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爺說車

    首先這主要是由於結構上的原因造成的,手剎是純機械的結構,同時將後輪子鎖死,也就是同時作用時會造成一種車輛車輪抱死的情況,而車輛的abs其實本身就是防止這種情況的出現而設計的,在高速發生輪胎抱死時,車輛本身透過abs緩解還來不及,再拉上手剎無疑是自主的造成這種情況的加劇。這樣車輛很容易造成側翻或者打圈,失去控制的情況會造成事故的加劇。

    另外在高速行駛中,真正能夠起到對剎車效果有作用的方式是提前預判,因為如果高速剎車採用急剎車的方式,除了需要規避的危險以外,還有剎車本身帶來的危害。與其這樣不如透過提前預判,點剎的方式將車速降下來,這樣車輛會降檔,透過發動機的牽引力和剎車力共同作用,實現更好的剎車效果。

    這個過程中,方向一定要扶穩,在剎車過程中打方向不利於剎車效果,因為剎車盤作用後透過輪胎的摩擦將車輛停止下來,打方向會造成輪胎附著力的下降,所以一定要保持方向的穩定。

  • 2 # 天和Auto

    汽車高速剎車只才腳剎即可,手剎車不宜強制介入

    眾所周知:汽車機械手剎拉桿會制動後輪,在剎車時如果拉起手剎似乎剎車效率會更高。然而這只是忽略了另一個“眾所不知”——汽車在使用剎車踏板控制剎車時,前後輪都會以最合理的制動力進行剎車;其制動力的比例多為前剎車高後剎車低,但這種設計不僅不會降低剎車效率,同時還能夠真正的保證安全。

    汽車剎車姿態

    汽車在剎車時是兩種力的對抗:指剎車泵利用制動液推動活塞的剎車片,抱緊剎車盤而產生巨大的摩擦力,以這一摩擦力降低車輪的轉動速度(等於為車輪施加“滾動阻力”)。克服的是汽車滑行時的慣性作用力,可以理解為一個相撲運動員再撞擊(車輛),另一個相撲運動員再阻擋(剎車),但在在阻擋的過程中不會改變前者的姿態——衝擊姿態,前低後高,剎車也相同。

    在剎車過程中一定是“抵住腳跟”(抱緊前剎車盤)從前方阻擋的效果更理想,因為車輛的重心在車頭,前剎車承擔了主要的制動力;此時如果後方再加入一個人從後面拉中間的人的話,那麼制動的速度一定會更快,但是後方的拉力不能過大,否則前方與中間的人都會被後方的拉力造成“腳底打滑”——輪胎垂直壓力下降導致摩擦力降低出現打滑,在剎車中則是車頭亂甩。

    綜上所述,普通代步車型的前後制動力一定是前大後小,防止出現後輪制動力過大導致前輪摩擦力下降,高速剎車中一旦車頭失控車輛則很容易側滑甚至側翻。同理,在正常剎車過程中也不應該在拉緊手剎配合,否則後輪的制動力同樣會增大以造成車輛的失控;手剎車的正確叫法應該是駐車主動器,指停車時拉緊防止溜車的制動器,應急制動可以使用但同樣會存在風險。

    機械手剎與電子手剎

    機械手剎只能制動後輪,在應急剎車時一定要防止過度拉緊導致後輪“抱死”。汽車行駛的道路並不是絕對水平,100%的公路一定是左側高而右側低,這是考慮到道路的排水系統進行的設計。那麼車身也是一側高一側低,車輛重心則會偏向低的一側,這一側的車輪會獲得更大的垂直壓力——同時也是滾動阻力。

    在拉緊手剎後這一側車輪的摩擦力也會更大,一旦抱死則會產生比左側車輪更大的制動效果,結果則是將車輛拉向右側、從車尾開始打滑造成失控。這種狀態正是俗稱的“甩尾”,然而在高速駕駛中一旦甩尾基本會側翻甚至翻滾,後果是非常嚴重的。所以在高速駕駛中利用機械手剎車強制制動時,在感受到即將打滑之前就要鬆開手剎,以交替的拉緊和釋放進行階段性的減速。

    電子手剎車可以透過按鍵強制拉起制動(提起2~3秒可啟用),其制動的順序是透過按鍵觸發電訊號、訊號啟用ECU行車電腦、ECU控制ESP車身穩定系統進行全輪剎車,並且在剎車時會啟用“剎車優先功能”(踩油門無效),其次會透過TCS/VDC等系統以最合理的四輪制動力調整進行全力的安全剎車。電子手剎的強制剎車與剎車踏板的急剎車效果相同,只有這一系統可以在高速時保證最高安全等級,關於汽車的剎車系統就聊這麼多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臺灣大街上摩托車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