴是夏後裔,這是完全正確的。

    黃帝姓氏“公孫(有熊)”就是古塞語的Usin(Asin),與突厥先祖阿史那是同姓,這個詞除了有“高貴”的意思之外,還有“狼”的意思。

    總結:軒轅族是雅利安化(會使用戰車)的匈奴(狼族),也是匈奴化的雅利安(墮落的剎帝利)。

    藏族人把印度人叫做Rgya-dkar(白雅利安),把華人叫做Rgya-nag(黑雅利安),把俄羅斯人叫做Rgya-ser(黃雅利安)。說明了雅利安人向世界各地擴散,他們來到中國打敗土著蚩尤,建立有夏(華夏)。後來和北方草原民族混合成為匈奴,最後演變成現在的蒙古人。

    而漢族人的血統,主要是來自我們的先祖——蚩尤。

  • 2 # Aries雋

    司馬遷的《史記》說了:“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xiǎn yǔn)、葷粥(xūn yù),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 原來匈奴是漢民族的表親,打得再兇猛和慘烈,都只是兄弟之爭。這讓神往封狼居胥壯美圖景的我們,難免有些失望:這哪是抵抗外族入侵,分明是窩裡鬥啊……那麼,“匈奴乃夏后氏之苗裔也”的言論可信嗎?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問題:

    1、淳維何人?

    匈奴是夏朝的遺族,先祖叫淳維。這個淳維是何人?他是夏朝最後一個君王夏桀的兒子。夏朝滅亡,淳維攜父的眾多妻妾,向北逃入荒漠之中。其繁衍生育的後世子孫,與當地原有的族群雜居通婚,遊牧為生,逐草而居。 淳維的子孫流淌著大夏血脈,族群最初名為葷粥,周朝時名為獫狁,到了漢朝就被稱為了匈奴。匈奴“其先伯禹之後”,秦末天下大亂,匈奴單于冒頓率“控弦之士30餘萬”開始向漢族表親們發難了。

    2、真實度多大?

    從夏末商初的淳維逃入北漠,到司馬遷記述匈奴與漢朝的愛恨情仇,期間相隔有1000多年。如此漫長的歷史,這段記述真實度有多大呢?對此司馬遷也說,從淳維算起,匈奴聚散不定,沒辦法詳細記載他們的世系。也就是說,世系的流傳沒有文字的記載。 到了冒頓單于,匈奴完成北漠的統一,在與西漢交鋒時爭得先手,西漢和親政策把漢民族先進文化帶到匈奴。得益於這種文化交流,匈奴世系等才被用文字記錄下來。那麼,文字是如何記載的呢?司馬遷沒有再進一步說明,這意味著真實度要打折扣了嗎?

    3、匈奴有何記載?

    司馬遷關於匈奴的記載,被後世漢文化認可。對此也有人說,這是一廂情願,說明古代中原王朝的自大和無知。這種說法的基礎是古中原王朝有天下之主的情懷,認為“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四夷只要歸服全是臣民。那麼,果真是中原王朝的“自嗨”嗎? 晉義熙三年,匈奴鐵弗部首領去卑的後代赫連勃勃建立了一個國家,“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國稱大夏”。《史記》成書約500年後匈奴所建國家自稱“大夏”。“夏”字本源《說文》明確表述為“中國之人也”,這說明匈奴人也認可自已是夏朝的後裔。

    4、漢匈之戰必須一戰

    也許有人會說了:既然是一家人,漢匈之戰應該不算民族之戰,衛青、霍去病自然也不是民族英雄……淳維和禹舜的苗裔,族群相近而文化不同,所以才有中原王朝徵鬼方、討北狄之舉,何況夷狄來中原不是旅遊的,燒傷搶掠,哪又有半點兒同胞之情。 孔子所說的“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更表明華夏文化不容被侵犯的捍衛權,“防夷狄之亂中華”說到底是防止文化的被“亂”。因此,當淳維千年後的子孫冒頓重新回到中原故土時,華夏子孫只能為捍衛漢文化,竭盡全力一戰了。

  • 3 # 夜幻心

    夏后氏,為中國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君主的氏稱,夏朝王族以國為氏,為夏后氏,簡稱夏。先秦時代姓、氏含義不同,夏后氏為姒姓。華夏族即漢民族最早的稱呼——夏族,也是起源於夏後。先秦《列子·黃帝篇》記載:“庖犧氏、女媧氏、神農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狀,而有大聖之德。”後人常常將他們連在一起說成是人類的始祖。

    淳維 (夏人),《史記》載淳維為夏桀妾之子,妺喜為其後母,匈奴先祖,傳說匈奴是淳維北逃所建。司馬遷在《史記·匈奴列傳》中採信“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史記還籠統介紹了淳維北遁後匈奴千餘年的歷史,"自淳維以至頭曼千有餘歲,時大時小,別散分離,尚矣,其世傳不可得而次雲。然至冒頓而匈奴最強大,盡服從北夷,而南與中國為敵國,其世傳國官號乃可得而記雲。"

    大夏政權,是南匈奴屠各種鐵弗部族人赫連勃勃建立的,國都統萬城,也是十六國時期最後出現的一個政權。赫連夏政權從赫連勃勃公元407年稱天王大單于算起,到431年北魏(拓跋鮮卑)的屬國吐谷渾俘赫連定止,僅存在了二十五年。

  • 4 # 古史微

    要回答這個問題,涉及到整個中國古史的架構問題。夏后氏與大夏二者相比,夏后氏是容易說清楚的。根據《國語》的記載,夏后氏是是用來稱呼大禹一族的。而所謂的大夏民族,在先秦文獻中的記載就非常含糊,也非常難處理。首先,從概念來說,大夏有政權概念,有地理學概念,有歷史語言學概念,有民族學概念。不同的概念,其內涵是不一致的。也正是因為如此,現在歷史學界對大夏的研究基本是治絲益棼,極為混亂。

    以政權概念來說,《左傳》記載有山西的大夏,周時為唐叔虞封地。據王國維研究,其故族為北狄。其次,《逸周書》、《山海經》記載有有西北的大夏,這個大夏在《呂氏春秋》中又與黃帝相關。再次,在唐代文獻中,又記載有新疆的大夏,這時一般稱為吐火羅,據斯坦因考證,故址在今塔里木盆地南緣的安得悅遺址。再次,有《史記》等記載的中亞之大夏。當年,王國維考證,大夏有一個西遷的過程。其實,按大夏與黃帝相關的記載來看,很可能表明夏族的一支曾經是從中亞而來的。按《山海經》記載,北狄和犬戎都以黃帝為祖先。而《國語》記載的夏后氏也以黃帝為祖先,同時,在傳世文獻中又頻繁有大禹出身於羌戎的記載,這種情況表明,夏后氏與大夏氏共尊黃帝為祖先,原因可能是:原始的大夏族(北狄)東遷後,與原屬於大禹族的羌戎一系形成了婚姻關係,並結合成政治聯盟。因此,傳世文獻中才會經常出現戎、狄聯稱的情況。這種情況在西周時代仍有反映。比如,姬週一系,按徐中舒等人的研究屬於白狄。而與之通婚的姜姓屬於羌戎。因此姬姜通婚其實就也就是戎狄聯姻在西周時代的另一種表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色門搭配白色的衣櫃好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