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離子

    這是渣權出於政治考慮,想要用這樣的方式徹底斷絕了孫策一脈在之後篡自己子孫帝位的念想。

    渣權沒想到的是,渣權的親孫子,後來的東吳末帝孫皓比他還渣,直接把孫策一系從肉體上消滅了。

    孫權是公元229年稱帝,追封了父親孫堅為吳大帝,卻對親手將東吳基業給自己的哥哥孫策封了一個長沙桓王。

    而孫策活著的兒子連王位都沒法繼承,只被封為吳侯,後改為上虞侯。

    孫策是200年去世的,距離孫權稱帝已經是將近30年了,所以渣權不給他追封帝位,也沒有多少人反對。

    孫策可以說是東吳政權真正意義上的締造者,孫堅時代充其量就是袁術手下的一方勢力而已。而孫策接班後,帶領老班底到達江東,建立起了東吳政權。

    孫策去世時,將東吳基業傳給了弟弟孫權,這是出於政權安穩的考慮,更是作為哥哥對孫權的信任。

    某種意義上,孫權是對得起孫策這份信任的。因為在他掌權之前,東吳政權的班底還是從江北帶來的淮泗將士,江東本土大族是被鎮壓的地位。而到了孫權這裡,他不再單純使用暴力手段鎮服本土勢力,而讓江東大族子弟進入到了權力中樞,陸遜、顧雍等大量江東人才進入東吳,使得東吳政權更加穩固。

    但畢竟是從孫策手中接過來的權力,如果將哥哥也封為帝,那麼也從另一個角度上承認了孫策子孫也具備成為皇帝的可能。

    所以,孫權封孫策為長沙桓王,就是為了斷絕這種合法性的存在。

    還別說,孫權的這個做法短時間內確實保護了孫策子孫孫紹、孫奉等人,東吳的宮廷鬥爭比曹魏,蜀漢可精彩多了,孫權一脈的兒孫們打的狗腦子都出來了。

    但是好景不長,孫權的孫子孫皓上位稱帝,算是把爺爺的渣發揮到了極致,於是孫策的孫子孫奉在劫難逃,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殺害,孫策一系就此斷絕。

  • 2 # 心向青山

    孫權稱帝后,追諡其父孫堅為始祖武烈皇帝,追諡其兄孫策為長沙桓王。

    許多人拿司馬炎稱帝后追封其伯父司馬師為帝作對比,認為孫權僅僅追封其兄孫策為王是氣量小、不厚道,而且這一點其實連撰寫《三國志》的陳壽也看不下去:

    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祟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

    但公平的說,孫策也有苦衷,其狀況與司馬炎不完全相同。

    1、司馬炎稱帝后,追諡其祖父司馬懿為高祖、伯父司馬師為世宗、父親司馬昭為太祖。

    司馬師有五個女兒,沒有兒子,所以司馬炎不擔心其伯父司馬師的後人爭奪皇位。

    而孫策不同,孫策有兒子——孫紹,是潛在的皇位爭奪者。

    2、司馬師是司馬炎的伯父,而孫策是孫權的哥哥

    假如孫權追諡孫策為帝,那麼孫策的兒子按理也便有了繼承帝位的可能;而司馬炎的情況不同,即使司馬師有兒子,他也可以追諡司馬師為帝,而封司馬師的兒子為王。

    因此,孫權追諡孫策為王,然後給其子孫紹封侯,便從源頭上斷絕了孫策一系繼承帝位的可能。

    不過即使如此,我覺得孫權確實還是氣量小了些,就算是僅僅給孫策封王,也不至於只封一個二字王——長沙王。

  • 3 # 大國布衣

    三國裡面,孫權是最後一個稱帝的,稱帝后第一件事就是追封父親孫堅為武烈皇帝,兄長孫策為長沙桓王。那麼孫堅為什麼要把父兄區別對待,只給兄長追封為王呢?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於武昌築壇登基稱帝,建國號為吳,孫權也是三國三寡頭(劉備、曹丕、孫權)裡面最後一個稱帝的。根據《三國志》所載:“追封父破虜將軍堅為武烈皇帝,母吳氏為武烈皇后,兄討逆將軍策為長沙桓王。”孫權稱帝,追封了父親孫堅為皇帝,卻僅僅追封兄長孫策為長沙桓王,都是至親一家人,孫權為什麼要厚此薄彼,追封不公呢?要知道,孫權還是接棒兄長孫策才獲得江東統治權的。

