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安德烈聊軍事

    突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突厥就是指突厥汗國。廣義的突厥則是指活躍在蒙古高原和中亞地區、使用突厥語,文化習俗相近的一系列民族集團統稱。比如在唐朝非常活躍的回紇、鐵勒、薛延陀以及後來的沙陀人,都屬於廣義的突厥。

    突厥人和唐王朝的關係是非常緊密的。這其中有聯合也有鬥爭。其中,鬥爭主要是針對政權而言。比如強大的突厥汗國,在隋朝分裂為東西突厥,東、西突厥先後被唐王朝滅亡,但在唐高宗時的東突厥又復國建立了後突厥。此後與唐朝和戰不定,一直到公元745年唐朝聯合回鶻滅亡了後突厥。取代突厥汗國的薛延陀汗國也和唐朝和親過、交戰過。

    而聯合,則主要是指民族而言。突厥民族(廣義和狹義都有)在唐朝大規模融入中國,許多人為唐朝的輝煌立下了汗馬功勞。許多唐朝著名的戰將都是突厥人。阿史那社爾本來就是東突厥王子,入唐後拜左驍衛大將軍,娶衡陽長公主,授駙馬都尉,曾先後參與滅高昌、討伐高句麗、薛延陀的戰爭,屢立軍功。貞觀二十一年出任昆丘道大總管,擊敗龜茲,迫使于闐國王臣服;還有契苾何力,鐵勒人,也是廣義的突厥,吐谷渾、滅高昌、敗龜茲、攻突厥、撫鐵勒、亡高麗都有他的功勞,死後隨葬昭陵,是唐朝非常著名的戰將;還有哥舒夜帶刀的哥舒翰,平定安史之亂的功臣僕固懷恩(也是鐵勒人,後又叛亂),都是突厥人。安祿山、史思明都是突厥混血兒。

    不光將領,突厥戰士也在唐朝立下了很多功勞。平定安史之亂的主力之一就是突厥諸部落的騎兵,李泌說“我所恃者,磧西突騎、西北諸戎耳”,可見擁有西域騎兵是唐軍對安史叛軍的優勢之一。回鶻汗國先後三次大舉派騎兵幫助唐軍與安史叛軍作戰,唐朝收復長安、洛陽都是靠回鶻騎兵。之後,唐平朱泚、平吳元濟、對抗河北藩鎮都有各突厥部落的助戰。鎮壓黃巢起義的主力是突厥的一個小部落沙陀,由此沙陀開始強盛起來。沙陀騎兵一直為唐王朝作戰到最後,直到朱溫篡唐,建立後梁,沙陀人依然與朱溫征戰不休,最終滅掉後梁建立了後唐。

    順便說一句,自宋朝開始,有封建歷史學家將任用蕃將視為唐朝滅亡的原因,證據就是安史之亂的兩大首領安祿山、史思明都是突厥混血兒。實際上這個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前面說過,平定安史之亂有突厥人很大的功勞,唐軍的軍事領袖之一李光弼則是契丹人。反觀叛軍,安祿山手下將領大約有幾千人(天寶十三年曾上奏將其屬下2500人任命為將領),在安史之亂中留下名字的大約有幾十個,其中絕大多數是漢人。安祿山叛於范陽之後“以高尚、嚴莊為謀主,孫孝哲、高邈、何千年為腹心”,除了孫孝哲是契丹人之外都是漢人;起兵後鎮守叛軍大後方的賈循(范陽),呂知誨(平盧),高秀巖(大同)也是漢人。河北叛軍中有名的比如崔乾佑、蔡希德、尹子奇、牛廷玠、徐璜玉、安守忠、安俊雄、李秦授、李歸仁、畢思琛、周萬頃、安曉、李欽溱、李立節、李庭偉、張孝忠、申子貢、榮先欽、範秀嚴……都是漢人,少數民族將領反而很少,有名的也就是孫孝哲、王武俊、阿史那承慶幾個。歷代小說家津津樂道的“白孝德飛騎斬將”的故事,主人公唐朝武將白孝德是龜茲人,被他斬殺的叛軍將領劉龍仙倒是漢人。

  • 2 # 棒槌襖襖

    突厥是生活在東亞漠北草原上的一個古代民族。從廣義來講,它包括突厥、鐵勒、薛延陀等部落;狹義上專指突厥汗國。

    公元6世紀,突厥部落遊牧於金山(今新疆阿爾泰山)以南地區。首領姓阿史那。因為金山的輪廓很像戰士的頭盔,當地人把頭盔稱為“突厥”,所以部落的名字就由此而來。

    突厥起初臣服於另一支叫“柔然”的遊牧部落。公元5世紀末,鮮卑族的北魏政權將柔然部落趕出了漠北草原。突厥趁機崛起,侵佔了原先柔然部落放牧的草場,勢力漸漸強大起來。

    西魏大統十二年(546年),突厥首領土門擊敗鐵勒部落,收降其部眾五萬餘落。廢帝元年(552年)又攻破柔然餘部,並在今天的鄂爾渾河流域建立了政權,土門號稱可汗。突厥疆域最廣的時候,東至遼海,西達裡海,南到阿姆河以南,北過貝加爾湖。突厥在發展的過程中,創制了自己的文字、官制、刑律和稅法。中國北朝的統治者與突厥通婚聯姻,人民相互貿易往來,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突厥沙缽略可汗率領十餘萬兵馬從河西走廊兩路入寇,大肆搶掠隴西六郡的人口牲畜。隋文帝命令衛王楊爽為行軍元帥,領兵分八道出擊。隋軍在白道大破突厥,沙缽略倉皇逃竄。突厥受此重擊,又遭遇瘟疫,部眾死傷無數,半數部落向西遷徙,於是分裂為西突厥和東突厥。

