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勇戰王聊歷史
-
2 # 國史館
我們現在所說的“世襲罔替”主要是指清朝的爵位無限繼承製度,俗稱“鐵帽子王”。因為其它朝代雖然也有世襲罔替,但一般不刻意強調。在整個中國歷史中,只有清朝在封爵的同時加上“世襲罔替”這4個字。(恭親王奕訢,世襲罔替,賞食親王雙俸)
世襲罔替的含義是指繼承的次數無限,而且繼承時不打折扣,即完全將爵位、俸祿和相關待遇繼承下來。於此相對應,還有普通繼承,即世襲不罔替,每承襲一次,爵位以及相應的待遇遞減一等。(醇親王奕譞,世襲罔替)
以清朝為例,王爵分王(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鎮國公和輔國公)、將軍(鎮國將軍和輔國將軍)。在普通世襲的情況下,按以上順序依次遞減(親王遞鎮國公或將軍、郡王遞輔國公或將軍),將軍以下就沒有了。
清朝的世襲罔替制度是在總結明朝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制定的。
明朝所有的爵位繼承仿照漢制,全部實行世襲罔替,實際上是一種非常落後的世襲制度。
明朝的世襲罔替,一個直接的後果是許多皇子和功臣之後變成了寄生蟲,國家財政負擔嚴重。
更可怕的是,明朝的皇子封王還是裂土分封,皇子們完全有像燕王朱棣那樣造反的可能。同時,他們在自己的封地上無所事事,也像漢朝的皇子一樣只生孩子,搞得最後國家財政都供養不起。
(慶親王奕劻,世襲罔替)
所以清朝的鐵帽子王比之明朝可以說少的可憐。有清一代,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只有13個。其中,清初8個,雍正時1個,同光時期3個。除了王爵,其它的爵位也有世襲罔替。曾國藩的一等毅勇侯就是世襲罔替。
但清朝的世襲罔替僅僅是稱號和待遇,最多是“賞食親王雙俸”,絕不裂土。加上嚴格控制數量,這就在制度上保證了不重蹈明朝的覆轍。
世襲罔替制度最初源自於周武王的“裂土封侯、眾建諸侯”。周武王建國後,將有功之臣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分賞土地,這就是春秋諸侯國的由來。這種制度安排是一種政治統治權的分享制,它充分調動了有功之臣參與戰爭的積極性,同時又造成尾大不掉的嚴重後果。
秦始皇看到了這種分封的弊端,索性採取李斯的辦法,徹底取消了裂土封侯的分封制。但漢高祖劉邦時,又恢復了分封制,將皇子封王並分封到各地。這種分封弊端很大,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魏晉時的八王之亂等都是教訓。
所以,清朝的世襲罔替制度比之歷史,應該是大大進步了。
-
3 # 人到中年風青
呵呵!很簡單,古代的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加開國者尊!不論爵位高低,由嫡長子繼承並且逐代遞減,直至又立新功或者失去爵位,此為定規!而世襲罔替就牛逼了,它又叫與國同休,就是說只要這個國家還在,那麼封你的是什麼爵位就永遠都是什麼爵位!這就是電視劇裡宣讀聖旨的時候屢屢提到的——世襲罔替!
回覆列表
現在,再和大家分享下。世襲罔替的事,世襲罔替的王爺地位到底有多高。
世襲罔替爵位的統稱,又俗稱鐵帽子王。爵位世襲已經很厲害,而這個“罔替”就更厲害,就是隔代不降爵位的那種!滿清一共有十二個鐵帽子王,清初有八個,都是開國元勳!
到雍正時,加了一位怡親王允祥,就是那個為了雍正出生入死的老十三。允祥死後,雍正下旨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這成為滿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諱的唯一事例。看見了嗎,“刻薄寡恩”雍正對這個弟弟多好。這也能看出,世襲罔替有多厲害了吧。
愛新覺羅-胤祥
這些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地位遠高於和珅這類大臣!《鐵齒銅牙紀曉嵐》中,就有這樣情景描述。
和珅時,只有這九位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鐵齒銅牙紀曉嵐》第一部中,和珅和金大爺鬥富掐架。知道自己正紅旗旗主鐵帽子王時,和珅直接跪了。和珅先說自己是滿洲正紅旗,金大煙袋說“巧了”,他祖上是正紅旗旗主!八大鐵帽子王之首。受多爾袞的連累,禮親王代善的兒子曾被短暫降格,順治年間改稱康親王,以後就世襲罔替,直到清亡。金大爺就是當時的正紅旗旗主,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
為什麼這位鐵帽子王旗主這麼牛?
先說爵位: 清朝宗室爵位分為十二等,每等若干級。 十二等中超品: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將軍。鐵帽子王因為是世襲罔替,不降級的,肯定是親王或者郡王。和珅是一等忠襄公(爵位),這只是異姓爵位。和珅的爵位,跟任何一個鐵帽子王都沒法比的。和珅見了郡王,都要抖一抖,更別說世襲罔替的鐵帽子親王了。
再說旗主這件事。和珅自報家門是正紅旗,王爺是正紅旗旗主。和珅剛好是王爺的旗奴!和珅不管做了多大的官,見了旗主必須磕頭下跪。這就是八旗制度!別說旗主,和珅見了正紅旗地位高於自己的,都要下跪。只是,後來和珅勢力大了,除了旗主,沒人敢讓他下跪。
松筠
道光時期,吏部尚書、軍機大臣松筠屬於正藍旗,正藍旗旗主家在辦白事,松筠都要照例請假去服喪。松筠還穿著一身孝服,哭喪著臉,坐在旗主家大門口敲鼓。後來,被皇帝抬入上三旗(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此三旗由皇帝親自統領,沒有旗主),才算完事。
總之,和珅跪的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