    東吳從草創到建立,經歷了兩代三個人的共同努力,初平二年(191年),長沙太守孫堅奉袁術之命出兵征討荊州刺史劉表,不幸戰死。孫權九歲即喪父,一直由其母吳夫人悉心教導。 孫策投靠袁術後,但袁術並沒有重用他,不得已,孫策在舅父吳京,堂兄孫賁的支援下南渡長江,大敗揚州刺史劉繇。到建安五年(200年)孫策已取得吳郡、會稽、廬江、豫章、丹陽五郡,為後來割據江東奠定了基礎。

    正當孫策躊躇滿志,欲大展宏圖建立不朽功業的時候,建安五年(200年),孫策被許貢門客刺殺,身受重傷。臨終前,孫策召孫權接替其位,並對弟弟說了一番推心置腹的話:“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抗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當時孫權才不過十九歲,孫策卻能以江東託付,這也可見孫策對弟弟是足夠了解也足夠信任。

    此後,孫權果然不負兄長所託,不僅保全江東不失,還實現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天下格局,孫吳政權成為與曹魏、蜀漢三足鼎立的大國。孫吳的建立,是孫氏兩代三個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可是孫權卻為何獨追封父親孫堅為帝,而且把兄長孫策封了個長沙桓王呢?

    首先,孫權這麼做是為了使皇位傳承能掌握在自己這一系

    孫堅追封為武烈皇帝,孫策追封為長沙桓王,而孫吳政權,孫權是建立者。若把孫策追封為帝,則他的兒子也同樣擁有皇位繼承權。這當然是孫權不願意看到的,孫權晚年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爭儲,孫權不得已,處死魯王孫霸,廢掉太子孫和,改立幼子孫亮。如果中間出現孫策的兒子加入太子之位的爭奪,這無疑對東吳的長遠發展是不利的。 孫策被追封為長沙桓王,正是為了杜絕孫策子孫將來爭儲,使皇位傳承牢牢掌握在自己這一系。

    其次,追封兄長為長沙桓王小,是為了淡化他在東吳的影響力

    東吳的基業是孫策奠定的,沒有孫策,十九歲就扛起統一江東大旗的孫權,未必能夠實現父兄的夙願。孫策白衣渡江,在進佔江東的過程中招攬了很多人才,如周瑜、張昭等江東名流,皆視孫策為興邦之主。

    孫策臨死前,將整個江東地盤及追隨他的這些人全託付給弟弟。待到孫權登基稱帝,他需要強化自己在東吳內部至高無上的地位,因此,追封兄長為長沙桓王,主要也是為了淡化孫策在東吳的影響力,凸顯自己一代梟雄的霸主形象。

    最後,孫權確實是在追封兄長這件事上包藏私心

    孫權追封兄長孫策為長沙桓王,但這個王爵,是不能由孫策的兒子承襲的。孫策長子孫紹,原受封吳侯,這個吳侯,遠比其他的侯爵尊貴,因為孫策和孫權都曾經做過吳侯,孫紹受封吳侯,甚至比承襲長沙桓王爵更有意義。

    但孫權這個小心眼,算盤打的賊精。很快的,孫紹的吳侯爵位就被收回了,被改封了個上虞侯,都是一脈相承,孫權的子孫後代可以稱帝封王,孫策的子孫後代卻永遠只能是個侯爺,連個王都做不成。如此說來,說孫權忘恩負義也並沒有錯。

  • 4 # 西府趙王爺

    眾所周知,三國之中,曹劉孫三家,唯有孫權是守成之君。東吳這份兒家業他是從父兄手中接過來的。然而孫權稱帝后,他的父親被追封為帝,哥哥孫策卻只追封了個長沙桓王,孫權為什麼要這樣安排呢?

