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佛,什麼是最重要的?
對於這個疑問,相信很多學人都思考過。然而經典浩瀚,猶如佛經中“盲人摸象”的比喻,難以找到一個基礎和根本。
末學淺陋,以自己學佛的感受勉強回答這個問題:
答案是:發菩提心!
對初學而言,發菩提心是首要的;對學佛多年而未發心者而言,發菩提心是比開悟更重要的當務之急!
先解釋一下:
“菩提”, 翻譯為“覺”,這裡是指“無上菩提”:成就無上佛果的“覺”, 即是成佛的意思;
“菩提心”, 全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無上正等正覺心),即是成佛的心;
“發菩提心”,就是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簡單一句話,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
此菩提心之內容,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一.發菩提心是成佛的第一步
我們學佛的初級目的:出離生死苦海,不受六道輪迴;
我們學佛的終極目的:上求無上佛道;下化無邊眾生。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又叫做“諸佛通願”:諸佛在因地時,都發過這個願,若無這四宏願,諸佛無以成佛,佛法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以求佛道的因而得成佛之果,法爾如是,自自然然。
如未發求佛道之心,以何因而得佛果?
有《華嚴經》為證: “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
二.發菩提心是判別菩薩與非菩薩的標準
“菩薩”:全稱“菩提薩埵”,菩提為“覺”, 薩埵為“有情”(眾生),直譯為“覺有情”;很多場合,被解釋為“覺悟了的有情”。末學以為這個解釋值得探討。問一句:若必須覺悟才有資格稱為菩薩,那麼,怎麼會有“凡夫菩薩”之說呢?
《優婆塞戒經》:“在家之人發菩提心,勝於一切辟支佛果。(勝於二乘極果是什麼?菩薩!)出家之人發菩提心,此不為難,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是乃名為不可思議。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時,從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諸天,皆大驚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師”!
以上經文不僅明示:“在家人發菩提心,勝於一切辟支佛果”。更以“天人師”稱讚發菩提心的在家凡夫!
故末學以為:“菩提薩埵”應當解釋為:“求菩提(覺)的有情”,也就是:“求佛道的行者”。
因此,發了菩提心,就是菩薩;未發心者,就算有神通乃至有慈悲心,也不是菩薩!
還以《華嚴經》為證: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三.發菩提心能消重罪
《普賢菩薩行願品》雲:“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鎮疑。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無始劫以來,無量罪業,是礙修學佛的主要原因;罪障深而福德淺者,就算聰明才智,也是“鈍根人”。因此,消除罪障是學佛的捷徑。
《優婆塞戒經》雲:“善男子,有智之人發菩提心已,即能破壞惡業等果如須彌山。”
四.發菩提心與往生淨土
曇鸞大師《往生論注》:“無量壽經三輩往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
徹悟禪師:“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16字被奉為“淨土綱領”。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開悟只是漫長的成佛道路上的一個必經之關卡。而發心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是真學佛法的標誌;是凡夫菩薩的標誌;是成佛的根本原因。其體廣大,其德無邊。一切學人當速發無上菩提心!
引用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以表發心之重要、發心之急迫:
“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故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很多學人,自念身為罪孽凡夫,未受三皈五戒,何敢以發菩提心而稱“菩薩”?
末學就是這樣發心的,“盡未來”三字一出口,不覺涕淚皆下。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我們學佛,什麼是最重要的?
對於這個疑問,相信很多學人都思考過。然而經典浩瀚,猶如佛經中“盲人摸象”的比喻,難以找到一個基礎和根本。
末學淺陋,以自己學佛的感受勉強回答這個問題:
答案是:發菩提心!
對初學而言,發菩提心是首要的;對學佛多年而未發心者而言,發菩提心是比開悟更重要的當務之急!
先解釋一下:
“菩提”, 翻譯為“覺”,這裡是指“無上菩提”:成就無上佛果的“覺”, 即是成佛的意思;
“菩提心”, 全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無上正等正覺心),即是成佛的心;
“發菩提心”,就是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簡單一句話,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
此菩提心之內容,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一.發菩提心是成佛的第一步
我們學佛的初級目的:出離生死苦海,不受六道輪迴;
我們學佛的終極目的:上求無上佛道;下化無邊眾生。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又叫做“諸佛通願”:諸佛在因地時,都發過這個願,若無這四宏願,諸佛無以成佛,佛法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以求佛道的因而得成佛之果,法爾如是,自自然然。
如未發求佛道之心,以何因而得佛果?
有《華嚴經》為證: “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
二.發菩提心是判別菩薩與非菩薩的標準
“菩薩”:全稱“菩提薩埵”,菩提為“覺”, 薩埵為“有情”(眾生),直譯為“覺有情”;很多場合,被解釋為“覺悟了的有情”。末學以為這個解釋值得探討。問一句:若必須覺悟才有資格稱為菩薩,那麼,怎麼會有“凡夫菩薩”之說呢?
《優婆塞戒經》:“在家之人發菩提心,勝於一切辟支佛果。(勝於二乘極果是什麼?菩薩!)出家之人發菩提心,此不為難,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是乃名為不可思議。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時,從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諸天,皆大驚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師”!
以上經文不僅明示:“在家人發菩提心,勝於一切辟支佛果”。更以“天人師”稱讚發菩提心的在家凡夫!
故末學以為:“菩提薩埵”應當解釋為:“求菩提(覺)的有情”,也就是:“求佛道的行者”。
因此,發了菩提心,就是菩薩;未發心者,就算有神通乃至有慈悲心,也不是菩薩!
還以《華嚴經》為證: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三.發菩提心能消重罪
《普賢菩薩行願品》雲:“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鎮疑。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無始劫以來,無量罪業,是礙修學佛的主要原因;罪障深而福德淺者,就算聰明才智,也是“鈍根人”。因此,消除罪障是學佛的捷徑。
《優婆塞戒經》雲:“善男子,有智之人發菩提心已,即能破壞惡業等果如須彌山。”
四.發菩提心與往生淨土
曇鸞大師《往生論注》:“無量壽經三輩往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
徹悟禪師:“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16字被奉為“淨土綱領”。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開悟只是漫長的成佛道路上的一個必經之關卡。而發心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是真學佛法的標誌;是凡夫菩薩的標誌;是成佛的根本原因。其體廣大,其德無邊。一切學人當速發無上菩提心!
引用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以表發心之重要、發心之急迫:
“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故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很多學人,自念身為罪孽凡夫,未受三皈五戒,何敢以發菩提心而稱“菩薩”?
末學就是這樣發心的,“盡未來”三字一出口,不覺涕淚皆下。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