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沉的經遠
-
2 # 青衫素人
我猜持這種想法的人並不在少數,並且持這種想法的人應該是不瞭解當時中日雙方的海軍實力以及當時的海防建設、陸軍戰況。
先說說當時的陸軍戰況。
當時的陸軍全線戰敗,一向牛哄哄的淮軍被小日本追著屁股打,而山東巡撫李秉衡(據說這種人也有人給他歌功頌德、立廟封碑,這真是一種諷刺)為了打壓李鴻章,又巴不得北洋海軍被團滅,所以陸地上的戰況糟糕透頂,日本人佔了炮臺,調轉炮口就轟港內的北洋海軍,導致港口裡的軍艦成了活靶子。
這種情況下,港口丟了,不光意味著被小日本包了餃子,更意味著切斷了海軍補給,就比如最簡單、最基本的,軍艦壞了,都沒法修。
而且當時的日本海軍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脆弱。
北洋海軍是沒有大口徑速射炮的,只有廣乙和廣丙兩艘魚雷巡洋艦上有幾門4.7寸的QF。速射炮,就是管退炮,比起傳統的架退炮,他的射速是架退炮的2倍甚至三倍四倍。
而日本海軍就不一樣了,千代田、吉野、三景艦等等一票巡洋艦上都是4.7寸的大口徑QF,吉野主炮乾脆裝了6寸的QF。再加上日本海軍整體的大口徑火炮數量要比北洋海軍多,所以真實情況是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惡劣。
不光火力投送不如小日本,北洋海軍整體的機動性也不如小日本,而且北洋海軍的軍艦大多是“艦首對敵”思路設計下的產物,這就意味著北洋海軍只能用夾縫雁行陣對敵,而且變陣的機動性還是個短板,所以丁汝昌才寄希望於各艦混戰。
南洋海軍實力是不如北洋海軍的,這是毋庸置疑的。南洋海軍的巡洋艦大多以鐵脅木殼為主,這種巡洋艦的防護能力遠不如北洋海軍的一大票穹甲巡洋艦、裝甲巡洋艦,更不如定遠鎮遠兩艘巨無霸。
更何況日本海軍在黃海海戰後實力尚存,最起碼的吉野、嚴島、橋立、千代田、高千穗、浪速等等一票三四千噸得巡洋艦依然有繼續參加戰鬥的能力。而且日本海軍的軍港並沒有被佔領,戰艦受傷可以維修、沒炮彈、煤炭可以補充。這些北洋海軍都沒法比,更何況黃海海戰時的北洋海軍各艦就已經出現了沒炮彈的情況。
所以我個人認為,即便南洋海軍北上增援,也是無法扭轉戰局的。
更何況,歷史沒有假設。
-
3 # 帝國中興
黃海海戰北洋水師五艘主力軍艦沉沒,官兵傷亡近千人,而殘餘的軍艦也是傷痕累累不得不到旅順海軍基地維修,而同時的日本雖然在海戰中取得了驕人的戰績但是整個艦隊在短時間內也沒有再一戰的可能。雙方此戰之後都進行了短暫的休養生息,但是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國內的工業水平完全高於當時的清王朝,在北洋艦隊還在旅順的船塢裡維修時日本海軍已經派軍艦在旅順海域遊弋了,就算當時的南洋水師前來支援也只是杯水車薪,最後的結局也只能是隨著北洋水師一起覆滅。
中日兩國正式宣戰以後李鴻章命令北洋艦隊十二艘主力軍艦護送陸軍前往北韓參戰,在護送陸軍在北韓登陸以後丁汝昌為以防不測率領艦隊火速返回威海衛軍港,可是不巧的是在返回威海衛的途中在黃海大東溝與日本聯合艦隊的十二艘軍艦遭遇,既然雙方已經是交戰國家定遠艦憑藉305巨炮的超遠射程率先開炮轟擊日本艦隊,日本艦隊在到達有效射程之後開炮還擊,此戰北洋水師全體官兵同仇敵愾奮勇殺敵,但是因為北洋水師經費短缺艦艇效能陳舊在海戰進行五個小時之後北洋水師先後五艘軍艦沉沒,日本艦隊看到戰術目的已經達到率先撤退。
而當時的南洋艦隊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有十七艘主力軍艦而且噸位也有兩萬多噸,但是這些軍艦真正能夠用於作戰的是少之又少,就拿南洋艦隊的主力軍艦來說吧,“南琛”和“南瑞”是南洋水師最為新式的軍艦,由德國造船廠建造排水量也有2200噸,這兩艘軍艦在南洋水師是絕對的主力,但是這兩艘軍艦是沒有裝甲防護的巡洋艦,面對小規模衝突還能排得上用場,但是面對傾全國之力的海上決戰他們的命運也是可想而知的。
黃海海戰之後北洋水師經過休整之後也曾多次出海尋找日本艦隊決戰但都還沒有果,最後李鴻章命令北洋水師不得出海尋敵,待在港口岸上炮臺相互配合以迎接日本艦隊的攻擊,有點海戰常識的人都知道海軍是一個進攻型的軍種,海上作戰就是要把敵人的艦隊圍在港口裡打,這下可好李鴻章的一紙完成了日本人想做卻做不到的事,最後北洋水師被四十艘日本艦隊圍困,倘若南洋水師前去支援一定會被日本人的分艦隊消滅,更何況那時的日本艦隊已經在攻打澎湖列島,這是南洋水師的必經之地,說不定到不了威海衛就被全殲了。