    這個其實很正常,孫策畢竟還有兒子,追封孫策為帝,他的後代該如何自處?如果孫策沒有後代,那封他個帝號也沒什麼關係。你比如司馬懿他們家,司馬師死後,傳位於司馬昭,而司馬炎繼位後將伯父和父親都追封為帝。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司馬師沒有子嗣,唯一的兒子司馬攸還是司馬昭過繼給他的,所以便不存在後代爭位這樣的情況。

    所以最關鍵的原因就是這個名分問題涉及到權力,而在權力面前,親情得靠邊站。

    孫策的政治身份尷尬,封孫策為帝,吳國政局必定會受到影響。要知道九五至尊,天子之位,無數人都會覬覦,特別是孫策得後代子孫們。孫策打下的天下,他們卻不能繼承,你讓他們怎麼想?估計心裡都不舒服,但是沒辦法,他們在名分上確實沒有資格,因為孫策只是長沙桓王,其子孫只能是諸侯,而不能是皇族。

    孫權若追封孫策為帝王,必然造成一個極為麻煩的政治隱患。

    其一,追封孫策為帝便等於是默認了“兄終弟繼”的合法性。倘若孫權過世,皇位的繼承人應該是孫權的兩個弟弟,還是孫權的兒子?其二,若追封孫策為帝,孫策的子孫是否有繼承皇位的合法權?

    這一系列的政治問題都需要謹慎的考量,因此,為了避免“繼承權”出現問題,導致禍起蕭牆,孫權必須放下兄弟之情以大局為重。

    其實話說回來,即使是不考慮孫權“家天下”的私心,不追封孫策為帝,也是說得過去的。

    因為孫策有立業之功,卻無治國之勞。

    東吳基業基本就是孫堅、孫策和孫權這三父子弄出來的。其中在建立家業的過程中,孫堅和孫策無疑是功勞最大者。

    首先孫堅,鎮壓黃巾軍,發展孫家勢力;剿滅區星,獲得朝廷信任;討伐董卓,拯救江山社稷,贏得百姓口碑;依附袁術,雄霸江東數郡。

    如果將吳國比作一棟大樓,孫堅便如同吳國的“地基”。孫堅白手起家,用滿腔熱血和一片丹心在亂世之中不懈的打拼,孫堅聚沙成塔,積裘成衣,一步一步的將曾經贏弱不堪的孫氏家族領導向割據一方的亂世梟雄,孫策是東吳政權的開創者,亦是奠基者,理所當然被追封為武烈帝。

    而孫策: 跳槽袁術,發展各人勢力;突襲廬江,獲得鉅額創業資金;力挫江東四大家族,橫掃黃祖,統一江東。

    孫策是一個合格的繼任者,他完美的繼承了孫堅的野心,以及百折不撓的韌性。 孫策最大的功勞,便是為吳國構建起了一個大致的發展框架,如果說孫堅是柴,那麼孫策就是一團灼熱的火,二者前赴後繼,點亮了孫氏家族的光明,但是功勞歸功勞,資格歸資格,我個人認為,孫策沒有被追封為“帝”。那也是說得過去。

    孫權: 一定江東,聯合江東四大家族,消滅反抗孫吳政權的個別勢力;二吞江夏,統萬民、安一方,一子定六郡;

    三戰赤壁,開創三國鼎立之局面;四守東吳,施仁政、積兵馬、屯糧草,廣納人才。 五挫西蜀、鬥北魏、討伐五溪蠻夷,實現東吳的長治久安。

    孫權是保護“火種”的勇士,於亂世之中扛起萬斤重擔,身後是陰霾,身前是山隘,一路走來步步為艱、危險重重,只因逃不開一世雄主的命運,如果說孫堅是地基,孫策是框架,那孫權就是東吳的一磚一瓦。

    所以我說孫策雖然有立業之功,卻無治國之勞。

    比起孫堅打天下之功,和孫權坐天下之功來看,孫策更像是一個短暫的過渡期,雖然他的功勞不可磨滅,但決然到不了被追封為帝王的程度,況且孫權稱帝之時,孫策已經過世近三十年,孫策在東吳影響早已經被江東百姓淡忘,因此追封孫策為帝毫無政治利益可言。

