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龔柳輝
-
2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宋蒙陽平關之戰,是一場長期被人遺忘的戰鬥。此戰蕩氣迴腸,奈何天不遂宋,良將隕落,全蜀淪陷。
大戰在即,天賜良將曹友聞,宋初名將曹彬的十二世孫,文官出身,卻成了四川戰場的頂樑柱。
成吉思汗圍攻西夏時期,曾派兵攻略宋境。很快,就兵臨天水。此時,正要上任的曹友聞,單騎入天水,與守將一起招募兵勇,奮力死守。不久,成吉思汗死,蒙軍退,天水得保。
四川制置使制“滿身膽”大旗,賜予曹友聞。
宋室將危,天下又出“一身是膽”的良將。蒙古軍繼續進犯西路。四川制置使錯誤地採取“保三關,棄五州”的策略,三關之外多被蒙古軍蹂躪,唯曹友聞散盡家財招募得忠勇之士五千,力保天水。
自此,曹友聞轉戰各地,四處救援,每戰必親冒矢石,多有戰功。
大戰來臨,挫敵先鋒1235年,蒙古軍挾滅金之威,發動了大規模侵宋戰爭。其中,西路由闊端率領,取鳳州,沿嘉陵江取四川。
沔州高稼祥戰死,制置使趙彥吶被圍於青野原。曹友聞聞訊,“青野原蜀之門戶,不可緩。”率軍過嘉陵江,走小道,於半夜攻擊蒙古軍,與趙嚴吶兩面夾擊,大敗蒙古軍,救出被圍宋軍。
救出青野原宋軍後,曹友聞得知蒙古軍先鋒要攻大安,說:“國家存亡,在此一舉,不可浪戰,應該憑險而守,出奇兵敗敵人。於是,立刻回師抵達陽平關、雞冠隘。就在曹友聞剛剛部署好陽平關防務後,數萬蒙古軍抵達。曹友聞指揮大軍激戰,並親自率親兵突出陣前,左右馳射,擊退蒙古軍。隨後,曹友聞判斷蒙古軍將攻雞冠隘,立即引軍增援,兩面夾擊,大敗蒙古軍。
當時,很少有人能與橫行亞歐的蒙軍野戰。曹友聞算一個。胳膊擰不過大腿,無奈的第二方案隨後,蒙古軍合番漢軍五十餘萬大軍至(蒙古每攻堅,必驅民為工役,此數包含了民夫)。曹友聞認為眾寡不敵,乘高據險,出奇設伏以制之。
但蒙古軍攻破興元(漢中)後,趙彥吶緊急命令曹友聞退守大安,以保蜀口。
曹友聞認為:大安無險可守,不利於防守。而如果他儲存有生力量在後,蒙古軍必然不敢不顧後方而入蜀作戰,建議不移防。
但趙制使一日七催,要求曹友聞移防守。
有宋一代,名將悲劇特別多!曹友聞無奈,只得下令弟弟曹友萬引兵上雞冠,多張旗幟,示敵堅守;曹友聞自己秘密在流溪設伏。兩軍約定:敵人到了,內以鳴鼓舉火為號,外呼殺聲,內外夾攻以殲敵。
天不助宋,血戰到底不久,蒙古軍巴圖魯(敢死隊)萬餘人抵達雞冠,曹友萬引軍出戰。一時間,矢石如雨,曹友萬身受數傷,令人舉烽火為號。
曹友聞聞迅,立刻兵分三路,分別出擊敵軍的前隊、中隊、後隊,全軍出擊。曹友聞自己率領三千精兵疾馳到隘下,先派出劉虎帥敢死士五百人衝鋒,但蒙古軍敢死隊也不是蓋的,沒有衝動敵軍。友聞又埋伏三百騎於道路旁,再令劉虎衝突敵陣。
正此時,風雨大作,泥濘沒足。由於四川宋軍多以錦裘替代鐵甲,被打溼後,行動不便,因此,諸將請求暫緩,等天晴後再戰。
曹友聞責罵:“現在敵人已知道我們的伏兵在此了,我們要抓緊時間,否則,必死無疑!”他催動軍隊,奮力搏殺,一直殺到龍虎頭。
此時,曹友萬得知曹友聞抵達,也衝出隘口與曹友聞軍會合,兩軍內外夾擊,殊死搏殺,連續攻破蒙古軍營寨。血流二十里!
但畢竟大雨淋溼錦裘,不利步戰。戰至黎明,蒙古軍“大兵益增”,以鐵騎圍攻宋軍,血戰更加慘烈了。
曹友聞嘆息:“此天殆乎?吾有死而已!”回頭殺掉自己的戰馬,以表示自己決意死戰。宋軍大受激勵,血戰到底,終至全軍覆沒!