    分裂出來的東突厥境內戰亂,不相統一,幾個可汗互爭雄長,於是被西突厥壓迫。東突厥不得已,只好向隋朝結好求婚、稱臣納貢,並將可汗牙帳遷到漠南。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頡利可汗帶兵侵擾唐朝,被唐朝俘獲,東突厥就此滅亡。其後,東突厥殘部在首領骨咄祿的統領下,再次復興,幾十年都和唐朝互市通商。直到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才因為國內動亂被回紇所滅。

    分裂出來西突厥佔據了現今新疆和中亞諸國的大部分地區,處於中西交通要道上,對唐朝和印度、東羅馬、波斯等國的經濟文化交流起到了溝通作用。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西突厥侵擾大唐,被唐朝所滅,在其故地設定州府。新疆及中亞地區正式歸入唐朝版圖。

  • 3 # 關東俠客

    突厥是繼匈奴,鮮卑,柔然之後出現在蒙古高原的遊牧集團。突厥人原來是柔然人的鍛奴,公元552年,阿史那土門可汗反擊故主柔然,建立一個疆域廣大的國家,有自已的文字,以狼為圖騰。公元583年,在隋朝分化瓦解下分裂為東西兩個汗國。東實厥汗國可汗是原突厥汗國王室的嫡糸,一般稱突厥汗國。唐高祖李淵起兵時,同突厥人合作結盟。李世民時代以後滅東西實厥,公元745年(唐天寶年間)滅後突厥,突厥人併入回鵑和唐朝,突厥一辭從中國史書中消失。

    實厥人原先是一個弱小民族,王族阿史那氏,有自已的文字,狼圖騰。突厥人吞併鐵勒五萬戶之後才開始強大起來。公元552年,阿史那土門可汗向柔然可汗求親遭拒,一怒之下滅了故主柔然。突厥汗國最強盛時東到遼海(遼河),西達裡海,北頻北海(貝加爾湖),有臨阿姆河,控弦之士達百萬。

    突厥人是一個貪得無厭的虎狼之族,一成立就對中原王朝構成嚴重危脅。隋朝時搞分化政策,突厥汗國分裂成為東西兩個汗國。唐高祖李淵太原起兵時,避免腹背受敵,派大臣劉文靜出使東突厥。突厥人是一個喂不飽的草原狼,得到實惠後仍到唐境搶劫,支援梁師都和劉武周等反唐勢力。

    東突厥頡利可汗曾率十萬騎兵進入幷州搶劫人口和財物,兵鋒直指渭水河岸,距長安城四十里,京師震動。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巧設疑兵計,單槍匹馬同頡利可汗相見,許以金銀珠寶,突厥人退兵,史你渭水之盟。然而三年之後,李世民派李靖,李勣等名將率十萬唐軍反擊,在陰山一帶大敗東突厥汗國,生擒頡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被稱為天可汗。

    唐高宗李治時,派程知節和蘇定芳大破西突厥,在西故地設都督州府,西突厥貴族全部成為大唐臣子。東突厥滅亡五十多年後,後突厥復國,直到天寶年間,公元745年,在回鶻和唐夾擊下後突厥滅亡。突厥人一部融入回鵑,一部融入大唐。

  • 4 # 立殘陽

    突厥是歷史上活躍於中亞細亞地區的部族集團統稱,也是中國西北與北方草原地區繼匈奴、鮮卑、柔然以來又一個重要的遊牧部落民族。突厥源流說法諸多,莫能統一(百度百科)

    至於突厥和唐朝的關係,在我看來,根本上還是敵對關係。即使在歷史上,他們曾經友好過,聯姻過,但是依然改變不了他們是敵對的關係,唐朝一直把突厥看作是邊境的隱患,而突也一直想戰勝唐朝,奪取中原。

    當然,他們在表面上的關係是納貢與和親的變化過程。唐朝初期,唐高祖李淵曾經,向突厥稱臣朝貢,獲取了突厥的支援,對於建立唐朝做出了莫大的貢獻,但是這個恥辱在唐朝開始興盛之後,一直想要洗刷。當時突厥已成為唐朝的心腹之患。唐朝發動戰爭重創了突厥。又派遣,公主和親,才維持了表面的和平關係。

    但我認為這一切都是表面的,真正的原因還是唐朝的實力增強,突厥不敢侵犯,所以我認為他們是敵對的關係,而並不是友好的鄰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自元書小楷《治家格言》,比當代歐體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