    畢竟孫策已死,所以封帝也好,封王也罷,一切都只不過是孫權籠絡人心的政治手段。

  • 5 # AL世界觀

    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追封孫堅為武烈皇帝,母親為武烈皇后,兄長為長沙恆王,可能有人會說孫權此舉實在過於小氣,江東大部分是由孫策打下來的,如若孫策不早早離世,孫權是沒有機會做上皇帝,但孫權有自己的苦衷。

    首先分析孫權的心中所想

    孫權的繼承孫策的位子時,孫策並非情願將此位讓給孫權,只不過是當時孫策的兒子孫紹尚小,只好將大業交給孫權,即使二人是親兄弟,但對於權利以及王位的繼承是不會想讓的,孫堅死時也交代孫權一定要輔佐自己的哥哥。

    哥哥雖死,自己大權在握,江東本土士族很可能將孫權趕下皇位,畢竟孫紹是孫策的兒子,如若將孫策追封為帝,那麼自己這個皇帝是否能夠坐的長久這是一個問題,這時孫紹是沒有一個合適的位置給他坐的。

    追封孫策為帝,那麼孫紹很可能危及自己的皇位,自己是孫策的弟弟一方面是孫策的兒子,孫紹長大成人,有能力繼位時,孫權是不是會被輿論以及壓力趕下臺呢?孫紹沒有政治頭腦,相對於孫權不是好控制一點半點,因此不能追封孫策帝位。

    其次分析孫策在江東的影響力

    孫堅死後,收復江東的重任落到了孫策的頭上,他畢竟是長子,這時的孫權就有時間結交天下的名士,學習更多的治國方針,可見孫權多麼有遠見,但孫策在江東的影響力是孫權比不上的。

    文有張昭、武有周瑜,這兩個人是受到過孫策重要恩惠的,孫權想要長久的坐皇位,二人佔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不過幸運的是張昭已老,周瑜英年早逝。東吳後期孫權成為了真正的掌權人。

    既然如此孫權為何怕孫策兒子影響到自己的統治呢?

    孫策真正影響到的人是江東四大士族,這些人的後代都在朝中擔任著重要的職位,架空孫權不能說很簡單,但這是有可能的,明槍易躲暗箭難防的道理誰都懂,孫權不想給這個些人這個機會直接封孫策為恆王,甚至規定這個職位不能世襲。

    再次來說孫權的陰謀

    我認為孫權這一出可以被認定是陰謀,這樣的做法無疑是在防備自己的親人,孫策後代的一生只能是侯爵,連王都算不上,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獨樹一幟,孫策的後代只能成為侯,這件事情上孫權做的絕對是萬里挑一。

    司馬炎曾追封自己的祖父司馬懿、大伯司馬師、父親司馬昭,全部為帝。可以看出他的手筆要比孫權大方,只不過二人所處國家政治不同,並不能苟同,因此孫權這件事情只能評價其小氣,並不能評價其對錯。

    綜上所述,孫權不追封孫策為帝的原因很簡單,只是為了能夠避免自己被架空趕下皇位的事情發生,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 6 # 澹奕

    歷朝歷代的建立者,都會在登上大位之後追封自己的先人。

    東吳的建立者孫權也不例外,他正式稱帝后,追封自己的父親為“武烈皇帝”,這也是一貫的傳統沒有任何問題。

    然而問題在於,孫權是從其兄孫策手中接過的家業,但他只追封了哥哥一個長沙桓王的爵位而已,並沒有追封為帝,孫權的做法令人似乎有點心寒。

    那麼,孫權為什麼追尊父親為帝,可只給哥哥封了個王呢?

