唸佛本是淨土宗的一種修持方法,看起來很容易,做起來難,其實真正的唸佛是有很多講究和方法的,最重要的是念佛時能夠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
一般人往往以唸佛為迷信,根本不知道一句佛號,是打破自己貪嗔痴迷信的有效辦法,迷妄若去,智慧自照,它的妙用絕非局外人所能想像。還有的人以為念佛太淺近,更有甚者認為是沒有文化的齋公齋婆乾的事情,卻不知佛法本來平等圓融,講究的就是在極平常處見功夫,所以淨土宗就根據唸佛者的根器及修行的層次將唸佛分為四種方法,即持名唸佛、觀像唸佛、觀想念佛和實相念佛。對於初入佛門者,我們建議還是應以最簡潔、最圓頓的“持名唸佛法門”修行為好。
淨土法門為凡夫入道之方便,作六道凡聖證真之捷徑,實為禪律密教諸宗之歸宿,正如偈雲:“不歷三祗修福慧,但憑六字(南無阿彌陀佛)出乾坤”。《法華經》也雲:“一聲南無佛,皆共成佛道。”可見,一句彌陀統攝一切法門。而《大集經》又說:“末世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唸佛法門得度生死。”因此,儘管學佛方法雖多,但當機與否,並無高下之別。
初入佛門者唸佛時必須掌握的正確方法是:首先要具足正念,然後以深信切願,執持“南無阿彌陀佛”的聖號,在行住坐臥中,綿綿密密,攝心專注而念,歡喜時也念,煩惱時也念,無事時也念。在初念時難免打失,但只要記得即念,不勞分別考究,只貴淨念相繼,老實行持即可。如此時間一久,方能念頭澄澈,證人一心不亂。
所謂“一心”,是針對散心而說的,就是指唸佛者在唸佛時只有一個唸佛的心,再沒有別的任何心念了,而“不亂”,就是不散亂,也就是說唸佛時心沒有攀緣其他的境界。唸佛時應該專心一意,自始至終注意 在“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上,不攀緣其他的境界,這個時候,一切的妄想雜念都不生起,只有一個佛念現 前,那就是一心不亂的境界了。《阿彌陀經》說若一日乃至七日,專持阿彌陀佛名號,能得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若能達到一心不亂對於凡夫是很難的。因為我們平常凡夫,時常心隨境轉,從朝到暮,從生到死,都是對境生心,念念分別,眼見色被色迷,耳聞聲被聲迷,鼻嗅香被香迷,舌嘗味被味迷,身感觸被觸迷,意緣法被法迷。因此,對於初人佛門者,剛剛唸佛時只要具足正念,專念於佛,心不打妄想,不攀緣外境,統攝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淨念相續,如此心念於佛,佛不離心,心口相應,唸佛的功夫也就到家了。
唸佛本是淨土宗的一種修持方法,看起來很容易,做起來難,其實真正的唸佛是有很多講究和方法的,最重要的是念佛時能夠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
一般人往往以唸佛為迷信,根本不知道一句佛號,是打破自己貪嗔痴迷信的有效辦法,迷妄若去,智慧自照,它的妙用絕非局外人所能想像。還有的人以為念佛太淺近,更有甚者認為是沒有文化的齋公齋婆乾的事情,卻不知佛法本來平等圓融,講究的就是在極平常處見功夫,所以淨土宗就根據唸佛者的根器及修行的層次將唸佛分為四種方法,即持名唸佛、觀像唸佛、觀想念佛和實相念佛。對於初入佛門者,我們建議還是應以最簡潔、最圓頓的“持名唸佛法門”修行為好。
淨土法門為凡夫入道之方便,作六道凡聖證真之捷徑,實為禪律密教諸宗之歸宿,正如偈雲:“不歷三祗修福慧,但憑六字(南無阿彌陀佛)出乾坤”。《法華經》也雲:“一聲南無佛,皆共成佛道。”可見,一句彌陀統攝一切法門。而《大集經》又說:“末世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唸佛法門得度生死。”因此,儘管學佛方法雖多,但當機與否,並無高下之別。
初入佛門者唸佛時必須掌握的正確方法是:首先要具足正念,然後以深信切願,執持“南無阿彌陀佛”的聖號,在行住坐臥中,綿綿密密,攝心專注而念,歡喜時也念,煩惱時也念,無事時也念。在初念時難免打失,但只要記得即念,不勞分別考究,只貴淨念相繼,老實行持即可。如此時間一久,方能念頭澄澈,證人一心不亂。
所謂“一心”,是針對散心而說的,就是指唸佛者在唸佛時只有一個唸佛的心,再沒有別的任何心念了,而“不亂”,就是不散亂,也就是說唸佛時心沒有攀緣其他的境界。唸佛時應該專心一意,自始至終注意 在“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上,不攀緣其他的境界,這個時候,一切的妄想雜念都不生起,只有一個佛念現 前,那就是一心不亂的境界了。《阿彌陀經》說若一日乃至七日,專持阿彌陀佛名號,能得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若能達到一心不亂對於凡夫是很難的。因為我們平常凡夫,時常心隨境轉,從朝到暮,從生到死,都是對境生心,念念分別,眼見色被色迷,耳聞聲被聲迷,鼻嗅香被香迷,舌嘗味被味迷,身感觸被觸迷,意緣法被法迷。因此,對於初人佛門者,剛剛唸佛時只要具足正念,專念於佛,心不打妄想,不攀緣外境,統攝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淨念相續,如此心念於佛,佛不離心,心口相應,唸佛的功夫也就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