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迷彩小兵哥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在烽火硝煙的亂世三國時代,湧現出了一大批傑出的將領。其中有許多將領都憑藉各自的本領,在歷史的大舞臺上嶄露頭角,千百年後為後世人熟知;但也有不少將領,儘管能力非凡,卻因種種原因,被埋沒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之中,蜀漢後期大將廖化,正是其中的一員。

    早年,廖化加入黃巾軍,黃巾軍被朝廷鎮壓之後,他只好落草當了山賊;後來廖化遇見千里走單騎的關羽,因欽佩關羽所以投到他手下效力;關羽鎮守荊州之時,廖化為主簿;諸葛亮北伐和姜維北伐,廖化都有參與;廖化七十歲時,後主劉禪任命他為先鋒,“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俗語正是這樣而來。蜀國滅亡後不久,年邁的廖化就病逝在遷往洛陽的途中,結束了其傳奇跌宕的一生。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因為這句俗語,很多人都認為廖化是一個平庸之輩,意思是:蜀漢找不出大將,所以才派年邁的廖化作為先鋒。廖化果真是平庸之輩嗎?儘管史書中關於廖化的記載並不多,但我們依然能到蛛絲馬跡,證明廖化並非平庸之人。

    證據一:廖化做過不尋常的官職。廖化在關羽帳下之時,他的官職出人意料,竟是一名主薄。主簿是幹什麼的?是掌管文書的官吏,其實就是一名文官,馬良、司馬懿等人,都當過主簿。很顯然,廖化並非只是一介武夫,他實則是文武兼備的良將。這還不算什麼,後主劉禪時期,廖化還擔任過假節一職。所謂假節,是指皇帝把代表自己的印信交給信得過的臣子,讓他在執行任務時使用,彷彿皇帝親臨一般,起到震懾的作用。在蜀漢集團中,大概只有諸葛亮擔任過假節,我們熟悉的關羽、張飛、趙雲、黃忠等蜀漢名將,皆沒有這個待遇。可見,廖化深得皇帝信任,絕非平庸之輩。

    證據二:廖化富有計謀。據《三國志》記載,關羽敗走麥城之後,廖化詐降東吳,在東吳呆了很長一段時間。為了重歸蜀漢,廖化想了一個妙計,那就是詐死。某天夜裡,廖化逮著機會,帶著老母一路奔襲千餘里,最終順利到達蜀地。這一路坎坷,不亞於關羽的千里走單騎。很顯然,廖化是一個富有計謀之人,不然他怎麼可能一路闖關,到達遙遙千里之外的蜀地呢?

    證據三:廖化極具戰略眼光。諸葛亮去世以後,姜維成為其接班人,繼續擔負起興復漢室的重擔。蜀漢國力衰微,遠弱於曹魏,在這種情況之下,姜維依然率軍多次伐魏,但都無功而返。面對如此情形,廖化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認為現在最緊要的任務是讓蜀地百姓休養生息,發展農業生產,待到時機成熟,再伐魏不遲。廖化還多次力勸姜維,說:“用兵如果不收斂,必將自食惡果。”可惜姜維沒有聽從廖化的意見,後來果真敗於鄧艾之手。從這裡也能看出來,廖化極具戰略眼光,對天下大勢瞭如指掌。

  • 2 # 大豆包

    哪一個能在青史留名的是泛泛之輩?

    不管美名還是惡名,肯定都有他的過人之處!

    你可能覺得惡人誰不會做,壞事誰不會幹,但是有句話說的好,野獸小的時候如果齜牙咧嘴想咬人,就會被打死,只有透過自己的努力和隱忍,成長為一隻猛獸以後才有能力吃人!就像高俅,魏忠賢……

  • 3 # beewolf

    我覺得三國時代早期的人物多少都有些被三國演義神話了,後期人物略顯遜色大概是因為羅老爺子寫累了,瞎編也費腦子呀,老老實實按三國志寫吧

  • 4 # 與君共談天下奇聞異事

    中國歷史悠久,在古代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人物,有的人物是能名垂千史,而有的呢?卻是遺臭萬年,當然了有的人物還是備受爭議的,比如廖化經常有人說他是平庸之輩,那麼他真的是嗎?歷史上的廖化到底是什麼樣的人物呢?