    猜測一:因為禮法不合

    按照古代宗廟的昭穆制度,天子七廟,家族的始祖在宗廟的正中位置,永遠不能夠挪動,後世的子孫分列左右享受祭祀。

    通常,宗廟左邊為昭為父,右邊為穆為子,以此排序。

    孫權追封自己的親爹沒有問題,但追封親哥哥的話,那就有問題了。

    孫策畢竟與孫權同輩,要是也進入宗廟當中,那麼就直接打亂了昭穆制度的次序,這在古代是不合乎禮法的。

    因此,有人覺得孫權是因為這個原因,最終沒有追封自己的哥哥為皇帝。

    不過,這樣的解釋似乎也是蒼白無力的,因為當時就有完全相反的例證。

    晉武帝司馬炎稱帝之後,不僅追封了自己的父親司馬昭與祖父司馬懿,連自己的伯父司馬師也被其追封為了世宗皇帝,與其父親同輩。

    其實,昭穆制度之中,大多數情況下的確是左昭右穆,但並不一定是左父右子,因為在先秦時代的周王室宗廟裡,就有不少是兄終弟及,兄弟倆一起入宗廟祭祀的。

    嚴格來說,昭穆制度反應的是長幼先後的次序,而不是父子關係。

    因此,孫權是因為昭穆制度不允許而沒有追封哥哥的說法,是完全不成立的。

    猜測二:出於對兄長後代與自家的保護

    歷來帝王之家少有親情,同室操戈的事情屢見不鮮,即便是手足兄弟,也常有兵刃相接反目相對的時候,這絕對不少見。

    孫權是孫策的弟弟,當年孫策臨終,在四個弟弟裡選中了孫權,並沒有傳位給自己年幼的兒子孫紹,對孫權來說,哥哥對他是有大恩的。

    而孫策的膝下,也只有孫紹這麼一個兒子。

    按照原本的規矩,孫紹是孫策的繼承人,乃是長房一脈,他的繼承次序是要優先於孫權的兒子們的,但因為孫策選擇了兄終弟及,改變了這個局面。

    從此之後,孫權這一脈成為了正脈,而孫紹這一邊成了旁支。

    可即便如此,孫紹的身份仍舊因為他是孫策的兒子而變得非常特殊。

    倘若孫權追封了哥哥孫策為皇帝,那麼孫紹必然就應該封王,而且孫紹這一支就擁有了皇位的合法繼承權,畢竟他的父親有皇帝名分。

    皇室內部爭奪皇位的事情,從來都不少見。

    或許在孫權在世的時候能夠把持局面,讓不好的事情不發生,但是他歸天之後,那一切就都非常難說了,什麼都是有可能的。

    不追封孫策為帝,這也就是變相否定了孫紹的皇位資格,他還改了孫紹“吳侯”封號,這樣既能保全孫策的後人,也保全了自己的後人。

    當然,這是理論上的,因為後來孫策的後人還是無端捲入爭位而丟了命。

    猜測三:孫策的確沒有追封為皇的資格

    歷來對於孫策的評價,都認為其是東吳的奠基者,沒有他與其父孫堅,自然也不可能有後來開創東吳江山的孫權。

    孫策打下江東六郡,為弟弟孫權的事業奠定了優良基礎。

    不過在歷史上,孫策薨的時候,東吳已經丟掉了廬江郡,當年的六郡剩下五個。

    並且,由於孫策在世的時候對於江東各大族各種打壓,而其意外離世後,各世族紛紛起來開始要反對孫家,這讓孫家的形勢非常危險。

    《三國志》:轉鬥千里,盡有江南之地,誅其名豪,威行鄰國。

    也是因為江山有點危險,孫策怕自己的兒子不是個兒,所以選中了孫權做接班人。

    孫權可不是完全繼承了哥哥的江山,他的能力是非常強大的。

    其掌握江東之後,逐漸消除了危機,使得孫氏家族在江東的事業轉危為安,並且東吳的地盤也不斷擴大,還得到了二十多個郡。

    與哥哥孫策不同,他對江東的大族採取拉攏,而非打壓,取得了良好效果。

    嚴格來說,孫權可不是個守成之君,反而是為東吳開疆拓土,立下赫赫大功的真正奠基人,孫策的功勞與其相比,並不出挑,甚至遜色不少。

    追封孫堅為皇帝,自然也不是因為他的功勞,而是孫堅是孫權的父親。

    然而,孫策的功勞雖然大,但還不至於讓其擁有被追封為皇帝的資格,這一點晉朝的司馬師又不同,因為司馬師完全有資格。

  • 7 # 雜談啟世錄

    孫權的天下可以說有很大一部分的功勞都是他哥哥的,而他之所以沒有封自己的哥哥為帝,是因為為了朝廷局勢和自身皇位所考慮的,避免孫策的後人都皇位的覬覦。說白了這就是孫權對自己當時所在位置的局勢佈局,為自己的子孫所鋪路。

