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清朝的軍門和提督有什麼區別?這麼說吧,提督就是軍門,但軍門卻不一定是正牌的提督。什麼意思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軍門到底是什麼。

    ▲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

    何謂軍門

    軍門與制臺、撫臺屬於“同一系列”,並不是清朝正式的官職名稱。比如制臺指的是總督、撫臺指的是巡撫,但制臺和撫臺卻不是一個正式的官職名稱而僅僅是一種尊稱,大多用於下屬對上司的稱呼。有時候,平級同僚之間為了表示尊重相互之間也會如此稱呼,比如吳、李兩位總督互稱吳制臺、李制臺理論上也是可以的,但上級一般不會如此稱呼下屬。

    所謂軍門,其實就是清朝對提督的尊稱。提督,全稱提督軍務總兵官,簡稱提督,為武職從一品官員。因其統帥的軍隊為綠營、不包括各地的駐防八旗,所以有時候提督也被稱為“綠營提督”。清朝的提督主要分為陸路提督和水師提督,共設十二員陸路提督和長江、福建、廣東三員水師提督。換言之,只有這十五員提督才是最“正牌”的軍門!

    這裡有必要說一說,清朝的九門提督不是提督,一般也不被尊稱為軍門。九門提督只是一種俗稱,在乾隆年間形成定製之後其全稱是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簡稱步軍統領。雖然全稱裡有提督二字,但九門提督卻不屬於綠營序列,其統帥的主要是八旗步軍和巡捕營。準確講,九門提督與各地的駐防八旗將軍更加接近一些。

    軍門氾濫的晚清時期

    按理說,清朝能夠被稱為軍門的只有十五員提督,但這僅僅是理論值而已。華人至今依然有這樣的習慣,那就是喜歡在稱呼上給人“帶高帽子”,比如稱呼副院長為某院,甚至連院長助理有時候也會被人稱為某院。其實,這並不是現代華人的首創,古來有之!就以軍門為例,清朝不僅是十五員“正牌”的提督被稱為軍門,很多加提督銜的綠營總兵和記名提督也都被人尊稱為軍門。

    尤其是在晚清時期,簡直就是軍門滿天飛了!在剿滅發捻期間,很多出身湘軍、楚軍、淮軍的將領因軍功被授予了記名提督這個“職務”,也叫“候補提督”。說白了就是,暫時沒提督實職(總共只有十五個職位,沒法分)可以授予,只能給先給你個提督頭銜,你回家“候補”或者在原職位上等著補缺吧……差不多就是“(提督級)”的意思。可問題是,清朝總共只有十五個“正牌”提督的職務,晚清時期卻許出去上千個記名提督!等著補缺,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還是馬月……雖然記名提督只是個虛銜,但這些記名提督卻是“等同提督待遇”,自然也是可以被尊稱為軍門的。

    再就是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海軍——北洋水師,其總司令丁汝昌的職務就是提督,這也是很多影視劇中稱丁汝昌為“丁軍門”的原因所在。但北洋水師卻不止丁汝昌一個軍門,比如定遠艦管帶劉步蟾,因為曾經被授予記名提督,因此也被人時人尊稱為劉軍門。當然,還有其他一些人,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總而言之,晚清時期的軍門已經不那麼“值錢”了,用“滿天飛”來形容恐怕也並不為過。

    ▲北洋水師記名提督、右翼總兵劉步蟾

    綜上所述,軍門和提督有什麼區別?軍門並不是清朝的正式官職名稱,而僅僅是官場上的一種尊稱而已。十五員正牌提督和北洋水師提督等等必須是軍門,加提督銜的總兵、記名提督等等,理論上也都可以被稱作軍門,但並不是所有軍門都是正牌提督!他們有可能只是加提督銜的總兵或者記名提督。最後再次強調,九門提督不是提督,他是八旗編制內的官員,不屬於綠營編制。

    ▲提督之武職從一品頂子

    ▲提督之武職從一品補子

  • 2 # 青衫素人

    軍門是清軍中,下級對上級軍官的尊稱,類似於現在的首長、司令員等等,這個稱謂並不是指某一個軍職,也不是特指某一個職務、官階。

    比如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右翼總兵劉步蟾、左翼總兵林泰曾、其他各艦管帶、幫帶稱其為丁軍門。而除丁汝昌外,其他各艦的軍官也會稱劉步蟾、林泰曾為劉軍門、林軍門。可見“軍門”這一稱呼跟官職並不搭邊,只是下級對於上級的非官方的尊稱而已。除此之外,清軍其他的武官,比如總兵、副將、總督、都統、各個駐防地的將軍、參將、遊擊、守尉等等,下級都可以稱呼為軍門。