全蜀陷落隨著曹友聞的全軍覆沒,四川宋軍已經沒有了能夠與蒙古軍野戰的部隊了。
闊端在擊滅曹友聞後,分軍入蜀。宋方不乏死守到底的忠義之士,但因外無野戰部隊救援,蒙古軍能從容部署,或斷其水道,或以炮攻之,四川難以堅守。蒙古軍一路進軍,攻破成都。
歷史一再證明,外無機動部隊的情況下,山險不能久守。此後,雖然宋依仗孟珙、於玠這樣的良將及時穩住了局面,但“財富甲天下”的四川已經殘破,所存州縣幾無,宋朝的國力,受到了嚴重打擊!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曹友聞能打造的一支可以與蒙古軍激烈野戰的部隊,可謂世之良將。
假如宋能以他自主用兵,以山地主動作戰,必不至犯險,全軍覆沒。又或者天不助蒙古,宋軍得以充分發揮戰力,蒙古必受重挫,四川或可保全。
可惜宋不放手用良將,天亦不助宋,全蜀陷落,也在所難免了。
-
3 # 玄門天機
蒙古軍隊之所以為四川進行大屠殺,是因為四川的抵抗是最激烈的宋蒙(元)戰爭從公元1235年全面爆發,至1279年崖山之戰宋室覆亡,延續近半個 世紀,它是蒙古勢力崛起以來所遇到的費時最長、耗力最大、最為棘手的一場戰爭。發生於1259年的四川合州釣魚城之戰,則是其中影響巨大的一場戰事。
1234年宋、蒙聯合滅金後,南宋出兵欲收復河南失地,遭蒙軍伏擊而失敗。1235年, 蒙軍在西起川陝、東至淮河下游的數千裡戰線上同時對南宋發動進攻,宋蒙戰爭全面爆 發。至1241年,蒙軍蹂躪南宋大片土地,而四川則是三大戰場(另兩個為京湖戰場—— 今湖北和河南一帶、兩淮戰場——今淮河流域一帶)中遭蒙軍殘破最為嚴重的一個地區。
這年蒙古窩闊臺汗去世,其內部政爭不斷,對南宋的攻勢減弱。南宋由此獲得喘息之機, 對各個戰場的防禦進行調整、充實。1242年,宋理宗派遣在兩淮抗蒙戰爭中戰績頗著的 餘玠入蜀主政,以扭轉四川的頹勢,鞏固上流。餘玠在四川採取了一系列政治、經濟和 軍事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山城防禦體系。 即在四川的主要江河沿岸及交通要道上,選擇險峻的山隘築城結寨,星羅棋佈,互 為聲援,構成一完整的戰略防禦體系。 釣魚城即是這一山城防禦體系的核心和最為堅固的堡壘。
釣魚城坐落在今四川省合川縣城東5公里的釣魚山上,其山突兀聳立,相對高度約 300米。山下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匯流,南、北、西三面環水,地勢十分險要。這 裡有山水之險,也有交通之便,經水路及陸上道,可通達四川各地。彭大雅任四川制置 副使期間(1239—1240年),命甘閏初築釣魚城。1243年,餘玠採納播州(今遵義)賢士冉璡、冉璞兄弟建議,遣冉氏兄弟復築釣魚城,移合州治及興元都統司於其上。釣魚 城分內、外城,外城築在懸崖峭壁之上,城牆繫條石壘成。城內有大片田地和四季不絕 的豐富水源,周圍山麓也有許多可耕田地。這一切使釣魚城具備了長期堅守的必要地理 條件以及依恃天險、易守難攻的特點。1254年,合州守將王堅進一步完善城築。四川邊 地之民多避兵亂至此,釣魚城成為兵精食足的堅固堡壘。
1251年,蒙哥登上大汗寶座,穩定了蒙古政局,並積極策劃滅宋戰爭。蒙哥為成吉 思汗幼子拖雷的長子,曾與拔都等率兵遠征過歐、亞許多國家,以驍勇善戰著稱。1252 年,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率師平定大理,對南宋形成包圍夾擊之勢。