    在古代中,多數的皇位都是父親傳給兒子,有少數的例外,而孫權的權勢和地位是從他哥哥孫策和他父親的手裡接過來的,在他稱帝后,他只追封了他自己的父親為帝,而只追封他的哥哥為王,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為了平衡自己手中的權力,在古代君王的眼中,權力要比親情重要,所以只追封哥哥為王。

  • 8 # 知常容

    孫權如果追封哥哥孫策為皇帝,那就意味著孫策的兒子也有繼承皇位的權力。根據古代立嫡立長的規則,孫策是嫡子又是長子,應該由孫策一脈繼承,這給孫權帶來很大麻煩。

    這個天下的確是孫策打下來的,但是真正經營和鞏固的是孫權,真正將江東之地變成孫家的地盤的人是孫權。孫權希望自己這一脈能夠傳承皇位,而不是哥哥這一脈。

    有人一聽馬上就會提出反駁意見,司馬師不是沒有當過皇帝,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當了皇帝為什麼要追求自己的伯伯呢?

    這裡的情況與孫策不一樣,司馬師就一個養子叫司馬攸,他親生的都是女兒。你猜司馬攸是誰的兒子?

    他是司馬昭的兒子,也就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弟弟。司馬師沒有兒子,所以司馬昭才將自己的兒子過繼給哥哥。

    追封司馬師為景皇帝,廟號世宗,這樣是沒有任何後果的,因為不管怎麼樣,從立嫡立長的角度來說都是司馬炎的位置,輪不到司馬攸。

    雖然如此,司馬炎追封司馬攸之後給他帶來了不少的麻煩。因為司馬炎的兒子資質不怎麼樣,特別是太子司馬衷就是一個智商有點欠缺的人物。

    司馬衷最有名的一句話是當大臣向他彙報老百姓沒飯吃了,他的第一個反應是沒飯吃了為什麼不吃肉?

    大臣覺得讓司馬衷繼位顯然對晉朝不利,於是推出司馬攸。

    及帝晚年,諸子並弱,而太子不令,朝臣內外,皆屬意於攸。——《晉書·卷三十八·列傳第八》

    司馬炎當然不願意這個弟弟繼位,所以讓他回封地齊國,結果這麼一折騰司馬攸就氣病了,不久就死了。

    死後,司馬炎就傷心死了,但大臣對他說齊王得到天下的民心,他的死是社稷之福。聽完司馬炎就不哭了,最後位置也順利地傳下去了。

    從司馬炎這一件事情你可以看出孫權為什麼不追封自己的哥哥為皇帝了。

    孫權封孫策的兒子吳侯,後來改封為上虞侯。孫權建立的是吳國,他將孫策的兒子一開始封為吳侯其實也有深意在的,突出這個地位不一般,後來改封為上虞侯,其中的意味相信你們能讀出一二。

