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蔥媽育兒加油站

    沒什麼呀。他騎他的牛,我走我的路。只要遵守交規,愛護環境,管他騎牛還是騎象。現在是多元化社會,沒啥大驚小怪的。

  • 2 # 古籍與歷史

    騎牛的行為古已有之,春秋時老子騎牛入函谷關最後得道成仙。後有隋代李密騎牛讀書,一時也傳為美談。下面說說個人的看法

    生活方式沒什麼不可以

    每個人都有權利在不影響他人的前提下,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這家人家騎牛上學不是為了作秀,而是一種正常的上學方式。在他們眼裡這種方式就和騎腳踏車送孩子上學沒什麼區別。

    親近大自然,寓教於樂

    現在生活節奏快,壓力大致使我們忽略了身邊的美好。騎牛上學讓父子有更多的交流的時間,在城市交通狀況瞬息萬變家長不可能有太多時間和孩子交流。騎牛上學即可以多親近大自然有可以增進家長和兒女之間的感情。

    我們應該以包容的態度來看待身邊的人和事,這樣世界才會變得更加美好

  • 3 # 酒騎風

    五四之後,國學受到冷遇,直至今天,有些華人依舊對國學嗤之以鼻,認為國學就是糟粕,但是,隨著前些年國學熱的潮流,國學重新活躍在人們的視野當中,而且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新認可國學的價值,在國學中尋找精神的歸宿。

    而且,我倒覺得這是位很有愛的父親,而且是一位很有想法的父親。

    在中國古代的賢哲中,就有和牛聯絡在一起的,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老子,據劉向的《列仙傳》記載老子出關時有這樣的描述:“後周德衰,乃乘青牛車去。入大秦,過西關。關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強使著書,作《道德經》上下二卷。”另外,多位賢哲在介紹老子或者《道德經》時經常引用這一故事。可以說,牛在中國文化中寓意深遠。

    另外,這位父親讓孩子騎牛上學並非出於求異心理,而是希望孩子和動物互動,並且會給孩子講述有關時令以及動植物的知識,這更有利於孩子學習與記憶,對於父親教授的知識也更容易理解。只要孩子能接受,為什麼拒絕這種既能體驗,又能學習的教育方式呢?

  • 4 # 文史商途

    李裡先生,人稱“長衫先生”,在國學圈內也是一位有名望的人物,真名士者不必在意旁人的眼光,只要不危害他人,只需隨心而動便是。從這點上來看,他是一個不懼世俗目光的人,一如他平日所著的大都是一件長衫一樣。

    1、一個父親的愛

    因為其本人對國學、傳統文化頗有精研,所以知道孩子的切身體驗是學習感悟國學的最佳方式,而國學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世間萬物要有一種體認與感知,直接接觸的方式無疑是最好的。

    一個騎在牛背上上學的孩子,和一個坐在轎車上上學的孩子,對於動物靈性的體認無疑是不一樣的。而坐汽車的機會現代多的是,還能有機會騎牛的,又能有幾個呢?莫要說小孩子,即便是成人的話,能有這種體驗的也為數不多。

    從這點上看,這個孩子是幸運的,而其背後,實則是一位父親對其深摯的愛。

    2、世俗的眼光

    我們對於不同於大眾的事物,往往在感到怪異之餘還會對其嗤之以鼻,認為是在作秀、搞怪,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生存的方式與生活情趣,只要不是惡趣味、低俗趣味、不危害到他人,又有什麼不可以的呢?包容,本就是一個文明社會應該有的素養。

    就像現在很多“漢服復興者”的遭遇一樣,穿上漢服上街,難免會被許多人投來異樣的目光,甚至指指點點。但首先這可是自己民族的傳統服飾啊!穿之,有何不可?其次,難道僅僅因為這衣服和現代大多數人每日所著不同,就該被排斥嗎?

    世界因百花綻放而精彩,人世,亦是如此,當西式新潮服裝湧入的時候,我們能歡樂大度的接受,那麼在面對自己傳統服飾迴歸的時候,便不該悲觀鄙夷的拒斥。“騎牛上學”這種出行方式,亦是同樣的道理。何況,交警蜀黍對此也沒有大加阻攔不是?可見並沒有影響到大眾正常的交通出行。

    或許“騎牛上學”在當代社會的環境下的確不合時宜,但這裡的前提,是重在一種體驗,一種父親頂著世俗的壓力給與自己孩子的難得的體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說中的各種毒藥是否真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