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當狗容易做人難
-
2 # 達摩說
清朝擁有兩套軍事體系,一套八旗,一套綠營。而總兵,就是綠營體系內的軍事長官。
按清朝的綠營軍制,一省綠營兵馬由提督負責節制,下設鎮、協,營、汛,而一鎮之最高軍事長官,即為總兵,官階為正二品。
清朝全國設總兵83名,其中陸路總兵70名。大致來說,平均一省置3至4鎮,差不多相當於今天的軍分割槽或警備區。清朝全國綠營兵力63萬,拋去總督直轄的督標、巡撫直轄的撫標和水軍,大概還剩50萬上下。估算一下,總兵所轄一鎮大概有7000人,差不多相當於今天的師長。但實際上全國諸鎮的兵力部署並非平均分配,有的鎮轄兩三千兵馬,有的能達到上萬人。
最後必須要說,雖然總兵統轄數千兵馬,又是正二品銜,看起來官很大,但實際上在清朝的官僚系統中,總兵的地位並不高,權力也不大。
首先清朝重文輕武,所以總兵從權力和地位上不僅遠遠比不上差不多同品級的總督和巡撫,而且還要受督撫的節制。其次清朝重旗輕漢,所以除了要受督撫的節制,還要隨時受到附近駐防八旗的監督。總兵只負責統兵帶兵,完全沒有調兵的權力,調兵權掌握在皇帝和兵部手中。
-
3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在晚清時期呢新軍出現之前,清朝的軍隊主要分為八旗和綠營。八旗實行兵民合一,所謂“八旗兵”主要來自於八旗滿洲、蒙古和漢軍,並不僅僅是滿洲人。而綠營的主體則是不在旗的漢人,清朝稱之為“民人”。總兵是清朝的綠營將領之一,不屬於八旗編制,其職權範圍侷限性綠營,管不到“八旗兵”。那麼,清朝的總兵到底是多大官呢?
清朝的總兵到底是多大官清朝的總兵為武職正二品,地位低於武職從一品的提督、高於武職從二品的副將。單純從品級而言,清朝的總兵與加侍郎銜的巡撫(文職正二品)“平級”、比沒有加銜的巡撫(文職從二品)還要“高半級”。然而,這並沒有實際意義!清朝基本延續了中國歷史上“重文輕武”的政策,以文官節制武官是常態。與總兵在品級上“平級”、甚至比總兵“低半級”的巡撫卻擁有節制總兵的“上級領導”——提督的權力!換句話說,總兵得品級雖然高,但實際權力其實非常有限……
清朝的總兵通常統轄一鎮的綠營兵,但鎮這個編制只代表編制的等級,在人數上差異卻甚大!規模較大的鎮,人數達到一萬五千餘;而規模較小的鎮,只有幾百人……也就是說,如果某位總兵所統帥的鎮規模較小,他的實際權力大概其也不過就相當於現在的一個營長而已。規模較大的鎮,其總兵從統帥人數來論,大概其也就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師長。
然並卵!因為清朝的綠營都是分兵駐守的。提督下轄數鎮不等,但各鎮由總兵統帥、分駐各地;總兵之下又由參將分駐各路……總兵真正能夠調動的,恐怕也就只有其直屬的鎮標了。其他部隊如果沒有皇帝的授權和兵部的正式行文,提督、總兵都無權擅自調動。所以說,清朝的總兵看似官很大,其實權力相當有限,遠不及文職的布政使、按察使,甚至還不如一個文職從四品的知府,這也是為什麼清朝有很多提督挖空心思想要“降級”去擔任巡撫的原因所在!比如晚清時期的臺灣省首任巡撫劉銘傳,他就是先當的從一品提督、後當的正二品巡撫……
清朝的總兵相當於現在什麼職務如果說因為制度不同、清朝的職務都無法與現在的職務直接對應的話,總兵算一個例外。因為晚清時期的新軍沿用了“鎮”這個建制,民國北洋政府也沿用了,並將鎮改為了師。後來無論是國軍還是八路軍、新四軍的“師”這個建制都源自於這裡。可以說,晚清的“鎮”就是近現代中國軍隊“師”的鼻祖。而且,晚清時期新軍的鎮統制掛的正是武職正二品總兵銜。換言之,清朝的總兵其實就相當於後來的師長。說小不小,畢竟管著上萬人呢!說大吧,似乎也談不是太大……畢竟正師職幹部在軍隊中還是有著相當數量的。
-
4 # 江南不是鄉