    這個稱呼類似於現在的首長或者司令員等等,師長、軍長、軍分割槽司令、警備區司令、大軍區司令、各級政委、參謀長等等,都可以稱呼為首長。

    而提督是清代從一品武官的官階名稱,也就是職務。

    清代提督為從一品,全稱為提督軍務總兵官,不同於滿洲八旗,提督通常為清代各省綠營的最高軍事長官。總兵官,顧名思義,就是指統帥一省的陸、水兩軍官兵(內陸水兵,不同於成建制的海軍艦隊)、或某一支海軍艦隊的最高軍事長官。九門提督雖然全稱為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但這個九門提督比較特殊,因為步軍統領衙門的各級軍事主官大多為滿人任職,且步軍統領衙門的各級主官是京官。

    清代歷來重文輕武,有“武夫如犬馬,驅使總由人”的說法,再加上清代官制,以及清初的各地總督、巡撫大多由滿人任職,所以駐地提督一般都受當地總督、巡撫節制,甚至巡撫兼任當地提督。

  • 3 # 文儒風

    軍門

    基本含義

    軍門在明代是稱呼總督和巡撫的(明代督撫同級)。清代則作為對一省最高綠營長官--提督的尊稱,嚴格意義上記名提督(不叫"加提督銜",只是沒有實缺而已)不能稱軍門,但部下私稱無法阻止,就像我們不能限制別人在酒桌上尊稱某位副經理作"經理"一樣。

    加提督銜意味著官階從正二品提到從一品,只是因為沒有提督實缺而不能實任,他之被稱為"軍門"是被向上比附提督,而不能作為總兵也可稱呼軍門的證據,就像縣學政也有被尊稱"祭酒",是向上比附國子監正,但絕不能因此就說"祭酒"就是縣學政的別稱。乾隆時有修父親墓誌銘,把減免佃戶租米稱為"赦",乾隆判定為無罪,難道我們因此可以說"赦"是地主對佃戶豁免租米的專稱?明 北韓 李民宬《敬亭先生續集·朝天錄》:"天啟三年六月十一日庚午,聞昨日本島防守把總張昂來言:"今日事體,與往時不同"。軍門(袁可立)按察分付雲:"北韓來者勿許入水城門,去夜俺卽具報衙門矣,待回報方可進去雲"。"

    引證解釋

    1、軍營的門。

    《國語·齊語》:"執枹鼓立於軍門,使百姓皆加勇焉。"韋昭注:"軍門,立旍為軍門,若今牙門矣。"《史記·項羽本紀》:"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清 陳夢雷《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秣馬枕戈,本期馘巨憝於軍門,何意陷鏑嬰鋒。"

    2、明代有稱總督、巡撫為軍門者,清代則為提督或總兵加提督銜者的尊稱。

    明代北韓李民宬《敬亭先生續集·朝天錄》"軍門即巡撫登萊地方贊理徵東軍務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袁可立,河南睢陽人。"明唐順之《公移·牌》:"本官即催督各哨向前殺賊,若得一船,軍門自有重賞。"《官場現形記》第三一回:"標下伺候軍門這多少年,從來沒有誤過差事。"沙汀《記賀龍》三:"他做過跟丁、茶博士和算命先生,還在陝西當過幾天軍門。"

    3、星名。

    《晉書·天文志上》:"土司空北二星曰軍門,主營候彪尾威旗。"

    提督

    提督為武職官名,全稱為提督軍務總兵官。負責統轄一省陸路或水路官兵。提督通常為清朝各省綠營最高主管官,官階從一品,稱得上封疆大吏。若以職能分,提督分為陸路提督與水師提督,掌管區域達一至兩省,數萬平方公里,甚至數十萬平方公里。一般來說,清朝共在中國各地設定12名陸路提督,3名水師提督(福建水師提督、廣東水師提督及長江水師提督)。就臺灣而言,臺灣總兵或臺灣鎮所轄軍隊,通常屬於福建陸路提督與福建水師提督所管轄。

