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深空電報

    在宇宙大爆炸之後,溫度極高,之後的38萬年內,宇宙開始極具降溫並且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膨脹,在宇宙空間完全冷卻下來後,依然保留著大爆炸的溫度,這就是微波背景輻射。微波背景輻射大約為3K左右,因此也稱為3K輻射。微波背景輻射特徵和絕對溫標2.725K的黑體輻射相同。196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工程師阿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接收到了衛星的訊號,當他們被天線對準天空的時候,發現在波長為183.75px的地方一直有一個各向同性的訊號存在,經過長時間的觀測,他們發現這個訊號沒有季節的變化,一直很穩定,因此判斷這個訊號可能與天線有關。最終查明,這是宇宙背景輻射。

    如果人類可以看見微波和射電波段的電磁波,那我們就會發現夜晚與白天的天空是一樣明亮的。這是因為宇宙的每個角落都瀰漫著宇宙大爆炸的餘暉——微波背景輻射。許多光線已經因為紅移而離開了可見光波段,人眼無法看到。這同樣也可以回答,為什麼我們的夜空是黑暗的,卻有著大量的恆星和背景輻射值。如果沒有黑暗的夜空,說不定人類的想象力就沒有這麼好了,由於黑暗,人類才能因此想象出一個個星座和神話。微波背景輻射記錄了關於宇宙大爆炸的所有一切,如果我們能全面解開微波背景輻射之謎,有關宇宙大爆炸的任何一個謎團有關解開。

    川陀太空

  • 2 # 大連富麗庭隕工周

    看了川陀太空的答案,知道他說的是主流的解釋。

    我想說的是,宇宙大爆炸過後,宇宙微波背景噪聲去了哪裡!宇宙微波背景噪聲是電磁波,電波嘛電臺開啟就有,關閉就沒了,這是常識。宇宙大爆炸已關閉138.2億年,這微波背景噪聲要麼在宇宙邊緣(擴張,暴漲),要麼衰減沒了,怎麼可能開一下手電筒或開一下電臺還能在138億年後見到那束手電光,或抗日戰爭時期發的電報呢?這完全是不可能的。

    但宇宙微波背景噪聲是真實存在的,這不容置疑,電視上的雪花點,調頻廣抪沙沙聲就是我們每個人都能見到和聽到的“宇宙微波背景噪聲”。

    它藏哪兒了?在這,在“玻璃質透明含晶隕石”裡。這是我親自拍的放大照片。這些閃動的綠色點點就是“宇宙微波背景噪聲”。

    上一個照片是一個隕石裡的汽泡,隕石學叫“微流星”,是宇宙大爆炸時的遺存,能量鑽進玻璃質隕石裡,它,就是它發射的“宇宙微波背景噪聲”,這種玻璃質隕石地球上少有,目前只在中國有發現,來源地是月球火星小行帶或更遠的星球。隕石裡的這些微流星(汽泡)在宇宙大爆炸現場,親自參與了核聚變,裡邊的汽泡會透過核聚變的方式變成“球粒”(隕石術語)。就是白色的矽質雪花。不論是汽泡還是“球粒”,都們都有殘存的宇宙大爆炸的能量,即“宇宙微波背景噪聲”。

    看陀川裡宇宙溫度分佈圖,其實就是背景噪聲分佈圖,能得出什麼樣的結論呢?交給科學家吧。

  • 3 # 語境思維

    一看到這個題目,就想到有人要拿宇宙大爆炸說事,說微波背景輻射是大爆炸的餘暉。說餘暉,倒也合乎邏輯,意味著高頻電磁波衰變為微波電磁波:7.35cm, 0.7~0.8meV。但違背了多普勒紅移/宇宙大爆炸的初衷。多普勒紅移是說,光源天體退行,而不承認是電磁輻射在遙遠歷程會衰變降頻。

    宇宙大爆炸,是一個天大的科學謊言。理由很簡單:例如我們的太陽,由於內部熱核反應,向周圍各個方向發射高頻電磁波(不含可見光),經過1.5億公里的衰減,到達地球大氣層上界,幾乎沒有伽瑪線、倫琴線,只剩紫外線與少量可見光,再經歷1000公里大氣層,我們接受到的是少量紫外線與大量可見光與紅外線。到達更遙遠的60億公里的冥王星,其頻率會更低,比所謂的微波背景輻射更低,那是自然而然的。

    毫無疑問,任何波,包括機械波、物質波、電磁波、引力波,其能量、動量、頻率,總是要與其它物質交換能量,總是要不斷衰減的。

    就多普勒效應的觀察者而言:如果在火車上,火車發出的聲波頻率不變,而相對於地面不斷退行遠去。如果在地面上,火車發出的聲波頻率,會因為空氣阻尼而不斷衰減。多普勒紅移的觀察者就是哈勃望遠鏡,遙遠天體相當於火車。把紅移解釋為天體退行是說不通的。

    如果按多普勒紅移解釋,說太陽不斷高速退行,與地球拉開的距離越來越遠,才導致紅移。那麼請問,假如哈勃望遠鏡繞著太陽各個方向觀察皆測得多普勒紅移,太陽怎麼向其外各個方向退行?這顯然是荒唐的。

    可是,這麼簡單的道理,竟然有那麼多的主流科學家,充耳不聞,視而不見。當然不是他們智商不夠,而是科學界的壟斷主義在作祟。

  • 4 # 量子科學論

    “大爆炸留下的輻射和你家裡微波爐裡的輻射是一樣的,但是威力要小得多。它只會將你的披薩加熱到零下271.3攝氏度,對披薩的除霜效果並不好,更不用說烹飪了。”——史蒂芬·霍金

    大爆炸模型最有力的預測就是:我們寒冷、充滿恆星和星系並且正在膨脹的宇宙來自高溫、緻密、均勻的狀態,那麼宇宙早期殘餘的輻射應該大量存在,即使在今天也應該可以檢測到。因此微波輻射是宇宙標準模型的預測結果!