    廖化,本名淳,字元儉,三國時期蜀漢將領,由於我們受到影視劇的影響,而且古代的歷史為了突出一個人的傳奇色彩,會特意的去扭曲事實,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歷史上真正的廖化。

    1.個人能力出眾:廖化曾先後擔任過關羽的主簿、宜都郡太守、別督、丞相參軍、廣武都督、陰平郡太守、右車騎將軍、幷州刺史、最後封中鄉侯,廖化擔任過這麼多的重要職位,可見個人能力是比較出眾的,不然不會受到重用的,這個時候,你還會認為他是一個平庸之輩嗎?

    2.愛國、絕對忠心;在荊州失守的時候被俘,利用自己的聰明,帶著自己的老母親,從孫營逃出,一心想要回歸蜀漢,始終沒有背叛劉備,對主公是絕對的忠心。在自己七十多歲的時候,還在關心國家的大事,為國盡心盡力,這份忠義和愛國之情是別人不可比的。

    3.有勇有謀;廖化多次參與戰爭,雖然只是配合的軍事戰爭,但是也發揮了他的重要作用,畢竟他武藝超群,還差點活捉司馬懿,充分說明了他有勇有謀。

    總之,廖化是一個忠君愛國的人物,正是這樣一個正面人物,卻被曲解成一個平庸之輩,不得不說,這是英雄的悲哀,也是我們的一大遺憾。

  • 5 # 小院之觀

    同許多人印象中相反,蜀漢大將廖化非但不是平庸之輩,而是極其優秀的將領,甚至可以說,廖化是三國中最被低估的將領。

    羅貫中習慣於移花接木,對廖化也是如此,廖化的業績,被嫁接到了別人頭上。

    《三國演義》中著名的“千里走單騎”,確有其事,但主角不是關羽,而是廖化。

    背景是關羽兵敗,擔任主簿的廖化被俘,不得已投降,這個時間是219年。

    《三國志》中是這麼記載的:

    羽敗,屬吳。思歸先主,乃詐死,時人謂為信然,因攜持老母晝夜西行。

    如果單從距離來看,廖化從江東到達益州的路途,比演義中關羽迴歸劉備的路程更加遙遠。

    如果考慮到實際情況,廖化以詐死脫離孫權,重回蜀漢,無論是難度,還是傳奇性,都遠勝關羽的千里走單騎。

    會先主東征。遇於秭歸。

    從關羽敗亡到劉備東征,有長達兩年半的時間,廖化歸蜀之心不改,經過長期準備,精心策劃,才付諸執行,秭歸是沿長江進入益州的門戶,荊州長江水路附近的地形複雜,雜居著蠻族,充斥著各種盜賊。在這樣的情況下,廖化西行幾乎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奇蹟,帶著老母,還要躲避孫吳的追捕,更使過程艱險萬分,比起關羽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體現的是廖化的忠義。

    所以在秭歸終於找到組織後,劉備開心得不得了,立即封廖化為宜都太守。

    先主大悅,以化為宜都太守。

    在能力上,廖化也被嚴重低估。

    從廖化一路擔任的官職就可以看出。

    起初,廖化擔任的是前將軍關羽麾下的主簿一職。主簿是個文職,主要負責掌管文書,相當於主官的秘書長。比較有名的主簿如司馬懿、楊修,都當過曹操的主簿。

    復歸劉備後,直接升為太守。太守是一個郡的一把手,軍政一把抓。廖化擔任太守的宜都郡,是由劉備在210年新設,名字的意思是“宜於建都”,宜都被稱為“楚蜀咽喉”、“三峽門城”、“鄂西門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所以宜都太守,是個重要的位置。

    從這一時期開始,廖化開始從文職轉為軍職。隨後跟隨劉備東征,同輔匡、趙融、傅彤等同為別督,開始統領軍隊作戰。

    劉備死後,廖化擔任丞相參軍。

    丞相參軍,顧名思義就是諸葛亮的軍事參謀,也就是諸葛亮重點培養的物件。

    諸葛亮前後共有八位丞相參軍,除了廖化,還有蔣琬、費禕、楊儀、張裔、宗預、王平(順帶說一句,王平也是被嚴重低估的將領)、馬謖,這些人,除了馬謖是諸葛亮用人失誤,其他人都是蜀漢的重臣,廖化也位列其中。