    詞語解釋

    基本解釋

    (1) [provincial commander-in-chief]:古代軍隊中官名,明清時多為一省之最高武官

    (2) [supervision by leaders]:掌管督察

    (1)提調監督

    出處:宋周輝《清波別志》捲上:"先師實隸安濟坊 ,坊元在眾安橋 ,遷於湖上亦未多年。今官府既無提督,縱多生全,亦無以激勸。"

    示例:《水滸傳》第五十六回:"湯隆打起鉤鐮槍的樣子,教山寨裡打軍器的照著樣子打造,自有雷橫提督。"

    清 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洗象》:"而錦衣衛自有馴象所,專管象奴及象只,特命錦衣指揮一員提督之。"

    (2)官名

    明時有提督京營戎政諸職,多以勳戚大臣及太監充任。清時於重要省份設提督,職掌軍政,統轄諸鎮,為地方武職最高長官。亦用於武職以外官員。如:明有提督會同館主事、提督四夷館少卿,清有提督學政、提督四夷館等職。其專用提督二字為官名者,則限於武職。

    出處:參閱《明史·職官志五》、《清通典·職官十六》、《歷代職官表·禮部會同四譯館·提督》。

    官職始用朝代:

    明清武職官名。其制始於明,但當時並非固定之職官名稱,不設員額,亦不常置。

    官職介紹

    明嘉靖間京營有提督總兵官,旋改為總督京營戎政。隆慶初,仍以總督為提督,後又增至六提督,旋改稱總督戎政。各省巡撫、鎮守總兵官常加提督軍務、提督等銜。明提督多見而非正式官名。清大體上每省置提督軍務總兵官一員(福建設兩員,陸路、水師各一,另晚清加江北、長江水師二提督),簡稱提督,為一省綠營兵的最高長官,秩從一品,而仍受總督或巡撫節制。所屬有鎮、協、黃、汛各級,其直轄部隊稱提標。清學政以提督某省學政為全銜,此提督與明代同,非正式官名。明 孔貞運《明資政大夫兵部尚書節寰袁公(袁可立)墓誌銘》:"賜進士第、資政大夫南京工部尚書、前刑部尚書奉勅巡撫保定等處地方提督紫荊等關都察院右僉都御史、通家眷弟靳於中頓首拜撰蓋"。

    歷代沿用

    至萬曆時(1573~1620)始為專設之官。清因之。於各省地方額設提督十九人﹐秩從一品﹐統帥所屬綠營官兵。是一省綠營最高階軍官。計有直隸﹑福建﹑湖北﹑陝西﹑甘肅﹑新疆﹑四川﹑湖南﹑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各一人﹔兼轄水陸提督者﹐江南﹑浙江各一人﹔其以巡撫兼提督事者﹐有山東﹑山西﹑河南﹑安徽﹑江西五人。另設外海﹑內河﹑長江﹑福建﹑廣東水師提督各一人。凡水陸提督統轄所屬官兵﹐各就其職掌﹐分防要地﹐或遊弋巡哨﹐修整武備﹐皆受總督節制。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廷入關,定都北京,設立了軍警合一的軍事機構--"步軍統領衙門",主官為"步軍統領",轄制滿、蒙八旗步軍營及九門官兵,同時節制南北巡捕二營,即綠營馬步兵。步軍營主要防守內城,按八旗方位防守。巡捕營主要防守外城(也稱南城)及郊區的重要地方。

    順治十六年(1660年),清廷增設巡捕中營,仍由步軍統領衙門主官節制,是為"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三營統領"。

    九門提督一職由於關乎京師防務,所以自設立以後主要由滿族大臣擔任。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清廷將巡捕三營(南、北、中)增為五營,皆為步軍統領衙門節制,至此該衙門主官稱謂正式變為"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

    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設立安民公所,維持治安。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前的最後一任步軍統領是慈禧太后親信榮祿。1901年清廷仿效聯軍方式,設"善後協巡營",後來改名"巡警總廳",替代原步軍統領衙門的巡捕營。1902年肅親王善耆任步軍統領,支援軍警分離的改革。1905年清廷正式創設巡警部,並開辦現代警察學校,培養警察人才。自此,軍警編制分離,現代警察制度初步創立。