  • 9 # 歷史長河邊的磨坊

    因為孫策有一個兒子孫紹,如果追任孫策為帝,按“繼承法”——父死子繼,下一任皇帝就是孫紹。孫權就無法解釋自己的皇帝“合法性”“來源”在那。

    現代人是無法理解古人為什麼這麼在乎——宗法制,這三個字的。

    父親的一切由嫡長子繼承,這是預設的鐵則。如果沒有嫡子,則從大到小依次繼承,若是沒有兒子,則由弟弟繼承。

    孫權的“江東”是先由孫堅,再到孫策,脈絡明析,而孫策又有兒子,孫權從孫策那得來的“江東”,情況特殊。

    當時孫策算是一個“強盜式軍事集團”,與土匪的不同,在於他特別能打,可以光明正大的“打劫”。

    孫權武力值在孫策面前,完全不能看。

    所以,要洗白。要拉攏豪紳,共享富貴,還必須接受他們的行為方式,比如說——嫡長子繼承製

    豪紳與土匪的區別在於,豪紳要牌坊,也要錢;土匪只要錢。而且牌坊只是給其它人看的。

    孫權要當豪紳,必須按照豪紳的方式行事。

    三國時期,也還有一對兄弟——司馬師司馬昭

    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稱帝之後,封司馬師為景皇帝,世宗;司馬昭為太祖,文皇帝

    為什麼?

    因為司馬師沒兒子,只有五個女兒。

    繼承製中有一句——兄終弟繼,正好符合。

  • 10 # 戴生講史

    碧眼紫髯的小心眼、江東鼠輩、孫十萬,就是東吳的孫權了。

    為什麼孫權追封父親為帝,卻只給哥哥孫策追封為王?一句話,三個字:小氣唄!他就是故意這麼設定的,從而體現孫權的超強權力慾——我再怎麼垃圾,但我也是現在的吳大帝,再厲害的哥哥,他和他的後代現在不也得俯首聽命嗎?

    孫權有多小氣?這可有的說了,這個碧眼紫髯的江東鼠輩心胸狹窄的程度,幾乎冠絕史書。當年的張家張昭為了孫權能夠掌控江東,可謂是儘可能的用心用力。

    結果後來江東天下坐穩了之後的孫權,對張昭越發不恭敬,張昭是孫家的老臣了,威望讓孫權越發害怕和不安,孫權又是一個刻薄的人,所以一直在打壓張昭,全然不顧當年張昭擁立自己的功勳與恩情。

    再後來孫權竟然命令用土封住張昭的家門,來表示他永遠不必出門了。張昭也用土從門內將門堵住,以表示他也永遠不打算出門了,孫權又下令用火燒張昭的家門,以此逼他出門。另外還有陸遜,陸遜對東吳的功勳堪稱巨大,結果晚年竟然被孫權活活罵死——陸遜憤忿而亡。

    所以孫權這傢伙的小心眼是非常有名的,極端自私的孫權哪裡還會想起兄長的基業,他刻意抹殺兄長孫策的功勳只為了烘托自己的偉大,全然不知道自己的才華比之兄長孫策差得遠呢,對曹魏的合肥作戰甚至打出了張遼的赫赫威名,打出來孫十萬的羞辱稱號,哪有一點江東之虎孫堅、小霸王孫策昔日的風采?

    在三國的時候,就已經有無數的人痛罵孫權是個鼠輩了,他只是藉助父兄之力,坐擁江東,是個十足十的守成之君,所作所為毫無大氣象,為了一點蠅頭小利就能幹出背刺盟國蜀漢,襲擊荊州斬首關羽的事情,之後又全無骨氣的與敵國曹魏議和——自稱大魏吳王,簡直丟死了人。

    所以,孫權稱帝后,他的父親被追封為帝,哥哥孫策卻只追封了個長沙桓王,孫權為什麼要這樣安排呢?後世人還以為有什麼深意?其實在孫權眼裡,就是單純的一件小事情——他孫權本就是個小心眼、唯利是圖的江東鼠輩,故意這麼設定就為了噁心孫策的後代,以表達自己的權力慾望

  • 11 # 萬里悲秋客

    主要是為了從法理上去除孫策一脈對皇位的繼承權。

    首先孫堅被追封皇帝,那麼從法理上來說,孫策孫權的後代都有繼承皇位的可能。將孫策封為王后,其後代就只能繼承王位,除非孫權一脈沒人了。

    其次江東是孫策一手打下來的,孫策在位時間雖然短,但是影響始終存在江東,將孫策追封為長沙桓王,將孫策一脈的人遷往長沙,逐漸淡化孫策一脈在江東的影響。

    所以為了減少後代為皇位繼承產生的不安定因素,不能將孫策追封為皇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豪爵df150落地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