    此後升遷為右車騎將軍,領幷州刺史,封中鄉侯。

    當然由於幷州其實並不在蜀漢控制之下,幷州刺史是個虛職,只是體現地位,右車騎將軍是實職,高階武官,這一時期的廖化,已經成為蜀漢的股肱之臣、棟樑之才。

    到了景耀五年(262年),姜維再一次發動北伐,加起來這已經是第十一次,親眼目睹了關羽威震華夏——兵敗身亡——劉備東征失敗——諸葛亮鞠躬盡瘁——姜維勞而無功,這樣完整的蜀國興衰史的廖化,明白蜀漢已經經不起折騰,自己也已經老了,沒有力量貢獻更多,他勸阻姜維:

    景耀五年,姜維率眾出狄道,廖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約之謂也。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詩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後’,今日之事也。”

    姜維不聽,果然兵敗,躲避到沓中種麥。

    第二年,魏國鄧艾鍾會伐蜀,劉禪投降,蜀漢滅亡。

    這時候,廖化和姜維卻還在劍閣死守。

    最後,廖化在被內遷洛陽的道路上病逝,這時,他已經是七十幾歲的高齡老人。

    或許我們被“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話誤導得太多,其實這句話並非出自《三國演義》或是《三國志》,是清末才出現的俗語,根據考證,出自1908年的風俗書籍《掃迷帚》。

    實際上,無論蜀中是否有大將,廖化一直都是先鋒官。他的一生,經歷過波瀾壯闊,也有過忍辱偷生,文能提筆,武能上馬,始終矜矜業業為蜀漢服務,既忠且孝。廖化的一生與平庸不沾邊,相反是精彩無比的一生。

    今天成都南郊的武侯祠,有一條武將廊,一共有十四尊塑像,廖化排在第八位,在他前面的是趙雲、孫乾、張翼、馬超、王平、姜維、黃忠,也能說明一點問題吧。

  • 6 # 中孚鑑

    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說的是姜維北伐時,蜀漢能征善戰的將領很少,那時已經沒有什麼將軍可以大用,只得讓年老的廖化做先鋒。比喻是人才很少、沒有有能力的新人,只能讓年老的人出來擔當重任。或者是比喻沒有辦事的能手,只能讓能力一般的人出來做出。

    要是如此之說,那歷史上廖化真的是平庸之輩嗎?

    其實雖然有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說法,這主要講的是人才凋零匱乏,並非指廖化的能力,而是以廖化的年齡、以老將廖化來襯托出蜀漢的人才凋零,沒有可大用的後繼新人將領。

    而廖化本人卻並非平庸之人。廖化的年齡的確很大。曾經在261年的時候,廖化看望宗預時,宗預說過他們都已經年過七十了。由此可見廖化也是一員老將。

    廖化曾在關羽賬下,東吳取荊州、擒殺關羽時,廖化也被帶到東吳,但廖化對劉備忠心,所以廖化就想回到蜀漢,於是他就詐死,從而得以回到劉備那裡。

    在劉禪時期,廖化被封為右車騎將軍、授節符,領幷州刺史、爵位中鄉侯。當時廖化的官位和張翼相似,還在鎮軍大將軍宗預之上。由此可見,廖化還是得到了重用,並且還成為蜀漢後期的重要的家將軍之一。

    同時廖化還和蜀漢另外三個將軍齊名,他們為王平、句扶、張翼。當時就有“前有王平、句扶,後有廖化、張翼”的說法。

    後來司馬昭派兵攻蜀,之後鄧艾直到蜀都城下,諸葛瞻戰敗後,劉禪投降。而廖化外前往洛陽的時候,在途中因病去世。廖化為人果敢剛直,他雖是老將,卻非平庸之輩。

  • 7 # 心傷安所念

    三國正史裡的廖化能力還是有的,做先鋒還是可以的,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話出自演義,演義中的廖化能力確實要遜色很多,不過這句話的核心意思還是蜀漢政權人才凋零。

  • 8 # 風吹青竹搖162015807

    廖化當先鋒,連廖化這種人都可以去欺負魏華人。

    是魏華人捨不得殺廖化,還是殺不了廖化?

    堂堂魏國也太窩囊了吧!

  • 9 # 美妙行

    盛名之下無虛士,廖化能在史書上留一筆,才能不可能差。只是與五虎將略遜一籌,與俆晃、張郃還是有一比的。蜀漢政權後期確實武將匱乏,當年的各級將領大部分來自北方,本地將領本來很少。猜想:西南地區人身體比較矮小,體力略差,馬上功夫會佔劣勢,培養一名合格將領確實很難。

  • 10 # 浮沉的歷史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一句話出自清朝小說《掃迷帚》,而並非是《三國志》或是《三國演義》,這一句使很多人先入為主的認為廖化的能力不強,是一個平庸之輩,但在正史記載中,廖化真的這樣一個人嗎?