    1911年辛亥革命後,民國北洋政府保留了這個官職,只是將其更名為"京師步軍統領衙門",轄左右翼總兵;1924年11月最終裁撤。

    九門提督

    九門提督是中國清朝時期的駐京武官,正式官銜為"提督九門巡捕五營步軍統領",主要負責北京內城九座城門(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安定門、德勝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成門)內外的守衛和門禁,還負責巡夜、救火、編查保甲、禁令、緝捕、斷獄等,實際為清朝京師衛戎部隊的統領,品秩為"從一品"。步軍統領掌京城守衛、稽查、門禁、巡夜、禁令、保甲、緝捕、審理案件、監禁人犯、發訊號炮等要職。

    九門指的是東邊的東直門、朝陽門;西邊的西直門和阜成門;北邊的德勝門、安定門;南邊的崇文門、正陽門(前門)和宣武門。統稱"內九""內城"而九門提督權力可不小,相當於衛戍區司令,就是掌管內城的負責人。

  • 4 # 五嶽獨尊—泰山

    總督是清朝時期級別最高的封疆大吏,官階為正二品。總督的權力很大,以兩江總督為例,其職權範圍為:總督兩江(今江蘇、安徽和江西三省)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操江、統轄南河事務。所以從職權上來看,總督不但可以管理地方上的行政、經濟,還包括了地方軍隊。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清朝時期各省軍隊(綠營軍)的最高長官是提督,官階為從一品。總督作為一個二品官,他要插手地方軍隊方面的事務,官居從一品的提督會答應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皇帝在冊封總督的同時,一般還會給總督加上兩個從一品的官銜,分別是: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這樣一來,在品級上,總督和提督就是同個級別了。但總督被加上了兵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銜,自然就有權利節制提督手中的軍隊了,所以總督又被稱為制軍,而手下的官員為了表示尊重,一般會稱其為“制臺大人”。

    總督的本身職權相當於現在的省委書記,不過大多數總督管轄的範圍並不只有一個省。此外,總督同時兼任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這又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長和國家監察委員會副主任。由此可見,作為清朝最高級別的封疆大吏,總督真正是名副其實了。

    說完了總督(制臺),我們再來說說另一個高級別官員:軍門。其實軍門就是對提督的尊稱,提督全稱為提督軍務總兵官,負責統轄一省的綠營軍。從職權上來說,提督相當於現在的省軍區司令員。

    上面已經說到過,提督雖然是省裡軍隊的最高長官,但他要受到總督的節制。不過,為了防止總督手中權力過大,各省軍隊裡的中下層軍官要受提督的節制,這樣就形成了一套相互制約的軍隊管理體系。總督可以節制高層軍官(比如提督、總兵),提督可以節制中下層軍官。總督、提督都有調兵權,但沒有統兵權。中下層軍官可以統領自己管轄內的部隊,但卻沒有調兵權。此外,士兵的軍餉都由朝廷發放,士兵吃皇糧,自然只認皇帝是“老闆”了。

    此外,清朝除了各省的陸路提督之外,還設有水師提督,作為各水師的最高軍事長官。清朝最著名的水師提督要屬晚清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了,“丁軍門”這個稱呼想必在許多人的記憶中都印象深刻。

  • 5 # 把奶瓶拿過來

    軍門在明代是稱呼總督和巡撫的(明代督撫同級)。清代則作為對一省最高綠營長官——提督的尊稱

    提督為武職官名,全稱為提督軍務總兵官。負責統轄一省陸路或水路官兵。提督通常為清朝各省綠營最高主管官,官階從一品。軍門是內部或私下裡的稱呼不是作為清朝的正式官稱,就像現在部隊內部稱呼一些高階軍官為首長。而提督則是正經的朝廷官職 而且算得上是“封疆大吏”了

    提督作為清朝綠營軍最高將領,掌管著一到兩個省。按照職位分為陸路提督和水師提督相當於現在的省軍區司令員或北海艦隊南海艦隊司令員。就品級而言,受總督或巡撫節制。總督與巡撫掌軍政,總兵官與提督則掌軍令;一個是行政統治行為,一個則是統帥權力,沒有一定的上下階級規定。一般來說,清朝共在中國各地設定12名陸路提督,3名水師提督(福建水師提督、廣東水師提督及長江水師提督)。

  • 6 # 談古論金

    在清朝,軍門是對提督的尊稱。

    提督全稱叫做提督軍務總兵官,是各省綠營(士兵主體是漢兵的分駐在地方上的常備軍,用綠旗做標誌)的軍事主官,負責統轄一省陸路或水路綠營官兵。

    總體上來說,清朝差不多在每省設定提督軍務總兵官1員,全國各地設定12名陸路提督,3名水師提督(福建在陸路提督之外有1名水師提督,江北、長江各有1名水師提督),提督官居從一品,在某種意義上是很重要的地方軍事官員,但是,因為總督加了兵部尚書銜,巡撫加了兵部侍郎銜,所以可以在官位與職權上節制管理提督。

