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太史
-
2 # 這些歷史要讀
這個問題錯得離譜。東西魏都是北魏分裂出來的,皇帝都姓元,就是原來的拓跋氏。西魏政權操縱在宇文家手上,而東魏則掌控在高家手上。
倒是南朝的南齊和南梁的皇帝是同一個皇族,卻換了國號。
-
3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東魏的君主姓元,不過東魏皇帝其實並無實權,而是權臣高歡手中的傀儡,高歡之於東魏正如曹操之於東漢。高歡的次子高洋不再滿足於有實無名的無冕帝王身份,索性公然取代東魏君主稱帝,由此開創了北齊王朝,類似於曹丕篡漢。所以東魏和北齊兩個王朝從實際統治家族來說沒變,但由於名義上的君主變更了,國號因此而改。與東魏對立的西魏情況與之類似——東西魏都是從北魏分裂出來的,君主都姓元,但都是傀儡,東魏朝政由高氏家族把控,西魏由宇文家族實際統治。
-
4 # 寒鯤
東魏的權柄雖然確實是被高歡、高澄父子的晉陽&鄴城霸府系統所控制,但東魏皇帝依然是繼承了北魏血胤的元氏,並非高氏,高氏與元氏的關係,類似於曹操與漢獻帝的關係,一方是實際掌握全權的霸府權臣,一方是空留形式名號的傀儡皇帝。
本題之所以會認為東魏、北齊君主都為高姓,可能是因為:沒有理解中國傳統史書中對於並未實際稱帝的創業權臣,一般會以其子孫稱帝以後的追尊帝號作為其史書中的稱號。具言之,涉及到高歡事蹟的《魏書》出自北齊臣子魏收之手,魏收在行文時就必須稱高歡尊號:神武帝,而不能直呼其名。而北齊名臣李德林之子李百藥所撰《北齊書》,雖然已是唐初的作品,卻也依然稱未曾稱帝的高歡、高澄為神武帝、文襄帝。
往前看,《三國志》中的曹操也是被稱為“武帝”的,但我們並不能因此認為建安年間的東漢就姓了曹。質言之,傳統史書的編撰,不僅需要“為尊者諱”,還更需要“為尊者尊”,將一些未能稱帝的創業雄主追尊起來,以示尊重。凡是沒有在生前稱帝卻被生後追尊並有一定事蹟的傳主,都是掌握前朝末代權柄的霸主。
古代的王朝是“家天下”,朝代名號並非國號,“一朝名號”只能對應“一家姓氏”,朝代名號是不能直接繼承的。如果在一個王朝末年有新的權臣掌握全權,那麼在他稱帝后就必須改變名號(改朝換代),以示天下“所有權”的變更。那麼,即便像東魏、漢末這種傀儡朝廷的實權早已全數歸權臣了,我們依然不能說東魏、漢末就能姓高、姓曹,而只能等高氏、曹氏履行了正式的建國與禪讓手續之後,再說“高齊”與“曹魏”了。
回覆列表
首先,這個問題本身都是錯的,東魏的君主怎麼會姓高呢,分明是姓元的,也就是鮮卑拓跋氏。
東魏從北魏分裂出來的政權。建都於鄴,以晉陽為別都,高歡坐鎮晉陽遙控朝廷,有今河南汝南、江蘇徐州以北,河南洛陽以東的原北魏統治的東部地區,東魏歷時十七年。
當時北魏發生變亂,經過幾番爭鬥,高歡控制了北魏孝武帝,孝武帝不願作傀儡皇帝,於是逃往長安投靠宇文泰。 高歡決定重新立元善見為皇帝,即魏孝靜帝,即位於 鄴城,改元天平,東魏正式建立,年僅十一歲。實際上東魏政權完全把持在高歡手中。這就是東魏的由來。
而宇文泰毒殺了孝武帝,在長安立元寶炬為西魏文帝,北魏正式分裂為東﹑西魏。高歡、高澄、高洋父子三人相繼把持東魏朝政,在高洋當權時期終於撕破臉皮,將孝靜帝趕下臺,創立了北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