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458317293922

    《春嬌救志明》是“志明與春嬌”系列的第三部。時隔數年,余文樂、楊千嬅的大御姐與大男孩組合重回銀幕,給熱愛這個系列的觀眾帶來不少興奮與期待。

    這個系列電影的名字源於搖滾樂團五月天的一首閩南語歌曲《志明與春嬌》。有趣的是,與歌曲宣洩悲傷的意旨不同,三部影片講述的是一對香港飲食男女的情喜劇。

    第一部當中,香港禁菸力度加大,菸民只能在指定場所“聚眾煲煙”,志明和春嬌兩個“煙友”因此相識。短短几天裡,兩人暗生情愫,上演了一段互相試探的對手戲,繼而互生歡喜。第二部,日久情淡的志明遠赴北京發展,兩人默契分手,卻是念念不忘。在分別經歷了一段和他人的感情後,兩人最後還是走到了一起。

    如今的第三部,已是七年以後,這當是這對飲食男女的“七年之癢”了。一個小成本愛情電影,其中不乏諧謔和“低俗”內容,何以如此歷久仍有相當的粉絲與好評?這要從“三部曲”的魔力說起。

    “三部曲”是好萊塢商業大片的拿手好戲,超級英雄必三部曲似已成慣例。而理查德·林克萊特以三部小成本文藝愛情片:《愛在黎明破曉前》《愛在日落黃昏時》《愛在午夜降臨前》的“愛在”系列讓觀眾驚呼,原來愛情題材也可以拍三部曲。從1995年拍到2013年,林克萊特的“愛在”至今被影迷奉為愛情電影的圭臬。

    時隔六年推出的這部《春嬌救志明》,對於許多粉絲而言,是中國版“愛在”的夢想實現——確實,二者也頗多相似之處。

    同為愛情故事,兩者的系列影片之間都有相隔長達數年的時間跨度。其中的愛情,也都非跌宕起伏的宏大敘事,只是兩個人看似簡單的日常生活,同屬不以情節見長的“情緒電影”。

    然而那些雞毛蒜皮與瑣屑齟齬,所表現的卻正是抵達觀眾個人生活經歷的事與物。這形成了一種影片的“伏貼”。這種伏貼,走到極細膩之處,使得兩者具有了某種一致的魅力,用《春嬌救志明》宣傳文案上的話說就是:每個人在影片兩位主人公的身上,都能找得到自己的影子。

    然而,與“愛在”系列不同的是,“志明與春嬌”系列拋棄了文藝的表達和直陳精神與靈魂那不食人間煙火的面向。它表現出來的,是百分百的市井氣息。

    在“愛在”中,主人公在旅行的火車上相遇。劇情的推進基本依靠兩人間的對話,而對話內容則從人生觀、世界觀到社會哲學、文學藝術種種。男女主人公漫遊在維也納、巴黎、伯羅奔尼撒半島,在異域中優雅地除錯著情緒,撩撥著對方。由此,電影的內容便從“形而下”上升到“形而上”。

    志明與春嬌則不然。兩人從一開始就相遇於抽菸這樣邊緣性的“形而下”事件裡。兩個人與身邊的朋友,開口閉口都是“滿載”性暗示的俚語。兩人相處的地方,無非是水泥森林中的犄角旮旯、Seven Eleven便利店、KTV練歌房之類。談論的話題,也都是從小看的動畫片、鬼故事、明星八卦……其中所呈現的,完全是飲食男女的姿態,毫無“高雅”可談。

    這些看似低俗的元素和橋段,頻繁出現在《春嬌救志明》中,相比上兩部有過之而無不及。但這卻正是影片的關鍵所在——它依存於香港市井文化的土壤,所繼承的是港片中市井喜劇所形塑的獨特魅力。

    兩個“三部曲”的另一個不同,是處理的感情過程。“愛在”系列的每一個故事都發生在一天裡,這使得電影無法呈現記錄式的生活,只能去提升精煉生活,做“點”的呈現。如在第二部中男女主人公在巴黎重逢,第三部中,他們轉眼就為人父母,鬢間斑白。

    而《春嬌救志明》的“七年之癢”沒有規避那段愛情中最難的部分——從戀愛到婚姻,而是將這一過程直接袒露,讓觀眾看到,在一起太久的情侶,如何在這過程中轉變自己的心理身份,繼續保鮮愛情。這也是《春嬌救志明》相比前作,最難能可貴的地方。畢竟戀愛中的小浪漫和小別扭是平常事,但在非婚姻狀態下的“七年之癢”中,該如何去構築人物的心理變化和故事形態,難題不小。

    影片的處理是合格的。雖然在春嬌身上加入精神分析和強化志明“孩子氣”的做法在表現上稍顯刻意。但觀眾感受到的,依然是春風化雨的情緒變動。在影片最後的情緒抵達之後,觀眾也就接受了二人步入婚姻的必然與合理。

    於是,《春嬌救志明》讓整個“三部曲”系列實現了完整性,並提供給觀眾一套完整的愛情觀,並非簡單的造夢。

    一起走過近十年光陰,到三四十歲,可能也還沒結婚,可能沒有房子,但依然享受著高質量的浪漫——這樣的故事對於無數掙扎在奮鬥路上的年輕人意味著一種在其他愛情電影中並不多見的撫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朴槿惠的閨蜜崔順實或被判無期徒刑,朴槿惠將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