1257年,蒙哥汗決定發動大規模的滅宋戰爭。蒙哥命忽必烈率軍攻鄂州(今武昌), 塔察兒、李璮等攻兩淮,分宋兵力;又命兀良合臺自雲南出兵,經廣西北上;蒙哥則自率蒙軍主力攻四川。蒙哥以四川 作為戰略主攻方向,意欲發揮蒙古騎兵長於陸地野戰而短於水戰的特點,以主力奪取四 川,然後順江東下,與諸路會師,直搗宋都臨安(今杭州)。
1258年秋,蒙哥率軍4萬分三道入蜀,加上在蜀中的蒙軍及從各地徵調來的部隊, 蒙軍總數大大超過4萬之數。蒙軍相繼佔據劍門苦竹隘、長寧山城、蓬州運山城、閬州 大獲城、廣安大良城等,迫近合州。蒙哥汗遣宋降人晉國寶至釣魚城招降,為宋合州守 將王堅所殺。
宋開慶元年(1259年)二月二日,蒙哥汗率諸軍從雞爪灘渡過渠匯,進至石子山扎 營。三日,蒙哥親督諸軍戰於釣魚城下。七日,蒙軍攻一字城牆。一字城牆又叫橫城牆, 其作用在於阻礙城外敵軍運動,同時城內守軍又可透過外城牆運動至一字城牆拒敵,與 外城牆形成夾角交叉攻擊點。釣魚城的城南、城北各築有一道一字城牆。九日,蒙軍猛 攻鎮西門,不克。這日,蒙古東道軍史天澤率部也到達釣魚城參戰。
三月,蒙軍攻東新門、奇勝門及鎮西門小堡,均失利。從四月三日起,大雷雨持續 了二十天。雨停後,蒙軍於西月二十二日重點進攻護國門。二十四日夜,蒙軍登上外城, 與守城宋軍展開激戰。《元史·憲宗紀》稱“殺宋兵甚眾”,但蒙軍的攻勢終被宋軍打 退。五月,蒙軍屢攻釣魚城不克。 蒙哥汗率軍入蜀以來,所經沿途各山城寨堡,多因南宋守將投降而輕易得手,尚未 碰上一場真正的硬仗。
因此,至釣魚山後,蒙哥欲乘拉槁之勢,攻拔其城,雖久屯于堅 城之下,亦不願棄之而去。儘管蒙軍的攻城器具十分精備,奈何釣魚城地勢險峻,致使 其不能發揮作用。
釣魚城守軍在主將王堅及副將張珏的協力指揮下,擊退了蒙軍一次又 一次的進攻。千戶董文蔚奉蒙哥汗之命,率所部鄧州漢兵攻城,董文蔚激勵將士,挾雲 梯,冒飛石,履崎嶇以登,直抵其城與宋軍苦戰,但因所部傷亡慘重,被迫退軍。其侄 董士元請代叔父董文蔚攻城,率所部銳卒登城,與宋軍力戰良久,終因後援不繼,亦被 迫撤還。釣魚城久攻不下,蒙哥汗命諸將“議進取之計”。術速忽裡認為,頓兵堅城之下是 不利的,不如留少量軍隊困擾之,而以主力沿長江水陸東下,與忽必烈等軍會師,一舉 滅掉南宋。
然而驕橫自負的眾將領卻主張強攻堅城,反以術速忽裡之言為迂。蒙哥汗未採納術 速忽裡的建議,決意繼續攻城。然而,面對釣魚堅城,素以機動靈活,兇猛驃悍著稱的 蒙古騎兵卻不能施其能。 六月,蒙古驍將汪德臣(原為金臣屬)率兵乘夜攻上外城馬軍寨,王堅率兵拒戰。 天將亮時,下起雨來,蒙軍攻城雲梯又被折斷,被迫撤退。蒙軍攻城5個月而不能下, 汪德臣遂單騎至釣魚城下,欲招降城中守軍,幾乎為城中射出的飛石擊中,汪德臣因而 患疾,不久死於縉雲山寺廟中。蒙哥聞知死訊,扼腕嘆息,如失左右手。汪德臣之死, 給蒙哥汗精神上以很大打擊,釣魚城久攻不下,使蒙哥汗不勝其忿。
蒙軍大舉攻蜀後,南宋對四川採取了大規模的救援行動,但增援釣魚城的宋軍為蒙 軍所阻,始終未能進抵釣魚城下。儘管如此,被圍攻達數月之久的釣魚城依然物資充裕, 守軍鬥志昂揚。一日,南宋守軍將重15公斤的鮮魚兩尾及蒸麵餅百餘張拋給城外蒙軍, 並投書蒙軍,稱即使再守10年,蒙軍也無法攻下釣魚城。相形之下,城外蒙軍的境況就 很糟了。蒙軍久屯于堅城之下,又值酷暑季節,蒙古人本來畏暑惡溼,加以水土不服, 導致軍中暑熱、瘧癘、霍亂等疾病流行,情況相當嚴重。
據《元史》記載,蒙哥汗於六 月也患上了病,而拉施特《史集》更明確說是得了痢疫。另《馬可波羅遊記》和明萬曆 《合州志》等書則稱蒙哥汗是負了傷。無論如何,蒙哥汗不能再堅持攻城了。
七月,蒙 軍自釣魚城撤退,行至金劍山溫湯峽(今重慶北溫泉),蒙哥汗逝世。據《元史》本傳 及元人文集中的碑傳、行狀等所載,不少隨蒙哥汗出征的將領戰死於釣魚城下,由此可 以想見釣魚城之戰之酷烈及蒙軍損失之嚴重。