總兵相當於師長,副將相當於旅長,參將相當於團長。說的是級別,實際上管轄的兵遠遠沒有一個師那麼多。總兵也就有三四千兵,副將一兩千,參將管500人左右。滿清武官不值錢,曾國荃鎮壓太平時湘軍軍官更是氾濫成災但大部分都是虛銜。
-
5 # 一羽凌霄296
清綠營軍制,以鎮為最高軍事單位,分駐各省。一鎮之長官,即總兵,尊稱總鎮,鎮臺。是為正二品之高階武官。受提督節制,鎮以下分設,協,營,汛哨各級。 全國分七十餘鎮。各鎮編制規模,不盡相同。以湘西鎮筸鎮例,該鎮設總兵一員,轄鎮標四營,兼轄沅州,靖州二協,及綏寧,長安三營。額設兵丁4107人。
至清末新軍改制,預備全國編練三十六鎮新式軍隊。以鎮,協,標,營,隊,排,棚,為軍事單位。每鎮兵額在一萬一二上下。鎮長官稱統制,秩總兵銜,階正二品。民元后,改鎮為師,授銜中將,這些已是後話了。。。。
參考書目《天朝的崩潰》《清代地方官制考》《晚清新軍編練》
-
6 # 榮耀歷史
清朝總兵到底是個多大的官?給大家一個直觀的印象,乾隆年間,總兵是正二品大員!
正二品是一個什麼概念呢?在我們印象中很大的官比如說總督就是正二品,而巡撫還要低一級,為從二品,足見總兵是個很大的官。
總兵是從明朝開始出現的,但並不作為官職,只是皇帝臨時派遣,比如說靖難之役中,朱允炆派遣李景隆統帥大軍討伐朱棣,給他的頭銜就是總兵官。到了明朝末期,邊疆戰事頻繁,特別是關外女真人的崛起,朝廷需要時刻派遣武將坐鎮,於是總兵逐漸固定為官職,而能當總兵的都是大神,特別是九邊重鎮的總兵,比如說遼東總兵李如松,麾下關寧鐵騎讓女真人聞風喪膽,還有駐防過山海關總兵戚繼光等等,明末能叫得上名的大將基本都是一方總兵,如吳三桂、祖大壽等等。
滿人入關之後,並沒有廢黜總兵,卻開始著手削減總兵權力。順治年間督察院御史施維翰上奏提出文官節制武官,由總督、巡撫節制提督、總兵;三藩之亂時,左都御史吳典在給康熙的奏摺中提出削減總兵實力,推行小鎮。“鎮”指的是總兵鎮守的區域,推行小鎮就是把原來總兵鎮守的區域劃分為幾個小區域,均派總兵鎮守,於是全國總兵人數從明朝時期的二十餘人一下子增加到83人,實力大為削弱。
那麼清朝時期總兵統領多少人呢?首先必須清楚,總兵統領的是綠營兵,八旗歸屬都統,後面會介紹下清朝的兵制,包括將軍、都統、提督、總兵之間的關係;清朝巔峰時期全國有614防營共計63萬綠營兵,總兵統領兵員從1.5萬到數百人不等。
接下來說說清朝的武官體系,在《雍正王朝》中有“撫遠大將軍”,還有盛京將軍,在《武狀元蘇乞兒》中還有達叔扮演的廣州將軍(藉此緬懷下達叔),此外九門提督、水師提督、都統等等官職,它們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
先從官階上看,將軍、提督、都統都是從一品高官,總兵是正二品,低一級,而撫遠大將軍並不是常設,只有皇帝派遣時可以任命,比如說康熙任命胤禵為撫遠大將軍,平定青海叛亂,得勝回朝之後會自動卸任撫遠大將軍。
清朝在各地會有駐防將軍,乾隆年間根據駐地一共有14位將軍,分別是盛京將軍、吉林將軍、黑龍江將軍、烏里雅蘇臺將軍、伊犁將軍、綏遠將軍、江寧將軍 、成都將軍、西安將軍、寧夏將軍、荊州將軍、杭州將軍、福州將軍、廣州將軍。其中盛京、吉林、黑龍江、烏里雅蘇臺、伊犁五大將軍的轄區內沒有總督和巡撫,故將軍是該轄區內的最高軍政長官,權力極大,基本上相當於藩王了。
清朝軍事體系分為八旗兵和綠營兵,駐防將軍和都統是各地八旗兵的最高統帥,在有駐防將軍的區域,通常會設立副都統,協助將軍管理八旗事務。綠營兵的最高統帥是提督,管理一省或者兩省內的綠營兵,如果有水軍還會設立水師提督,全國共12個陸路提督和3個水路提督。提督下轄總兵,管理各自軍鎮內的事務。
八旗、綠營和地方行政體系相互獨立,但是從地位上來看,八旗所屬的將軍、都統為尊,其次是總督、巡撫等地方大員,最後是綠營所屬的提督、總兵。
-
7 # 小姐姐講史
這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為“總兵”最大的官是皇帝,最小的官就是個臨時官(臨時工的升級版)!