回覆列表
題主這個問題存在很大的錯誤,黃海海戰之後日本的損失微乎其微,而且還有大量的軍艦沒有參戰,即使南洋水師北上,也不可能有任何勝算。
黃海海戰中日本損失很輕在黃海海戰中,由於北洋水師使用的炮彈都是舊式的,威力有限,即使命中了敵艦也不能造成多大的破壞,日本海軍大部分軍艦的損失都非常輕微。
比如像日本艦隊中的“西京丸”號不過是郵船改裝的輔助巡洋艦,防護力很差,但是中了包括4發305毫米炮彈、1發210毫米炮彈、2發150毫米炮彈、3發120毫米炮彈在內的12發炮彈,結果只是輕傷。
“西京丸”號輔助巡洋艦
還有像排水量只有622噸的“赤城”號炮艦倍“致遠”等艦圍攻了半個小時以上,至少中了包括1發210毫米炮彈、3發150毫米炮彈、3發120毫米炮彈在內的30發炮彈,也不過是中等損傷而已。
黃海海戰後的“赤城”號,其受損的後桅尚未修復
日本海軍中,只有旗艦“松島”運氣不佳,“鎮遠”發射的兩發305毫米炮彈正好命中了“松島”堆積在甲板上的120毫米炮彈並引發殉爆,結果被炸成重傷,左舷多門120毫米速射炮損毀。
黃海海戰後的“松島”號,其左舷的破洞清晰可見
另外舊式鐵甲艦“比叡”左舷後部中了一發305毫米榴彈,榴彈爆炸導致“比叡”左後部部分艙室損毀,部分甲板塌陷,傷勢較重。
所以在黃海海戰以後,日本參戰的軍艦中沒有一艘沉沒,而且只有“松島”因為傷勢過重不得不返回國內維修。“赤城”、“比叡”、“西京丸”相對損壞嚴重些,前往日軍設立在大同江附近的漁隱洞錨地進行修理,稍微花費了一些時間。其他軍艦則經修理船“元山丸”號在小乳纛角臨時錨地簡單搶修以後,4天以後就已經可以修復。隨即在臨時錨地進行人員和炮彈補充以後,馬上可以再次投入戰鬥。
也就是說在黃海海戰後,日本實際上只有“松島”號一艘主力艦退出戰鬥序列,其他軍艦則很快就能投入戰鬥。
7月17日,集結在海上的日本“聯合艦隊”戰艦
北洋水師除了損失5艘軍艦外,其他軍艦暫時也無法繼續使用相比之下,北洋水師的損失要重得多。除了在海戰中損失了“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艦外,北洋水師的“來遠”號裝甲巡洋艦在戰鬥中被擊中起火,雖然經過搶修未沉,但是傷勢很重。黃海海戰以後就不得不進旅順船塢修理。此外“定遠”等艦也受到不同程度損傷。
由於在建設旅順船塢時並沒有考慮戰時大量軍艦維修的需要,規模有限,只有一個船塢。所以黃海海戰後北洋水師除了傷勢最重的“來遠”入塢修理外,其他各艦隻能臨時停靠在碼頭上進行搶修。
受傷的“來遠”號
但是旅順船塢的工人數量有限,又無法加工大型零件。因此“定遠”等艦的維修工作不僅進度緩慢,而且實質上只是拆除了一些破損部件而已,並沒有真正得到維修。
比如像照片裡的“平遠”,其維修結果就是將破損的炮罩拆除,桅杆受損部分切去一半而已,聊勝於無。
但是即使這樣,維修工作還是持續了差不多兩個月時間,“定遠”等艦才勉強可以出海。
此外由於黃海海戰中戰鬥激烈,炮彈損耗極大,北洋水師還面臨炮彈不足的窘境。最後還是天津機器局加班生產,生產一批發運一批。直到11月上旬,北洋水師的炮彈補給工作才勉強完成。此時已經是黃海海戰後的兩個半月了,比日軍足足晚了兩個多月時間。
停靠在碼頭進行搶修的“定遠”
南洋水師太弱,並不能改變雙方實力對比南洋水師的雖然是清政府規劃的兩大水師之一,不過因為經費有限,實際上清政府選擇了優先發展北洋水師。南洋水師的主力軍艦隻有“開濟”、“南琛”、“南瑞”、“鏡清”、“寰泰”5艘舊式巡洋艦和“保民”號炮艦而已。
“開濟”等艦的總體水平水平、戰鬥力不過和北洋水師的“超勇”、“揚威”、日本海軍的“筑紫”、“高雄”、“葛城”、“大和”、“武藏”等艦相當。在日本海軍這些軍艦中已經屬於二線部隊,根本不投入海上決戰。
很明顯,即使南洋水師北上,恐怕面對日本的二線軍艦都未必能取勝。更何況在北洋水師不能出戰的兩個多月時間裡,南洋水師面對日本海軍的主力編隊就更沒有任何勝算了,顯然對於戰爭結果不會有什麼影響。
“開濟”號舊式巡洋艦
日本“葛城”級舊式巡洋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