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蛋科夫斯基

    這是進化過程選擇的。例如血液的顏色,人眼將這種顏色作為焦慮危險的訊號,反映在大腦裡是紅色。綠色是植被的顏色,人眼看到大量的植被會有放鬆感。藍色通常有寒冷或者液體的感覺,例如大海。

    如果人類可以感知到所有光的範圍,那麼接受的資訊雜亂無章,會無法判別那些是危險的訊號。這樣會使得人類的生存機率大大降低。

    這些光的顏色都是人的主觀感受,並不是說這些光本身就像是這些顏色。光就是電磁波而已。不光是色彩,還有某些特定形狀也是刻在人的意識之中的。比如某些猛獸的面孔,密集恐懼症的反應,暈血反應,對蛇的恐懼等。這裡就不在放圖以引起大家的不適了。

    自然界各個生物感受世界的方式都不同。例如蝙蝠的成像是靠聲波,響尾蛇可以感受紅外等等。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蝙蝠雖然是靠聲波,但是在其大腦裡面的成像並不一定是聲音,也許蝙蝠也可以把聲波轉換成影象,就好像人類把電磁波轉換成影象一樣。

    響尾蛇的眼睛是無法看到紅外的。響尾蛇靠眼睛和鼻孔之間的頰窩來感受紅外訊號,連同眼睛和嗅覺一同成像。

    補充一下,很久很久以前,眼神過好的人,能看見紅外波段的人,他們在夜晚出去玩的時候都掛了。所以我們是夜晚躲在山洞裡玩火的人的後代。

  • 2 # 萊夫

    看一下太Sunny能量輸出的光譜分佈,其中可見光部分是能量最集中和分佈最平緩的部分。最終,作為晝行動物的我們人類還是選擇了適應Sunny

  • 3 # 薄利軒1

    人類對可見光波長的範圍選擇是人類適應生存環境的進化結果。不同波長的光量子,能量不同。感知能量較低的光,需要有較高的靈敏度,不然達不到感知閾值。感知能量較高的光,要有一定的上限值,不然會傷害人的感覺組織。在長期環境適應過程中,最終選擇可見光範圍是最優選擇。

  • 4 # Javabeans

    因為能看到紅外和紫外的人類都死了,並且沒有留下後代。或者,能看到紅外和紫外的人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看到了紅外和紫外。或者每個人的感光範圍都是不同的,但是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感光範圍,更不知道他人的感光範圍,除非進行測量。

  • 5 # 裸猿的故事

    圖示:泰國水上市場

    人類以及大多數動物的眼睛,都依靠兩類細胞來感光,視杆細胞和視錐細胞。其中,視杆細胞負責夜晚的弱光感知,視錐細胞負責白天強光下的精細並且帶有色覺的感知。

    人類的擁有感知三種顏色的視錐細胞,將這三種顏色混合,得到五彩斑斕的彩色視覺感知。那麼這三種視錐細胞的光敏度範圍見下圖。

    圖示:人類三種視錐細胞的光敏度範圍,字母代表波長:L長波=紅色;M中波=綠色(中);S短波=紫色。注意使用顏色只是更通俗一些。嚴謹的說法還是得依靠波長來定義。

    圖示:將三種視感受器的光敏感度投射到色譜上

    從圖中可見,對我們眼睛的視錐細胞來說,感光範圍分佈在從波長390到700的範圍內,並且在這個範圍內,我們有三種不同的視錐細胞,對該波長範圍內的光,各有敏感的感知範圍。構成人眼三原色——紅綠紫(注意並非常見的紅綠藍,藍色對人眼來說是合成出來的,並非原色)。

    假如某個人由於基因缺陷的原因,導致感受S短波的視錐細胞缺失,那麼他她就不在能精確感知波長範圍390~500的光,雖然M和L視錐細胞在這種情況下會有一定的感光作用,但不在敏感區,這種感光作用的價值就很小了。所以,人類擁有從390~700nm的感光範圍的生物學原因是為了看到彩色的世界。至於視杆細胞,其感光範圍很小。

    圖示:虛線代表人眼視杆細胞的感光範圍,它的敏感點在498nm。視杆細胞的優點是合適波長的單光子就能啟用它,這就是為何它是暗視覺的主力。

    回到我們的主題,現在我們要進一步追問,為何人類需要看到彩色的世界?畢竟,這世上大多數動物並不需要看到彩色世界,照樣生存得很好,比如貓、狗、豬、羊等等,實際上十二生肖中,只有人和猴能看到彩色世界。

    從進化的角度的簡短解釋是,當我們的靈長類共祖,從一種夜行的吃蟲子的小動物轉變為日行的主要依賴吃花花草草和果實的動物,它們的眼睛對色彩的感知能力與植物的花和果實的顏色進化,彼此促進,協同進化。

    透過果實的色彩變化,植物能夠利用動物傳播自己成熟的種子,而動物也能獲得植物提供的營養,彩色視覺,則是互利合作的基礎。畢竟,一眼看上去就知道水果是否已經成熟的效率遠比不停的用舌頭嘗試要快得多,並且節省資源,避免浪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曾國荃天京一戰損失慘重,李鴻章為何抗旨不願帶兵前去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