根據名譽主編張正烺、主編呂宗力編制的《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修訂版記載,總兵源自明朝,其全稱總兵官。根據快懂百科記載,為明太祖朱元璋1369年所創!我認為,明朝中期演變成提督軍務總兵官,到了清朝提督軍務總兵官有了一個新的簡稱——提督。
你還記得愛國將領、民族英雄、清朝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先生嗎?他在擔任提督之前職務就是江南蘇松鎮總兵!
看到這裡,你也許要立即反擊,總兵明明在宋朝都有了,怎麼能是朱元璋創立的?朱元璋不是還擔任過總兵嗎?我只能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只對其一,不對其二了。的確,在《說岳全傳》目錄中就有總兵一詞——“第60回 勘冤獄週三畏掛冠 探囹圄張總兵死義”。
這裡的“張總兵”就《說岳全傳》裡的汴梁總兵張保,聽聞岳飛被抓,辭官去臨安大獄要救岳飛、岳雲、張憲,可他們為了忠孝節寧願受屈冤死。張總兵見此無奈,撞牆自殺殉義,他不忍心一代民族英雄岳飛如此冤死。
岳飛說張總兵之死,讓他們忠孝節義都全了。從描述上來看,似乎沒有生命不妥,但你知道岳飛是被誰抓的嗎?抓他的人竟然是錦衣衛指揮馮忠、馮孝,我去,錦衣衛不是明太祖朱元璋才設立了嗎?這《說岳全傳》就是清朝人錢彩、金豐寫的小說,當真你就輸了。
我得好好掰次掰次總兵的來龍去脈。據唐代杜佑《通典·卷一百五十五·兵八》記載“漢景帝初,吳王濞反,總兵渡淮,與楚戰。”也就是說,總兵一詞源自唐朝。為了更好地回答這一問題,我博覽群書,有種說法是,元朝就有總兵一職,並且還說朱元璋都當過郭子興的總兵。
可根據《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還有快懂百科的記載,明明是明初才有總兵這一官職呀!我下意識裡認為一定是持有這種說法的人,傻傻分不清總管和總兵,而且後來總管和總兵的業務也很相似呀。然而,我又擔心自己這樣想未免太武斷,於是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我開始翻找《明史》,看看朱元璋有沒有當過總兵。
在1355年春,郭子興採納朱元璋的計謀,讓妹夫張天佑拿下和州,並讓新人後輩的朱元璋總領和州軍務。諸將不服佔位,朱元璋開展業務競賽,他們敗了。朱元璋坐上主位說:“奉命總諸公兵,今甓城皆後期,如軍法何?”這裡有個總諸公兵是什麼意思呢?是總管嗎?很顯然不是。總諸公兵不是總管那麼是總兵嗎?
只有繼續考證了。我翻開了《明太祖實錄》,裡面第二卷明確記載“上雖承子興命,而與諸將未同公署,因思受命總兵”而且朱元璋還說話了“總兵,主帥命也,非我擅專。且總兵大事,不可無約束。今甓城皆不如約,事何由濟?自今違令者,即以軍法從事!”
