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思露營養師
-
2 # 遼瀋美食
很多人喜歡鮮,小海鮮是吃貝殼和蛤蜊,高壓鍋牡蠣、蒸汽雜貝、辣炒花蜆子,各種小海鮮一時間火爆了,夏季是貝類豐收的季節,如何預防食用貝類中毒?
牡蠣等小海鮮就是吃海水長大了,吃這些貝殼蛤蜊就像吃海水一樣,海水潔淨的話,海鮮就沒有問題,如果海水本身就飽含各種不應該存在的味道,那麼海鮮也不好吃,吃一口就沒有第二口的想法,所以吃什麼海岸的海鮮都是一種學問,曾經去遼寧東部附近的海邊,買黃蜆子的時候,當地小販就給我多種選擇,每一個盆裡都是不同海域的黃蜆子,肉眼很難分辨他們的產地,但是從細小的花紋和沙子的含量可以得到結論,好吃的黃蜆子一定是來自乾淨的海域。紋理清晰,肉滿汁多,小海鮮就應該是這樣的,質量上好的黃蜆子現在也比肉貴了。
夏天容易赤潮,是貝毒(麻痺性貝類毒素等)中毒的高發期。高危貝類主要是貽貝,其次是牡蠣、扇貝、蛤蜊等濾食貝類。貝類本身不產生毒素,但如果其攝食了有毒藻類或與有毒藻類共生,則可能會在體內蓄積毒素,形成貝類毒素。貝類毒素中毒主要症狀就是拉肚子,這不是細菌性的腹瀉,而是病毒性的腹瀉,吃抗生素都沒有啥用。
如何預防食用貝類中毒? 海鮮要來自乾淨的海域,赤潮發生地域不要隨意食用貝類,白給都不吃。生長這裡的貝類所含毒素可能會迅速增加,造成貝類毒化。貝類毒素不會使貝體發生肉眼可見的變化,透過顏色和氣味並不能判斷其是否已染毒。常用的烹飪方法也不能完全破壞貝類毒素。赤潮發生時,漁政部門都會發出預警,發生赤潮海域的海產品禁止上市銷售,等赤潮過後,抽檢合格才允許上市銷售。
海鮮好吃不要多吃啊,吃小海鮮每次食用量不宜過多。發現有症狀及時就醫,大概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瀉、四肢肌肉麻痺等症狀,我建議在購買貝類時,儘量去正規的超市或市場。食用貝類時要避免食用貝類周邊內臟、生殖器及卵子等發黑的部位。夏天赤潮頻發,建議還是少吃海鮮之類的食物,避免中毒。
-
3 # 奇怪的雲
重要的事情要說三遍:
食用貝類產品時,去除含毒較高的腸腺等臟器;食用貝類產品時,去除含毒較高的腸腺等臟器;食用貝類產品時,去除含毒較高的腸腺等臟器!
夏季來臨,大量海鮮貝類上市,又進入了吃海鮮的美食季,但同時也是貝類毒素中毒的高發季節,如何預防貝類中毒事件的發生呢?
貝類本身不產毒,但若食用有毒藻類或者與有毒藻類共生則被毒化,這與所處海域和環境有關!
當貝類攝取了一些含有毒素的藻類後產生貝類毒素,而這些毒素會聚積其體內,尤其是內臟部份。一些常見的貝類生物,如扇貝、牡蠣、淡菜、蜆子、帶子等就是貝類毒素中毒的高風險食物。
貝類毒素四大類
1、麻痺性貝類毒素(PSP)會導致出現四肢肌肉麻痺、頭痛惡心、流涎發燒、皮疹等症狀,嚴重的會導致呼吸停止,僅0.5 mg 就能使人斃命。
2、腹瀉性貝類毒素(DSP)引起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為主要症狀。
3、神經性貝類毒素(NSP)產生以神經麻痺為主的中毒症狀。
4、記憶缺損貝類毒素(ASP)能夠導致頭暈、眼花,短時期內失去記憶力。
所有的貝類都有潛在的毒性!但是,PSP一般與貽貝、牡蠣、扇貝等有關;NSP與從佛羅里達海岸和墨西哥灣捕撈的貝類有關;DSP與貽貝、牡蠣和乾貝有關,而ASP與貽貝有關。
發生赤潮期間請謹慎食用貝類海鮮。氣溫升高,海水的溫度也會變暖,是有麻醉毒素的海藻滋生的好季節,海里的帶子攝取了海藻,毒素在帶子體內逐漸累積。而人一旦吃了帶有藻源毒素的帶子之後,就可能會出現中毒。藻源毒素不僅存在於帶子中,還存在於蜆、青口、蠔、扇貝等雙殼貝類海產中,主要存在於它們的內臟裡面。
“大多數貝類味道鮮美,深受大眾喜愛,但有時貝類會含有毒素,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貝類毒素有多種型別,存在於扇貝、貽貝、蛤等雙殼貝類中,常規的烹調方式不能將其去除。這種毒素中毒潛伏期較短,以神經系統症狀為主,初期症狀有胃腸不適如嘔吐、腹瀉,嚴重者會出現吞嚥及發音困難,甚至因呼吸麻痺而死亡,尤其是兒童、病人及老年人吃了含有毒素的貝類後,更容易出現中毒症狀,因此要儘量少吃。
為防止貝類毒素中毒事故發生,縣食安辦提醒廣大市民和餐飲單位,購買鮮活貝類,加工貝類時須去除中腸腺等內臟;要正確烹調,要煮熟煮透;儘量避免一次食用大量貝類;食用貝類後如出現疑似中毒表現,一定要儘快就醫。
解貝類中毒的方法如下: (1)服用1盅香油,可解食蛤中毒。 (2)取適量南瓜煎湯,頻頻服用,可解貝 類中毒。
重要的事情要說三遍:
食用貝類產品時,去除含毒較高的腸腺等臟器;食用貝類產品時,去除含毒較高的腸腺等臟器;食用貝類產品時,去除含毒較高的腸腺等臟器!