蒙哥汗在釣魚城下的敗亡,其影響是十分巨大的。首先,它導致蒙古這場滅宋戰爭 的全面瓦解,使宋祚得以延續20年之久。進攻四川的蒙軍被迫撤軍,護送蒙哥汗靈柩北 還。率東路軍突破長江天險,包圍了鄂州的忽必烈,為與其弟阿里不哥爭奪汗位,也不 得不撤軍北返。從雲南經廣西北上的兀良合臺一軍,一路克捷,已經進至潭州(今長沙)城下。
由於蒙哥之死,該軍在忽必烈派來的一支部隊的接應下,也渡過長江北返。蒙古 的南北兩支軍隊基本上是按預定計劃進軍的,只因西邊主攻戰場的失敗而功虧一簣。
其次,它使蒙軍的第三次西征行動停滯下來,緩解了蒙古勢力對歐、亞、非等國的 威脅。1252年,蒙哥汗遣其弟旭烈兀發動了第三次西征,先後攻佔今伊朗、伊拉克及敘 利亞等阿拉伯半島大片土地。正當旭烈兀準備向埃及進軍時,獲悉蒙哥死訊,旭烈兀遂 留下少量軍隊繼續征戰,而自率大軍東還。結果蒙軍因寡不敵眾而被埃及軍隊打敗,蒙 軍始終未能打進非洲。蒙古的大規模擴張行動從此走向低潮。因此,釣魚城之戰的影響 已遠遠超越了中國範圍,它在世界史上也佔有重要的一頁。
其三,它為忽必烈執掌蒙古政權提供了契機,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蒙 哥汗是一位蒙古保守主義者,他所施行的仍然是傳統的政策。這種帶有濃厚的蒙古部族 和西域色彩的政策,已極不適應統治廣大中原漢地的需要。而忽必烈則是蒙古統治集團 中少有的一位傾慕漢文化的開明之士。
蒙哥即汗位後,忽必烈受任掌理漠南漢地,他大 力延攬漢族儒士,極力推行漢化政策,取得很大成效。但卻引起蒙哥汗及其保守臣僚的 疑忌,忽必烈因而被罷了官,其推行的漢化政策也被迫取消。忽必烈登上大汗寶座後, 繼續推行其漢化政策,逐步改變蒙軍濫殺的政策,使南中國的經濟和文化免遭更大的破 壞。蒙哥汗曾留下遺言,日後攻下釣魚城,當盡屠城中之民。後來釣魚城降元,忽必烈 卻赦免了其軍民。正是由於忽必烈的當政,使蒙古汗國這個邊疆政權轉變為一統中國的 封建大王朝—元朝,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釣魚城作為山城防禦體系的典型代表,在冷兵器時代,充分顯示了其防禦作用,它 成為蒙古軍隊難以攻克的堡壘。蒙哥汗敗亡後,釣魚城又頂住了蒙軍無數次的進攻,直 至1279年守將王立開城投降,釣魚城才落入蒙古之手。華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古代戰 爭館特意製作了釣魚城古戰場的沙盤模型,以展示其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重要地位。
回覆列表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在寶雞到成都中間,有一個小鎮名叫陽平關,它就是蜀道的鎖鑰。
它的北邊是秦嶺山脈,南面是大巴山,嘉陵江水依鎮而過,據傳說當年趙子龍就在此鎮守。
蒙古、宋朝之間爆發的陽平關之戰,是南宋保衛四川的關鍵之戰。
此關的守將就是南宋名將曹友聞,他是宋初名將曹彬的12世孫,以忠義聞名,也是著名的“進士”將軍。
為什麼說陽平關之戰後,蒙軍入蜀已成必然之勢?主要還是這麼兩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陽平關是入蜀的北大門,可以說它就是四川的“山海關”,此關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是蒙古西路軍進攻四川的必經之地1235年,蒙古大汗窩闊臺發動了第一次侵宋戰爭,它的西路軍直逼四川,由窩闊臺次子闊端等率領。