總兵不是總管,那麼朱元璋當過總管嗎?擔任過,因為1354年五月,27歲的朱元璋因智取三千壯士,被義父郭子興任命為總管。總管全稱是諸路總管府總管,可不是大內總管,而是有點類似但又不同隋唐的總管、都督,也就是一方大將。這是他從鎮撫直接跳過千戶、萬戶而擔任總管的,這裡必須明確的是總兵大於總管。
朱元璋設立錦衣衛後,總兵一職在明朝流行了起來,這裡必須明確說明總兵並非在1369年10月設立。查那年那月的《明太祖實錄》,根本就沒有設立總兵或總兵官的記載。我在想,元朝的總兵官權力很大,朱元璋獲得天下以後,為了集權反而削減了總兵的權力。
這還真有點類似節度使,節度使在唐朝、五代十國時,權勢熏天,到了宋朝後就成了榮譽。明朝的總兵官倒沒淪落到榮譽職務,但那也是臨時工的升級版臨時官。
這點真有點像古代的雜號將軍,名頭很大,實際也是臨時官。最有名的雜號將軍當屬於伏波將軍,最有名的伏波將軍就是馬援。
出征給個名頭,回來就收走,這明朝初年的總兵也是這樣。擔任總兵的人爵位或官位高,要麼是公侯伯,要麼是都督,但沒有級別,沒有定員,打仗擔任,歸來卸任,是個十足的臨時官。不過到仁宣時期,總兵慢慢成為一方駐軍司令,也就是衛所軍事長官,並且還設有了副總兵,這種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朝。
我們耳熟能詳的總兵,有努爾哈赤最怕的北韓人後裔的遼東總兵李成梁,有被袁崇煥殺死的平遼總兵毛文龍,還有被李自成殺死的錦州總兵吳襄。
這裡介紹一下吳襄的內弟祖大壽乃至吳襄的兒子,他們都擔任過總兵!祖大壽僅僅是總兵就擔任過三個職務,第一個是先鋒總兵官,第二個是遼東總兵,第三個還擔任漢軍正黃旗總兵。也就說是祖大壽投降給皇太極後,皇太極還給封了個總兵。
祖大壽的兄弟祖大樂、祖大成、祖大弼,子侄祖澤遠、祖澤沛、祖澤盛、祖澤法、祖澤潤、祖可法等要麼是總兵要麼是副總兵,要麼是參將,遊擊或者其他小總兵。總之,遼東總兵的祖大壽真可謂是名副其實的“祖家軍”!
雖然都是總兵,但總兵的名目居多,也是能分出高下的。比如先鋒總兵官就比錦州總兵小,錦州總兵就比遼東總兵小,同樣的是擔任團練總兵以及後來擔任松山總兵的吳三桂,其其級別就比錦州總兵小。
在明朝末年,總兵往往具有家族傾向,尤其是邊關,典型的像李成梁,像祖大壽、吳襄、吳三桂。吳三桂雖然向多爾袞投誠,但他後來搞起了三藩之亂,還建立了大周王朝,成功實現了從總兵到王爺,再從王爺到帝王的轉變。
不過,轉變歸轉變,稱帝的吳三桂再也不是總兵了。然而,有趣的是在明朝有個皇帝不喜歡當皇帝,卻想當總兵。他這是不想當總兵的皇帝不是皇帝的節奏嘛!朱元璋的八世孫的那個皇帝那可是成為級別最高的總兵——皇帝級的總兵。
他就是明武宗朱厚照,他雖然是皇帝,卻什麼敬佩明成祖、明宣宗想要御駕親征,立功於邊疆。可能要高調他又怕成為第二個明英宗,他也就特別低調,給自己改名,封官。
於是也就有了鎮國公、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威武大將軍朱壽。這可是最高級別的總兵了,堪稱空前絕後。其實按照總兵掛將軍號的話,明武宗不應該叫威武大將軍而應該叫鎮朔將軍。
總兵官到清朝有兩個演化,一個演化成了從一品的提督軍務總兵官,一個演化成了正二品的總兵官。
提督軍務總兵官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提督,提督分為陸路提督還有水師提督,他們是各省綠營最高長官。清朝有12位陸路提督還有3位水師提督,關天培就是廣東水師提督。
提督之下就是正二品的總兵官,其中陸路總兵70位,水師總兵13位,又稱總鎮,鎮臺。
由此可見,明清時期的總兵的官最大是天子,最小是臨時官。明朝的總兵種類比較,其級別從無到不定。到了清朝,總兵演變成提督和總兵,其級別非常高,不是從一品,就是正二品。其實,在我看來,明清尤其是清朝的總兵,真的就和隋朝的總管、唐朝都督沒什麼差別。對此,你怎麼看呢?
回覆列表
清朝總兵主要是綠營兵中的官職,相當於現今的軍分割槽司令員或軍長,其統轄的鎮相當於今天的軍分割槽,但僅有統兵權,而無調兵權,其軍令寄於總督和巡撫,兵權歸於中央,遇有徵伐,皇帝另簡經略、參贊大臣統兵,調集各地綠營出戰,事畢即解大臣兵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