-
4 # 愛唱歌的胡曉衡營養師
貝類遍佈江河湖海、種類眾多。目前,已知的貝類超過12萬種,中國沿海貝類有4000餘種。常見的有海螺、蛤蜊、牡蠣、扇貝、海虹等。貝類鮮香美味,深受大眾喜愛,然而夏天因食用貝類引發貝類毒素中毒的事件時有發生。為預防因食用貝類引發貝類毒素中毒,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特做如下風險提示。
貝類本身不產毒 有毒藻類是元兇
貝類本身不產生毒素,但如果其攝食了有毒藻類或與有毒藻類共生,則可能會在體內蓄積毒素,形成貝類毒素。貝類毒素無色無味,在貝類體內呈自由或結合狀態,主要貯存在貝類的消化器官中;其對貝類無害,但如果染毒的貝類被人食用後,貝類毒素會在人體內迅速釋放而導致人中毒。
不同貝類對貝類毒素的蓄積、代謝和排除能力存在很大差別,貝體內毒素含量存在明顯的地域性和季節性差異,尤其是當有毒“赤潮”發生時,貝類體內更易蓄積毒素。最近幾年的高危貝類主要是貽貝(又叫海虹、淡菜等),其次是牡蠣、扇貝、蛤蜊等濾食貝類。?
常見毒素分四類 均無特效治療藥
根據中毒症狀的不同,常見的貝類毒素主要分為四類,即腹瀉性貝類毒素(DSP)、麻痺性貝類毒素(PSP)、神經性貝類毒素(NSP)和記憶缺損性貝類毒素(ASP)。目前,中國貝類毒素中毒主要以腹瀉性和麻痺性貝類毒素為主。
腹瀉性貝類毒素中毒的主要症狀是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麻痺性貝類毒素中毒的主要症狀為:口唇刺痛和麻痺,並擴散至面部、脖子、肢端,伴有頭痛、暈眩、嘔吐、腹痛、腹瀉等,嚴重者會停止呼吸、窒息死亡。神經性貝類毒素中毒的主要症狀為:肌關節無力、冷熱感覺顛倒、說話吞吐困難等。記憶缺損性貝類毒素中毒的主要症狀是:頭暈、眼花、短期記憶功能喪失。目前,所有貝類毒素引發的中毒均無特效的治療藥物。
毒素不易被破壞 科學預防是關鍵
貝類毒素不會使貝體發生肉眼可見的變化,透過顏色和氣味並不能判斷其是否已染毒。煎炒、水煮、高溫、高壓等常用的烹飪方法也不能完全破壞貝類毒素。所以,預防和及時對症治療是減輕貝類毒素危害的主要方法。同時,記住以下要點:
一、透過正規渠道採購水產品。建議消費者在購買貝類時,儘量去正規的超市或市場。沿海地區的居民不要在有毒赤潮預警期間“趕海”打撈或採食海產品,平時也不要在排水口(如電廠冷凝水、生活汙水)附近海域採集、捕撈海產品。
二、食用要留心,有症狀及時就醫。食用貝類時要去除消化腺等內臟,每次食用量不宜過多。食用後如出現噁心、嘔吐、腹瀉、四肢肌肉麻痺等症狀,要立即趕往醫院治療。
注:赤潮是海洋中某些有毒浮游藻類等在一定條件下暴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的一種海洋生態異常現象。
趕海是居住在海邊的人們,根據潮漲潮落的規律,趕在潮落時,到海岸的灘塗和礁石上打撈或採集海產品的過程
-
5 # 安徽MCN
不過,貝類食物雖然美味可口,但是裡面卻含有毒素,每次夏季都會有不少因為吃貝類而中毒的人。那麼我們應該如何來防止貝類中的毒侵染身體呢? 其實,貝類中含有的毒素主要都是來自於浮生藻類,當這些貝類食物又吃了水中含有的有毒浮生藻,那麼它們就自然而然的含有了毒素。可這種毒素是無色無味的,普通人根本沒法分辨。而且,這些毒素對貝類食物是沒有害的,因此這些貝類食物沒辦法表現出異樣,我們人類在吃貝類食物時,也就可能因此受到矇蔽,從而使得毒素在人體中釋放。 既然都沒辦法分辨,那咱們應該怎樣來預防貝類中毒呢?