進攻四川的闊端軍,先攻春鞏,再圍天水。
大戰在即,曹友聞散盡家財,快速招募士兵8000餘人,同其弟曹友萬,先後據守仙人關、七防關、白水江等要塞。
這年12月,蒙古軍攻陷略陽,直逼大安。
曹友聞被緊急調往陽平關,他探知蒙古兵聯合西夏、女真、回回、吐蕃等地軍隊號稱50萬,即將大舉來犯。
在陣地上,他對親弟弟曹友萬說:“國家安危在此一舉,眾寡不敵,豈容浪戰。惟當乘高據險,出奇兵,藏埋伏以待來犯,誓與陣地共存亡。”
也就是說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不可硬拼,而要出奇制勝,要埋伏精兵來對付來犯之敵,我軍已經沒有退路,此戰關係四川的門戶,必須人在陣地在。
其二、陽平關失守,曹友聞戰死,蜀中唯一具有野戰能力的精銳部隊從此覆滅,蒙軍入蜀已成必然之勢大敵當前,曹友聞派遣部將,急速前往雞冠隘、陽平關據守。
宋軍主力一分為二,曹友萬率軍一萬駐守雞冠隘、陽平關一線,曹友聞自率精兵8000設伏於劉溪、黑水一帶谷地。
宋軍相約,如果蒙古軍進攻陽平關,曹友萬務必先折其鋒,佯敗入堡,曹友聞則乘機攻其背面,兩聲鼓為訊號,聽見訊號則同時出擊,內外夾擊,以破蒙軍。
可惜蒙古軍沒有進入曹友聞的設伏地點,而是直接進攻雞冠隘、陽平關一線的宋軍陣地。
於是,曹友聞率軍隊快速增援陽平關,行20裡後,暴雨如注,人馬疲乏,部將呂嗣宗建議等天亮再走,曹友聞考慮到雞冠隘駐軍原定堅守五日,時間非常緊迫,一旦城破,將無計可施,於是命令全軍繼續前進。
曹友文的宋軍,及時趕到了陽平關附近的水牛嶺,於是兵分三路攻入蒙古軍營地,激戰至拂曉,連破敵營數十座,快速直插到陽平關、雞冠隘一線。
然後發出訊號,曹友萬等將領,聞鼓聲後,也率軍快速突出堡壘夾擊蒙軍。
曹友聞也命令步騎直衝前去,宋軍左右夾攻,蒙軍蹀血10餘里,敵方敗退。
陽平關之戰,內外兩軍皆殊死戰鬥,夾擊敵軍,血流20裡,蒙古人的營寨被宋軍連破數十個,屍體更是在陽平關外堆積如山。
闊端本來已經絕望,想就此撤退,沒想到蒙軍的援軍,在汪世顯的率領下,及時趕到陽平關。
蒙古軍有了生力軍,力量的天平開始傾斜。闊端乃分騎兵部隊為百十隊,向宋軍輪番馳突,鏖戰多時,宋軍還能擊殺蒙古軍過半,終因寡不敵眾,戰鬥力大減,宋軍又沒有援軍及時增援,因此陷入被動。
宋軍時常用“綿裘”代替鐵甲,因被雨溼透,不利徒步戰鬥。28日黎明,敵將汪世顯率大批蒙軍蜂擁而至,以鐵騎四面包圍了宋軍。
曹友聞嘆息說:“這難道是老天註定的嗎?我唯有為國戰死而已!”
他殺死自己的戰馬,以表示殉國之決心。
最後的血戰開始了,曹友聞不幸中箭身亡,宋軍幾乎全軍覆沒,曹友萬餘部退入雞冠隘。
汪世顯感嘆道:“蜀將軍真男兒也”,他盛禮以厚葬之。
曹友萬退入雞冠隘後,宋軍僅存500士兵,29日,曹友萬、劉孝全等見不到援軍,城中又無糧,乃率軍突圍,轉戰至陽平關附近之龍門洞,不幸被包圍,最後全部戰死,無一人投降。
曹友聞、曹友萬等人戰死後,蜀中再也沒有一支能夠野戰的部隊。
從此,蒙古軍長驅直入,成都、利州、潼川三路二十餘州,很快都被蒙古軍佔領。
綜上所述,陽平關是入蜀的北大門,可以說它就是四川的“山海關”,此關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是蒙古西路軍進攻四川的必經之地。
陽平關之戰,宋軍功虧一簣,缺乏援軍,最終陽平關失守,曹友聞戰死,蜀中唯一具有野戰能力的精銳部隊,從此覆滅,所以說蒙軍入蜀已成必然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