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親子關係講師露宏

    從孩子出生到6歲期間會經歷很多敏感期,關鍵期。比如執拗期、色彩敏感期、空間敏感期、口手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等等。

    它會表現為,在某個敏感關鍵期,孩子的內心會有一股無法遏止的動力,驅使孩子對他所感興趣的特定事物,產生反覆嘗試或學習的狂熱,直到滿足內在需求或敏感力減弱,這股動力才會消逝。著名的蒙特梭利稱這段時期為"敏感期",有些教育家則稱為學習的關鍵期或教育的關鍵期。如果我們瞭解並能利用孩子的關鍵期,那對孩子某階段的學習成長是很有意義的。

    我兒子在幼兒園中班某一段時間裡,處在識字的敏感期中。當時他的表現是,看到任何的字都要我們大人讀出來,不管他認識不認識都必須讀出來給他聽。那時候他對文字的“熱愛和痴迷”遠遠勝過了圖片。即使是我們帶他去看機器貓模型的展覽,幾百只可愛生動的機器貓模型擺在他的眼前他無動於衷,他的一個動作就是指著機器貓模型下面的介紹板,讓我們一個字,一個字的讀出來給他聽。在我們讀的同時他還目不轉睛的看著。我們其實並沒有意識到他處在識字敏感期,只是跟隨他的需求做。這樣反而促成了他短時間認識了大量的漢字。一直到後來我們也沒有專門教他這是什麼文字,怎麼讀,他也能形成看文字比較順利的階段。就是到了小學一年級,他也是很自然的過度到文字的學習和識別。

    生活中小案例告訴我們順應孩子成長關鍵期的發展,滿足他某階段的內心需求,對孩子的成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往往這個效果是讓我們驚訝的。

  • 2 # 愛焦點解決的瑛子

    首先,對“關鍵期” 這個詞作一點說明。

    關鍵期是我們翻譯用的詞,事實上結合蒙特梭利的理論,推敲這個詞,把它翻譯成“敏感期”更合適。意思是說這段時間比較敏感而已,並不有錯過了就不行那個“關鍵”的意味。

    其次,觀察孩子比懂得敏感期更重要。

    我在育兒的實踐中,並沒有生硬地去套什麼關鍵期規律。有媽媽對照著關鍵期理論去引導孩子學這個學那個,有時還很挫敗,發現孩子並沒有體現出相應的敏感性。

    其實關鍵期理論是一個提醒,具體到每一個孩子,還是有個體差異的。所以,蒙特梭利的理論重要的並不是關鍵期,而是觀察,她曾經說過大家不要看她,不要看蒙特梭利,而是要看孩子,客觀地觀察孩子,理解孩子,才是一切的根源。

    也正因此,我在育兒的過程中,關鍵期理論只是一個提醒,提醒我從那些角度特意觀察孩子的表現。但要注意的是,除了這些角度以外,我們要更客觀的,不戴眼鏡地觀察孩子,記錄孩子的發展和變化。只有看懂了孩子,才能知道孩子需要什麼,才能適時適量的提供服務。

    所以,觀察是第一要務,理論只作為參考和提醒。

  • 3 # 毛毛蟲的重生

    順應寶寶關鍵期很重要。寶寶目前9個月,處於手和口敏感期的重疊期。從6個月開始爬行,已經能到處爬了。最近比較喜歡玩衛生間的地漏,蜜汁喜歡,稍不留神就自己跑去玩了。進去後把2層不鏽鋼的蓋子都摳出來,在地上來回摔出叮呤叮呤的聲音,還時不時拿起來放嘴裡舔舔咬咬。這時候我還不能過去暴力阻止他,這樣容易給寶寶造成沒有安全感,只好提前把地漏刷洗乾淨,或者透過別的玩具轉移他的注意力然後抱走他。

    大部分人對寶寶的口腔敏感期有誤解,以為寶寶處於出牙期,是牙癢,給個磨牙棒吧。寶寶生下來就會用嘴吸奶,就會對對其他事物同化這個行為,用嘴去感知物體的溫度,材質,軟硬,味道等等。我們發現寶寶對我們買的玩具總是新鮮幾天就不要了,反而是對生活中的一些物件感興趣,這是寶寶好奇心和智力發育的體現,因為他想探索更多新的東西。寶寶的每一次用嘴咬或用手抓,反射在大腦裡面的神經元都會形成連線,對外界探索的越多,大腦神經元連線越豐富,智商越發達。媽媽們,如果寶寶喜歡啃東西,就不要過分阻止吧,保證衛生就行。不能做的事情是為了阻止寶寶啃東西,一味的用磨牙棒或長時間使用安撫奶嘴,那寶寶的世界就太單一了,大腦神經元得不到刺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孩簡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