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840516296421

      買單就是買下賬單,當然並不是指就是想買那一張“單,紙”,言下之意是為賬單付帳、”讓我來買“、”錢我來給“的意思。“買單”一詞改自粵語“埋單”,是”埋單“的近音,於上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並逐漸流行,但”買單“與”埋單“意義並不相同。

      粵語中的“埋單”與“買單”中的“埋”與“買”兩字,音近義遠,這兩個詞的意思也是大相徑庭。粵語的“埋”字,有多個含義,其中之一,有聚合、結算之意,如“埋口”(傷口癒合)、“埋堆”(志趣相投者常相聚一起)等等。從前做生意者年終結算,叫“埋年”;至茶樓酒肆,食畢開單結賬,便是“埋單”。而“買單”一詞源起早年廣州開埠穗港異地間商業票據往來,本地付款,異地取貨,當下的付錢“買”到的其實是一紙提單。可見“埋單”“買單”兩者是有根本區別的。

      餐館結賬叫“埋單”,這是廣東方言的用法。《廣州話方言詞典》(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有“埋單”無“買單”,“埋單”釋義為“開單,結賬”。這種用法是廣東文化的縮影,包含了廣東人對生活的一種感悟。其中有三層意思:一是提醒服務員“行埋來”(走過來),“埋”乃“靠近”,這種貼身服務既可方便顧客,又可避免餐館的忙亂;二是服務員隨時“記埋”(記下來)顧客吃的菜,讓顧客明白消費,“埋”有“記錄、累積、聚集”的內涵;三是用餐結束時,服務員已經把顧客的消費數額預先“埋好”(算好),以免顧客久等結賬的尷尬,“埋”又有“收集、整理”的意思。

      廣州話“埋單”一詞由來已久。廣州的飲食業,以前有先食後結賬的傳統做法。舊時茶居食肆,顧客食完後便招呼夥計“埋數”(結賬)。 解放前或五十年代,珠江三角洲一帶的茶樓食肆,均實行“先吃後付款”的做法。當顧客進餐完畢,便會招呼企堂(服務員):“埋單!”這是“執埋”、“開單”的簡縮語。 原來,茶樓、食肆用於盛載食品的碗碟,在其內部是分門別類有嚴格區分的,比方說,按5角、1元、1元5角、2元……區分,服務員一看見某種碗(碟),便立即知道是盛載何種價格的食品。服務員過來後,先將各種代表不同價格的碗(碟)分門別類歸類疊放好(粵方言:執埋),然後分別清點每種數量,透過熟練的心算,算出消費總金額,用筆寫在專用小單據上(開單),然後開始收拾杯盤碗盞。當客人朝著出口處(收款臺必定在臨近出口的地方)走時,服務員便唱道:“開嚟———單收”(意思是客人正走過來,請按單上標明數額收款)。偶有不軌之徒,用種種招數掩人耳目不付款而逃走,飲食行業的行話稱為“走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OPPO R11能算是一部好手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