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傲寒九天

    為什麼把火箭炮叫“喀秋莎”?

       正當梨花開遍天涯,

      

       河上飄落柔漫輕紗;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

      

      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

       “喀秋莎”,是蘇聯衛國戰爭中蘇軍火箭炮EM-13的代稱。

    1941年6月30日,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後一個星期,沃羅涅日州“共產國際”兵工廠接受了一項緊急任務:立即組織生產6M-13型火箭炮。這是一種多聯裝的發射火箭的新式大威力武器,早於1939年就生產出了樣品,稍後又加以改進,並少量裝備部隊。衛國戰爭開始後,前線急需這種武器,然而許多工人、技術人員已上了前線,生產發生了困難。為了保證前線的需求,不得不組織許多工廠協作,共同完成這一任務。

    工人們生產了一批又一批火箭炮。為了保密起見,只在炮車上打了“K”字標記,這是“共產國際”兵工廠俄文名稱的第一個字母。

    1941年7月14日,蘇軍在斯摩稜斯克期間,在奧爾沙地區首次使用了EM-13型火箭炮。弗羅廖夫大尉指揮的火箭炮兵連第一次齊射摧毀了德軍一批軍用列車,給敵人以沉重打擊。經過這次戰鬥,火箭炮的聲譽大振。

    這種火箭炮是一種新式大威力武器,能大面積毀傷目標,其外形獨特,聲響異樣。當時德軍不知道它究竟是什麼武器,就連許多蘇軍戰士也不瞭解,當看到炮車上的“K”字母時,因為當時戰場上非常流行“喀秋莎”這首歌,所以戰士們隨口親切地稱她為“喀秋莎”,從此俄羅斯姑娘的名字中的一個愛稱成了EM-13型火箭炮的代名詞。

  • 2 # duh23333

    當時蘇聯正好流行傳唱一首懷念戰場戰士歌《喀秋莎》。歌中有關歌聲的歌詞。這種火箭炮開火時就被大家形容為唱歌,所以就給火箭炮啟了個別稱“喀秋莎”。這並不是這個火箭炮正式的名稱。

  • 3 # 彼得堡的肥天鵝

    火箭炮在俄羅斯由來已久,早在彼得大帝時代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國有火箭生產企業——莫斯科火箭廠。世界上首支專業火箭分隊也是俄華人組建的(1827年4月在扎夏德科的領導下組建,配備6部6彈式和12部單彈式火藥火箭發射架,下轄官兵363人)。但在後線膛炮出現後,精度差強人意的火箭武器逐漸失寵,火箭部隊一度在19世紀末被撤銷。

    因此,蘇聯發展火箭武器是有很堅實牢固的基礎的。蘇聯成立後,這類武器的研發又重新開啟了。蘇聯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就秘密研製了一款自行火箭炮——搭載在卡車上的武器的正式編號為БМ-13火箭系統。作為一款火力壓制武器,火箭炮在抗擊納粹德國侵略者的的衛國戰爭中大放異彩。

    那麼這款武器為何被蘇聯官兵愛稱為”喀秋莎“呢?

    這與它的生產廠家息息相關。現如今的沃羅涅日挖掘機廠(Воронежский экскаваторный завод)在1931年至1941年時叫做共產國際廠(завод им. Коминтерна,1941—1945年間該廠更名為蘇聯迫擊炮武器人民委員會第723廠, завод № 723 Наркомата миномётного вооружения СССР),從該廠生產線下來的這款武器,被製造工人打上了俄文大寫字母К,表示是由共產國際廠出產的。

    一臺БМ-13火箭彈發射裝置的發射架可以一次性投射16枚132毫米M-13火箭彈,相當於16門122毫米火炮的齊射,可想而知一個連(7臺)的一次齊射的效果是多麼的恐怖。BM-13自行火箭炮

    BM-13火箭發射裝置使用的132毫米火箭彈

    1941年的斯摩稜斯克戰役中,由伊萬·安德烈耶維奇·弗廖羅夫大尉指揮的獨立實驗火箭炮連(全連裝備7輛配備BM-13火箭發射裝置的NEE-3型戰鬥車輛)於7月14日,對奧爾沙火車站實施了齊射。這次齊射對進入奧爾沙市的德軍第17裝甲師造成一定的混亂,這是“喀秋莎”的首次實戰。而該連在1個半小時後實施了第二次齊射,火箭彈越過奧爾希察河,將河對岸十數輛德軍坦克、汽車和大量集中的步兵瞬間撕成了碎片。

    伊萬·安德烈耶維奇·弗廖羅夫大尉

    隨著戰爭的爆發,由馬特維·伊薩科維奇·布蘭特於1938年作詞的歌曲《喀秋莎》在整個蘇聯國土上走紅,這首歌曲從前線到後方,從城市到農村,在蘇聯廣袤的國土上廣為流傳,成為了蘇聯人民保家衛國和戰勝德國法西斯的一個象徵。

    歌曲《喀秋莎》的作詞人馬特維·伊薩科維奇·布蘭特

    當時出於嚴格保密,基層官兵並不知曉這種神秘武器叫什麼。所以,他們將車身上的К與歌曲《喀秋莎》(Катюша)的首寫字母К聯絡到了一起,於是一傳十十傳百,這款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武器的暱稱就這樣誕生了。

    如有疏漏,還請多多斧正。

    我是肥鵝,一個熱愛歷史的碼字鵝!

  • 4 # 科學愛好者j

    蘇聯的這款火炮是二戰時生產的。1941年德軍突襲蘇聯,在列寧格林保衛站中,德軍以密集火力進攻,蘇聯難以抵抗,於是緊急調“喀秋莎”,一舉改變了站局。

    喀秋莎1938年研製,1939開始服役,這是個多軌道自行炮,共有8條發射軌,一次可發射16發132MM火箭炮,最大射程8.5KM。由於火力密集,殺傷面積大,對集團作戰的德軍威脅極大,成為列寧格勒一戰的功臣。這時起蘇聯加大了喀秋莎的產量,並大量投放部隊,在二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諸葛亮的八陣圖有足夠的物理力學支撐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