第1, 在發生赤潮時,儘量別去購買海產品。即使要購買,也一定要去正規的地方,不要直接在海邊購買打撈上來的新鮮貝類。因為每當赤潮發生之時,這正好是這些貝類容易感染毒素的時期。就連有關部門都有警告,在赤潮海域時打撈上來的海產品,都禁止發向市場。只有等赤潮退了之後,等產品抽檢合格以後,才能夠上市銷售。 第二,不管在什麼時期,購買貝類食品也要去正規的大型超市或者海鮮市場。因為越是大型的地方,人流量多,客源廣。那麼就越會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畢竟只有保證這些產品的安全可靠,才能保障更多人民的生命安全。所以大家千萬不要圖省事,不要去一些小地方購買,因為有可能購買到的是沒有經過檢查的貝類產品。而這類產品不安全,裡面可能還含有毒素,吃了對身體或許造成壞影響。 第三,吃完貝類食品之後,要多加留心身體的變化,如果發現有異樣,那就趕緊去就醫。若是食用完這些貝類食物,出現了嘔吐,腹瀉,噁心,四肢發麻等症狀。那很明顯就是有中毒情況,此時千萬別拖,要及時的去到醫院檢查。 總之,貝類食物的味道是好,但在吃的時候還是要多加註意,不能因為貪嘴而影響到了身體健康。
回覆列表
預防貽貝等海鮮食品給我們帶來麻煩,該這樣做:購買海鮮要謹慎:
貽貝等貝類食品完全可以食用,美味與營養共存,但是應該避免選擇“來自赤潮地區的貝類”,在“年中(5月份左右)”這種赤潮爆發的高峰時間段,應拒絕採捕或購買(食用)野生貝類產品。
買食品,“場所”很重要:“食為天,安為先”,食品的衛生和安全頗為重要。無論是購買貝類還是其他食品,選擇“合適的購買場所”是前提條件。
購買食品要到“有資質、有保障的場所”,選購貝類食品應到大型的超市或者正規的海鮮(農貿)市場,安全性更高,衛生條件更有保障。在這些有監管的地方,其進貨、包裝等流程會有嚴格的監測和質量把控,就算不小心買到“不合格產品”也可以順利維權,在這些地方買到的食品安全係數更高,消費者也能更加放心。
吃貝類,先去內臟:
那些被麻痺性貝毒攻擊的貝類食品,外觀表徵和正常貝類並無太大區別,憑肉眼並不能鑑別區分,
在貝類生物的所有組織器官中,麻痺性貝毒在消化腺、鰓部、裙邊、性腺等部位含量較多。因此,食用前我們更該去掉貝類食品的內臟,嚴格去除其消化腺和裙邊,避免攝入毒素,降低中毒事情的發生機率,保護好自己。
吃肉即可,避免喝湯:海鮮味道鮮美,大家在享用的時候總喜歡飲湯品鑑。然而“麻痺性貝毒”本就是一種“水溶性生物毒素”,這種毒素會在烹煮的過程中逐步溶於湯汁中;湯喝得越多,中毒風險越大。
換而言之,貝類等海鮮食品本屬於“高嘌呤食物”,一般湯中的嘌呤物質含量較高,食用會升高體內尿酸,增加高尿酸血癥等問題的發生風險,本身也不建議大家飲用。
在“中毒事件”的高發時間段,需管好自己的嘴:食用海虹中毒的原因已經明確,麻痺性貝毒主要源於貝類動物所食的有毒赤藻;此類中毒事件有明確的“時間聚集性”,一般在春季達到高峰,夏季和秋季會有所降低,在冬季開始回升。
也就是說,管住自己的嘴,您必然會更健康。春、冬兩季最好可以不食貝類食品,關注天氣(自然)變化,不給自己增加中毒風險。
“貽貝”,聽起來很可愛,但卻容易誘發食物中毒。貝類等海鮮食品味道美、營養足,食用價值很高,但食用仍要“衛生+安全”。做好享受美食前的保護措施,您的生活才能安然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