    什麼是微波輻射?及其來源

    當我們回到宇宙38萬歲的時候,此時的宇宙由於溫度太高不能形成中性原子,光子就會於其他帶電粒子相互膨脹,而且頻率很高,所以這時的光子並不能自由傳播。與光子碰撞的粒子大多是電子,偶爾也會與原子核發生碰撞。

    當宇宙最終冷卻到允許中性原子的形成的時候,絕大多數光子將不再與另一個原子、原子核或電子相互作用,這時的光子會沿著最後的方向直線傳播。此時宇宙發出的光,會帶著大量的有關早期宇宙的資訊,經過138億年的旅程到達我們地球。這就是微波輻射的來源。

    宇宙微波輻射是一個相當大的預測,在早期宇宙的任何地方都處於高溫、密集、膨脹的狀態,這就說明我們應該能從宇宙各個方向看到均勻傳播而來的輻射。

    而且,現在的宇宙不再只有38萬年的歷史,而是經歷了138億年,這意味著宇宙空間已經膨脹了很多。

    隨著宇宙的膨脹,光子的波長會隨著時空的膨脹而拉長,這意味著早期的輻射現在溫度非常低,只比絕對零度高几度。

    這是關於熱大爆炸的第一個預測:微波輻射的溫度應該是均勻的,只比絕對零度高几度,並且在空間的各個方向也應該是均勻的。

    從理論上講,微波輻射還應該遵循黑體光譜,符合廣義相對論定律下熱力學在膨脹宇宙中的工作方式。

    對微波輻射的觀測:COBE、WMAP到普朗克

    1965年阿諾·彭齊亞斯和鮑勃·威爾遜透過霍爾曼德爾的喇叭天線發現了這種充滿全天空的輻射噪音。他們發現來自天空各個方向的微波輻射量是一致的,溫度在3開爾文左右浮動,在天空不同的方向上沒有明顯的變化。

    後來經COBE衛星的證實,這些波動的頻譜確實與黑體預測相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確度!

    但是有時候太完美也不是好事,如果天空中各處的輻射是完全一致的,而且絕對沒有溫度波動,那麼宇宙就不會形成恆星、星系或星系團。因為物質完美均勻的分佈,引力就不能發揮作用。

    所以宇宙需要“不完美”作為種子,在引力和時間的影響下,無論在大小尺度上,結構都可以形成。

    所以當我們第一次測量的溫度為3k時,沒有發現任何波動,這有點讓人驚訝。然後我們又得到了更精確的結果,發現溫度為2.7開爾文,仍然沒有波動。再準確一點,發現溫度為2.73開爾文,仍然沒有波動。

    最後,人們發現天空的一邊比平均溫度略高3.3毫開爾文,而另一邊比平均溫度略低3.3毫開爾文。這是因為我們是在宇宙微波背景的靜止座標系下以每秒幾百公里的速度運動,這也完全符合我們在宇宙中的運動方式和多普勒效應。

    但這個並不是原始的溫度波動;只是我們在太空中運動的結果!如果我們想要找到宇宙的原始波動,我們就需要更精確的測量,這意味著在更小的尺度上,我們需要達到微開爾文的精度。普朗克衛星完成了更精確的天空測量!

    COBE能夠測量到的波動解析度為7度左右,WMAP能夠測量到0.5度左右,而普朗克的解析度優於0.1度,並且能夠測量到溫度波動到百萬分之一開爾文。普朗克的整個天空圖是這樣的。微波輻射告訴了我們什麼?

    現在,我們用這樣的微波地圖能做什麼呢?根據理論,我們可以向宇宙中加入一些成分來得到不同的波動模式。這些成分包括:

    普通的原子物質,

    光子,中微子,暗物質,宇宙弦,磁疇壁,

    宇宙常數,以及其他可能性。

    我們計算宇宙由什麼組成的方法是,在不同的角度和尺度上,宇宙應該呈現不同的波動幅度和分佈。我們用不同的方法將天空分成越來越小的塊來測量這些波動。

    所以我們就可以比較不同尺度下天空測量的溫度,並且可以找到每個尺度下溫度波動的平均振幅。對宇宙微波背景的最佳模擬告訴我們,宇宙似乎是由:

    大約4.9%的正常原子物質,

    約0.01%的光子,大約0.1%的中微子,大約26.3%的暗物質,沒有宇宙弦,沒有磁疇壁,68.7%宇宙常數,暗能量。

    微波輻射告訴我們的在宇宙物質組成與其他所有的觀察結果驚人地一致。

  • 5 # 早立

    宇宙背景輻射的發現,標誌著宇宙就是一鍋光子湯,它無處不在,但這一重大發現被科學界嚴重的低估了,以至於到現在還在引用真空這一根本就不存在的概念,導致兩個詭異實驗結果繼續詭異,令人唏噓無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戰略導彈有伴飛的導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