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瘋狗的輕武
-
2 # 皇家橡樹1972
徐克版《智取威虎山》當中楊子榮(張涵予飾演)“打虎上山”這一橋段當中就有“四四式步騎槍”。
由於馬驚了步騎槍掉地上來不及撿起來,只能使用防身的德國M1930自動手槍打虎,誰知它也卡殼了。
上樹短暫的獲得安全後開始褪殼操縱,但虎已經爬到了背後的樹上準備偷襲。
虎吃人不成開始吃馬,楊子榮暫時脫困後從樹上下來撿起“四四式步騎槍”,準備與虎進行最後的搏鬥。
開槍將虎打死,實際上從射速來說根本不會這麼快,因為“四四式”和三八大蓋一樣都是“打一槍拉一次槍栓”的栓動老式步槍,前者只是後者的尺寸減小的“卡賓槍版”,最快的戰鬥射速也就一秒鐘打一槍…遠不如M1930自動手槍的射速。
“四四式歩騎銃”是日本陸軍專門給騎兵設計的“短三八槍”,由於“三八式歩兵銃”不含刺刀全長1275毫米,在馬背上攜帶和使用確實不方便所以將它的尺寸減小為966毫米,並且將刺刀摺疊直接安裝在槍管的下方,近身肉搏的時候向上就卡在卡隼上就可以拼刺刀了,其他地方與“三八式歩兵銃”幾乎沒有區別。
刺刀摺疊和使用方式,向下收到護木的槽內,向上柄座與槍管套牢再由卡隼固定。
“四四式歩騎銃”是1911年裝備到日本陸軍騎兵部隊的,那個年月雖然有了自動武器(馬克沁),但是單兵自動武器的概念不流行,所有那個年代的部隊都講究“苦練射擊本領,力求一槍制敵”,另外那個時代生產力水平跟不上,子彈產能也低,不可能滿足部隊使用自動武器的要求。
總得來說“四四式歩騎銃”算是一杆不錯的槍,相對的短小精悍和精確也還不錯,不但騎兵願意用它,日本的徒步步兵也喜歡用,只是產量不到10萬支,限制了部隊的普及率。
-
3 # 勇戰王聊歷史
首先,三八式騎槍和四四式騎槍都是後拉栓步槍,不是半自動步槍。
三八式騎槍就是三八式步槍的縮短版,全長縮短了306毫米。當時,日本把騎兵看成是“騎馬的步兵”,他們騎兵喜歡下馬拼刺刀。而三八式騎槍的刺刀沒有掛在槍上,而是別在腰間或者掛到馬上。在顛簸疾馳的馬上裝刺刀,太麻煩。
於是,日本研製出四四式騎槍,於1911年定型。該槍配用摺疊式三稜錐形刺刀,平時可以摺疊於槍管下方,方便攜帶。使用時,壓下槍管附近的刺刀卡榫,由就可以由下向前開啟刺刀。
這兩種步槍,都是後拉栓步槍,拉一下打一槍,不是半自動步槍,更不是“自動槍”。
其次,日本研製過半自動步槍。日本為了節約彈藥,給士兵配的都是栓動步槍。在二戰初期,對付中國這樣的農業國,也確實夠用了。可是,日軍遇到土豪美軍的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就明顯感覺到火力不足了。於是,在1944年,日軍開始透過仿製M1加蘭德,少量裝備了4式半自動步槍。
(M1步槍(上)與四式步槍(下)的對比圖)
4式半自動步槍使用的是7.7×58mm九九式步槍彈,威力過大,可靠性和精度不行。而美軍的M1加蘭德步槍使用的是7.62 X 33毫米(中間威力型)槍彈。
不過,4式半自動步槍生產量太少了。只有兩百多支。你可以說,日本其實沒有半自動步槍。
回覆列表
?
當然不是啊,三八式騎槍和四四式騎槍都只是標準三八式的短管卡賓型而已,而三八式本身就是個大栓,因此它的衍生品也只能是栓動步槍。
上圖裡頭第二/第三把就是三八騎槍和四四騎槍,槍機部分和三八步槍完全一致,可以看到他們都還有標誌性的防塵罩。
下圖是三八騎槍,標準的毛瑟系槍機
這兒順便扯一下三八和四四騎槍,既然都是短步槍,為啥他們還得分兩個型。
本身日本剛設計三八步槍那會確實是配套了專門的短步槍,也就是三八騎槍來供騎兵、炮兵、輜重兵這些不適合用長步槍的部隊使用。總長僅有966mm的騎槍對他們而言比1276mm的三八步槍要好使多了。
但沒幾年後,騎兵們發現他們常需要下馬作戰。而且經常會玩肉搏,但三八騎槍的刺刀和槍是分離的,騎兵下馬後壓根沒時間再去馬背囊上找刺刀,因此向軍方提出將刺刀附在槍上的要求。
因此到1911年(明治44年),有坂成章在三八騎槍的基礎上給它安了一個摺疊的三稜刺,這便是44式騎槍。
換句話說,帶44騎槍的一定是騎兵,但帶38騎槍的就不一定了。尤其到抗戰時期,三八騎槍更多的是日軍工兵、輜重兵、通訊兵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