    換句話說,提督是一個官職,軍門是一個稱呼。

    許多的稱呼特別是尊稱都會有一個擴大化的問題,記名提督、總兵加提督銜在實際生活中都會被稱呼為軍門,前面講了,全國提督的編制是15人,而總兵則是83人,但是到了清末有大量獲得軍功的軍官需要安置,所以有記名提督頭銜的達到了5000多人,有記名總兵頭銜的達到了20000多人,哪怕僅僅是記名提督被稱為軍門,那麼軍門也是滿天飛了。

  • 7 # 密探零零發

    在我們看清朝的古裝劇的時候,經常會聽到某某提督什麼的,統領一方軍隊,牛逼哄哄的,更是被稱為“軍門”。那麼,歷史上清朝的提督到底是多大的官職,還有它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呢?今天,我們就一起穿越歷史來探究清朝提督的那些鮮為人知的歷史小知識。

    提督是武官官名,全稱為提督軍務總兵官,具體分為陸路提督和水師提督,負責統轄一省陸路或水路官兵。清朝的提督一般是指各省綠營(漢軍)的最高主管官,官階是從一品,統領一省的綠營兵。清朝的提督掌管區域達一至兩省,數萬平方公里,甚至數十萬平方公里,絕對稱得上封疆大吏。

    清朝的提督雖然是從一品,為地方封疆大吏,但是他卻要受到總督的節制。很多人都好奇了,總督的官階才是正二品,為何就能節制提督呢?這是因為清朝的皇帝在冊封總督的時候,一般還會給總督加上兩個從一品的官銜,分別是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這樣總督和提督在官階上就平級了,而兵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自然有權節制提督,所以總督又被稱為制軍,而手下的官員為了表示尊重,一般會稱其為“制臺大人”。

    清朝的提督,被尊稱為“軍門“,統領一省的綠營軍。從職權上來說,提督相當於現在的省軍區司令員。清朝的廣東水師提督、福建水師提督以及後來晚晴的北洋水師提督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南海、東海以及北海艦隊的海軍司令了。除此之外,清朝還有一個特殊的提督,就是九門提督,也是從一品,負責京城的巡防治安。這個九門提督實際為清朝皇室禁軍的統領,負責北京城的守衛和門禁,還負責巡夜、救火、編查保甲、禁令、緝捕、斷獄等職責,相當於現在的北京衛戍區司令員兼北京市公安局長。

    總之,從表面上看,清朝的提督官階是從一品,統領一省的綠營兵,稱得上的封疆大吏,牛逼哄哄的!但是由於受到總督的節制,提督的權力嚴重被削弱,這就有點尷尬了,有雞肋的感覺了。總督轄制提督這就是清朝皇帝為防止提督擁兵自重,同時也在一定程度反應了清朝皇帝對綠營兵的不信任。各位,你們認為呢?

  • 8 # 達摩說

    在清代,最初軍門一般都是對提督的尊稱。

    提督是清朝高階軍事官員,全稱為提督軍務總兵官,統轄一省或數省綠營軍隊,官階為從一品。在清朝,共設有十二名陸路提督,三名水師提督,可謂位高權重。其中,最為滿清政府所倚重的是掌管京師安全的九門提督。

    但提督雖大,但卻被總督所管轄,因為各省總督大多加兵部尚書銜,也是從一品,從官階上跟提督齊平。但由於總督加了兵部尚書銜,相當於國防部長,就能從軍事上管轄作為武職官員的提督了。這裡面的深層原因在於,中國古代歷來重文輕武,又忌憚武官掌握太大權力對自己統治不利,故常常以文官統轄武官,加之滿清貴族作為少數民族,對漢將漢軍缺乏最起碼的信任,所以提督的權力不大。

    但後來,軍門這個尊稱用著用著就用爛了,不僅用來稱呼提督,包括記名提督和提督以下的總兵也被稱呼為軍門。畢竟軍門就是對高階武職官員的尊稱,所以大家也都願意向上比附提督,聽別人稱呼他軍門,這就是華人的虛榮心作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她愛上了他是哪首歌的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