    廖化在《三國志》中的記載很少,其本人的事蹟被附在了《三國志•蜀書·鄧張宗楊傳第十五》中宗預的後面,全部文字一共僅有一百餘字。雖然記載很少,但是我們仍舊可以簡單的瞭解廖化的生平,廖化本人至少有以下二個能力,一、有一定的從政能力。二、忠心於蜀漢。

    廖化是襄陽人士,他一出道就是蜀漢荊州最高長官——前將軍關羽的主簿,主簿是當時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官吏。所以廖化肯定是有一定是文化水平的,其後又成為了蜀漢的領兵大將,也就是說廖化是個文武全才。

    廖化是文武全才

    在軍事上《三國志》並沒有記載有關廖化的任何事蹟,但是在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中,有一段關於廖化對於姜維頻繁北伐的議論,廖化認為“兵不戢,必自焚”,大意是姜維用兵不知道節制,必將會引火燒,給自己和蜀國帶了災難。廖化的這個見解是很獨到的,廖化並不是反對姜維的北伐,而是認為應該節制用兵,以減輕蜀漢國內的壓力。如果這個建議被姜維採納,可能蜀漢的國力還能支撐一段時間,而不至於出現“民有菜色”的情況。

    與廖化軍事才能相比,他的政治能力更加出色。廖化當官的歷程是從一個主簿,到宜都太守,在是丞相參軍,後來有一路高升成為了蜀漢的右車騎將軍,並且被封侯。如果一個沒有能力的庸才,他能夠做到這麼大的官嗎?陳壽特地將廖化與宗預放在一起也是說明了廖化能力很強,宗預的事蹟在《三國志》中記載的很清楚,其對外有優秀的外交能力,曾得到過孫權的賞識,對內既是領兵大將也是蜀漢核心重臣。

    廖化的忠心

    在三國時代,有很多的忠義之人,廖化就是其中比較著名的一位。

    廖化隨著關羽的戰敗,而被吳軍俘獲,但是廖化仍舊對於蜀漢以及劉備忠心耿耿。“思歸先主,乃詐死,時人謂為信然,因攜持老母晝夜西行。”廖化歷經千辛萬苦,最終在劉備東征的路上回歸了蜀漢陣營。歷史上很多人也是很忠心的,但是很少有向廖化那樣帶著母親一起回到舊主那邊的,廖化他做到了忠孝兩全。

    廖化記載雖然少,但是他的能力不一般,說他是平庸之輩純屬,完全是因為不瞭解廖化的生平經歷,以一句話誤會一個人。

  • 11 # 飄雲少年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廖化真的是平庸之輩嗎?

    首先這句話的意思並非是說廖化本領平庸,眾所周知,廖化當先鋒的時候他自己已經是八十餘歲了,這句話的意味更多的是去反襯出蜀漢人才的斷層,統治者治理下制度的毒瘤,而不是去諷刺廖化的本領。

    每當提到蜀漢,我們更多的是被蜀漢的五虎上將名聲所震撼,他們的名聲甚至遠超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將,所以不難猜出是否他們在時蜀漢太多僅次於他們的將領被埋沒,失去光輝。

    再看廖化本人

    他曾經是關羽主簿,關羽失荊州敗亡後,被迫歸入孫吳,但是他卻詐死之計,瞞過了東吳那麼多人,並且迴歸蜀漢可見他本人是有謀略很機智的人。

    他官至右車騎將軍,諸葛亮統領兵權的時候,從來都是較為崇尚法家,嚴明軍紀,量才而行,如果他沒有能力,諸葛亮是不會讓他提領一軍的。

    他也曾擊破遊奕,射殺王贇,足以證明他軍事能力不弱。

    他後期作為蜀漢的總要將領,有一部分原因,並非是蜀漢一個有能力的人也找不出,而是找出的二代將領未有一個能比過他的作戰和軍事能力。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蜀漢的名將用十四武將塑像排名依次是趙雲、孫乾、張翼、馬超、王平、姜維、黃忠、廖化、向寵、傅僉、馬忠、張嶷、張南、馮習,以此也證明了他並非能力平庸。

    總:其實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還有一種意味,是在感傷蜀漢國力巔峰,五虎上將還在時威風凜凜,然如今的落寞,充滿了一種感傷同情的情感,卻不曾如今被用來諷刺某些認識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柴胡顆粒功效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