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蘑菇宿舍
-
2 # 秋秋小火爐
姜文屬於第五代導演,稱中國四大導演,張藝謀,陳凱歌,
馮小剛,姜文而且姜文屬於學院派風格,姜文無論是表演還是導演都表現出極高的悟性,是中國的鬼才導演,其作品有《Sunny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太陽照常升起》《讓子彈飛》《一步之遙》五部,最近他的新作《俠隱》正在拍攝,讓我們期待姜導的作品。
-
3 # 巴塞電影
姜文是國內少見的同時跨越第四代導演(謝飛《芙蓉鎮》)、第五代導演(張藝謀《紅高粱》)、第六代導演(陸川《尋槍》)的演員。那麼“演而優則導”的姜文作為導演屬於“第幾代”呢?
我們應該明確一個方向,導演分代的概念首先就不是按照嚴格意義上的學術來劃分,而是主要根據從影年代以及其所拍影片的“共性”來劃分的。
例如我們最為熟知的第五代導演,是指八十年代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的一批年輕導演,代表人物有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等。第五代導演的特徵包括了:其一追求宏大的敘事風格,例如《黃土地》、《藍風箏》;第二對當下歷史的反思與社會寓言充滿著哲學思辨例如《活著》、《霸王別姬》;第三其對光影造型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在《紅高粱》、《黃土地》、《大紅燈籠高高掛》都得以體現。
我們看到第五代有著明顯的時代烙印和相通的影像敘事風格。第六代導演指的的是指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像婁燁,賈樟柯,王小帥等都是第六代當中的代表人物。他們在題材的選題上更多的以都市題材社會的邊緣人物為主,影像與敘事風格上融入了強烈的個人特色,善用長鏡頭與搖晃鏡頭來展現都市青年人的迷茫與真實的生存狀態。
綜上所述,那麼姜文是屬於第五代還是第六代呢?姜文1984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95年自編自導的處女作《Sunny燦爛的日子》上映。無論是從對“分代”的概念上來說還是從影像風格上來判斷,我認為都不能十分準確的去劃分姜文,如果硬要有一個劃分,我更願意把姜文歸類到“6.5”代。
在姜文身上你既能看到第五代身上充滿歷史敘事社會寓言的影子也能看到第六代極具個人特點的影像表達。拍《鬼子來了》被禁,沒關係拉資金當監製做主演;拍《太陽照常升起》觀眾說看不懂,他又拍了讓觀眾看懂的《讓子彈飛》。姜文在片子裡說“我是想站著,還把錢掙了”,於是影片開頭熟悉的《太陽照常升起》BGM就又回來了,這裡面的深意就可見一斑。至於《鬼子來了》裡的“被殺之人之後代,天天上供, 年年上供,代代上供
劉爺,這是第幾代了?瞅瞅,第五代! ”與讓子彈飛裡“六子,爹發誓一定給你報仇。”
這兩句臺詞裡面的深意就由觀眾自行解讀了。
想起賈樟柯在採訪中說的:“我自己不知道所謂“第六代”是按什麼來劃分的。從年齡上來說,我比1990年就拍出《媽媽》的張元導演要小七歲,比認為自己是“第七代”導演的陸川大半年。我二十八歲拍出《小武》,從1998年起人們就把我歸入“第六代”的行列了。 我一直覺得,過分地強調自己是第幾代,或者過分地排斥自己是第幾代,本質上是一樣的。不想把自己歸為一個群體,某種程度上是想強調個人的獨特性,或者想回避“某代”所具有的負面影響。比如,一說“第六代”,就說票房差,這反而讓我覺得,如果別人願意,那好吧,我就是“第六代”。”
所以姜文究竟是第幾代導演,這個全憑您怎麼去判斷了。
以上,想用毛主席的一句詩做結尾:敢橫刀立馬? 惟我彭大將軍!
回覆列表
中國電影導演的分代不是一個嚴密的學術概念,而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一般來說這樣劃分:
1、“第一代導演”指20年代中國電影的拓荒者,如張石川、鄭正秋等。
2、“第二代導演”指三、四十年代活躍在影壇上的一批導演,如蔡楚生、孫瑜、費穆、吳永剛等。他們是第一代導演的學生。
3、“第三代導演”指吳、六十年代活躍於影壇的導演,如鄭君裡、謝晉、水華、成蔭、崔嵬、凌子風、謝鐵驪等。
4、“第四代導演”指在“文革”前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或各電影廠培養出來,在新時期嶄露頭角的一些導演,如張暖忻、吳貽弓、滕文驥、吳天明、謝飛、鄭洞天、黃建中、黃蜀芹等。
5、“第五代導演”指電影學院78班畢業的一批導演,如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何群等。
6、“第六代導演”指八十年代中期接受電影教育在九十年代初開始拍電影的一批導演。如管虎、路學長、婁燁等。
7、“第七代導演”。我更認可“新生代導演”的提法,如姜文、賈樟柯、張揚、施潤玖、金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