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攔阻著艦
-
2 # 地圖帝
瑞典地方大,人口少,工業強。
說到歐洲的面積大國,除了俄羅斯之外,一般都會提及面積60.37萬平方公里的烏克蘭(含東部及克里米亞半島),面積55萬平方公里的法國(歐洲部分),面積50.6萬平方公里的西班牙。或是32.25萬平方公里的波蘭,30萬平方公里的義大利,卻往往忽略另一個歐洲面積大國,這就是瑞典。 北歐有個面積巨大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瑞典就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東部。瑞典面積45萬平方公里,卻只有兩個陸地鄰國——挪威與芬蘭。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呈東北——西南走向,偏西位置有一條縱貫南北的斯堪的納維亞山脈,以東是瑞典,以西是挪威。 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對瑞典最大的不利,就是隔斷了瑞典與大西洋的附屬海——挪威海的聯絡。挪威這個國家非常有意思,地圖輪廓狹長,其東北角與俄羅斯接壤,生生把芬蘭擠出了北冰洋。芬蘭最北部距離北冰洋,不過十幾公里。挪威對瑞典也是如此,瑞典距離挪威海最近的距離,也就5公里。瑞典人站在挪威與瑞典的邊界,登在高處,就能看到遠處挪威灣的峽灣。 芬蘭因為失去了曾經控制過的北冰洋出海口,被擠成了“半內陸國”。芬蘭在西部瀕臨波的尼亞灣,在南部瀕臨芬蘭灣,但這些海域全都是內海。芬蘭的船隻要出入大西洋,必須向南進入波羅的海(也有一說,波的尼亞灣是波羅的海的一部分)。然後,從波羅的海進入丹麥與瑞典、挪威之間的幾處海峽才能出洋。另外,芬蘭的船隻還可以從德國北部的基爾運河出入大西洋。芬蘭和這些國家的關係都還不錯,這些國家一般不會給芬蘭船隻出洋製造麻煩。但是,芬蘭畢竟沒有直接進出大洋的通道,對外聯絡還是受到了非常大的制約。如果芬蘭還擁有北冰洋出海口,那情況就不一樣了。 而瑞典雖然沒有直面挪威海,但瑞典的西南部卻直面大西洋著名的附屬海——北海,可以自由進入大洋。瑞典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理優勢——扼守波羅的海的出海口。 波羅的海出海口極為狹窄,實際上是陸間海。不算丹麥和瑞典,以及擁有基爾運河的德國,波羅的海國家還有芬蘭、俄羅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這些國家的船隻(包括軍艦)要進入大西洋,最主要的海上通道,就是瑞典與丹麥之間的厄勒海峽,再往北的卡特加特海峽。厄勒海峽的東岸,瑞典有兩座重要海港城市,北邊的赫爾辛堡,南邊的馬爾默。卡特加特海峽的東岸,有瑞典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哥德堡。有了哥德堡這座港口,瑞典就不會受制於波羅的海的特殊局勢(反俄國家多,美國在這裡攪渾水),進出自由。 瑞典的地形,說複雜也複雜,比如瑞典沿岸較為曲折,小島密集。尤其是首都斯德哥爾摩的出海口,密密麻麻全是小島,號稱北方威尼斯。但是,瑞典的地形說簡單也簡單。 從東、西向看,瑞典西高東低,西高主要是與挪威交界的斯堪的納維亞山脈,海拔較高。斯堪的納維亞山脈的東坡,地勢開始變得低平,到了東部沿海地區,已基本上都是平原了。 如果從南、北向看,瑞典北高南低。約以瑞典與挪威邊界的最南端為界,以南多是海拔不高的地區,只有一個斯莫蘭丘陵,也沒多高。平原地區多,又沒什麼沼澤,沒有蟒蛇、鱷魚出沒,就意味著可耕地較多。 瑞典的可耕地有2.648萬平方公里,這樣的耕地面積和條件,足夠養活一千萬瑞典人的(2018年,瑞典人口1011萬)。而且,瑞典是個“綠色”國家,森林面積竟佔到全國面積的54%,約有24.3萬平方公里,和麵積24.41萬平方公里的英國差不多。 再者,瑞典是個發達的工業國家,2018年的人均GDP達到5.4萬美元,可以說非常的富裕。不過,瑞典也有一個國際隱患——夾在美國與俄羅斯之間。瑞典比較聰明,雖然明顯與美國親近,但並沒有像波羅的海三國、波蘭那樣完全倒向美國,甚至替美國挑釁俄羅斯。瑞典始終保持中立,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如此,現在也是如此。 論歷史,瑞典也被俄羅斯欺負。瑞典原是北歐第一強國,但在瑞俄戰爭中被俄羅斯侵吞大量地盤。瑞典也從霸主淪為一個普通國家,對俄羅斯的仇恨不比波羅的海三國與波蘭小。那瑞典為何不是特別仇恨(當然也討厭)俄羅斯呢,這可能和自身實力有關。圖-瑞典姑娘 波羅的海三國與波蘭在原東歐國家中算是比較發達的,但加入西方後才知道,自己和西方比,就是個發展中國家。所以,這些小國就想巴結西方的老大美國,讓美國支援自己經濟發展。而瑞典本就是發達國家,工業結構完整,根本不需要奴顏婢膝來換取美國的支援。
玩笑來說,實力那麼強,不需要理由,沒有理由。
可是,全域性回顧瑞典軍工的發展歷程來看,這也不是玩笑了,瑞典軍工行業的發展的確如此這般。
首先來說,個人的觀察裡,瑞典的軍工業發展,從肇興之日,從工業革命興起歐洲“列強”的經濟大繁榮開始,到如今,瑞典這個國家的“工業”是完整發展的,不只是工業實體,更包括人才隊伍和經驗上的積累,都是沒有經過中間的荒廢(包括二戰時期)。這樣的不斷髮展、積累、沿革,才有今天外界嚴重的瑞典軍工行業。對比來說,“捷克”這個國家在,“一戰”、“二戰”前,完全稱得上是老牌的有底蘊的軍工廠,當年的“斯柯達”就是生產大炮的軍工巨頭。但,後來,怎樣了?再回看,瑞典,“二戰”並沒有耽誤瑞典的軍工業,“博福斯”40mm高炮幾乎就是盟軍陣營的標誌性防空火力。
其次,來說,戰後的瑞典軍工業,不論是“薩博”系列戰機,還是“維斯比”隱身導彈艇、RBS反艦導彈,他們都是瑞典軍工的代表作。但這個代表作的背後,並非意味著這是完全來自瑞典制造。如,在薩博的“鷹獅”戰鬥機上,雷達、發動機、航電等核心零部件並非是來自瑞典,來自於歐洲和美國的供應商。但“鷹獅”依舊被稱為瑞典造,原因所在就是,薩博掌握著“鷹獅”的設計、總裝、售後、升級。所以說,瑞典軍工行業的競爭力,並非是武器裝備的裡裡外外都是來自瑞典造,而是說瑞典軍工行業的人才隊伍具備了設計研發能力,憑藉西方這些供應商的零部件系統配套,瑞典可以“總裝”出“鷹獅”戰鬥機、CV-90步兵戰車、輕型水面艦艇、AIP潛艇等涉及陸海空的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