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速警事
-
2 # 使用者55127447378
這主要取決於疾病的寒熱性質而定,寒當熱,熱當涼為正對應服法。然又有順對應服法不可不知,症有真假寒熱而藥又當性而服。真寒假熱,當熱服,真熱假寒當涼服。外感發散當熱,溫熱之症當涼,平補之劑溫服為良。投其患者所好所惡為最隹。喜涼則涼服,惡涼當熱。服法正確病去半矣。
-
3 # 大洋網
很多人在煮好中藥後都喜歡趁熱服用,由於代煎中藥的興起,很多人也會將拿回來的代煎好的中藥用熱水泡一泡再喝。但是,專家表示,其實有些時候,中藥冷服的效果更好,不一定都要趁熱喝或者溫服。
這些中藥最好冷服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門診中藥房藥學部主管中藥師廖小紅表示,冷服是指中藥湯劑煎煮好後放涼,具有清熱解毒消暑功效的中藥、止血功效的中藥均需冷服。
一般如具有清熱生津功效的白虎湯,主要用於大熱、大汗、大渴等;具有涼血止血、清熱利尿的小薊子飲,主要治療小便赤澀熱痛、尿中見血等;收澀固精功效的中藥湯劑也需冷服,包括金鎖固金丸、固經丸、固衝湯等,主要用於治療遺精滑精、腎氣不足、膀胱失約所致的尿頻、遺尿等。
“另外,凡中毒病人服解毒劑,也宜冷服,因為冷服可使毒物之瘀滯易於排出。而嘔吐病人服用中藥湯劑,也宜冷服。”廖小紅提醒。
此外,服用中藥湯劑時一般宜少食豆類、肉類、生冷及其他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增加病人的消化負擔,影響病人恢復健康。熱性疾病,應禁用或少食酒類、辛辣味、魚類、肉類等食物。
-
4 # dai春華
服藥方法:一般是每日一劑,按病情需分兩次溫服。中藥服方有時很講究,比如汗或瀉下藥,服藥後如果出汗或瀉下大便,則應暫時停藥觀察病情,不宜連續服用。消滯藥、止痛藥、止咳藥、止瀉藥等則應連續服藥以維持療效,需要一天服數次,連續服數天。又如止嘔藥,病人本噁心嘔吐,就不能一次服很多藥汁,應該分數次少量服下,以減少刺激。服藥的方法對否,和藥效的發揮有很大關係。
“藥熬好了,趁熱喝”,彷彿這是很多人的想法。覺得中藥趁熱喝更有利於藥效,但是中藥一定要趁熱喝嗎?
中藥一定要趁熱喝嗎?
“藥熬好了,趕快趁熱喝吧!”這是許多人喝中藥的經驗,那麼,這種有沒有道理呢?
部分中藥趁熱喝反而不好,必須要放涼了之後才會有療效。傳統的中醫理論對口服湯劑的溫度是非常講究的,光服法就有十多種。
中藥水溫度就有三種
溫服、熱服和涼服
1、溫服
是將煎好的湯劑或送藥的水等放溫後再服用。一般的中藥湯劑應該“溫服”,即藥湯煎煮後立即濾出,在常溫下晾至 30℃~37℃時再喝;丸、散類的中成藥應該以溫開水送服,這也是溫服的一種。
2、熱服
是將剛煎好的藥液趁熱服下。常見於寒證用熱藥,宜熱服,如發散風寒的中藥,應該“熱服”,並且可在服後吃些熱稀飯、熱水,以助藥力。
3、冷服
就是將將煎好的湯劑放冷後服下。一般是作為解毒、清熱的藥,特別是在夏天的時候解暑就需要這樣的中藥,所以說“冷服”效果更好。
嘔吐病人或中毒病人服藥均宜冷服。在中國南方,夏天經常服用的一些“涼茶”,實際上也屬於中藥的一種。顧名思義,很多涼茶都是晾涼了喝,清涼解暑效果才更好。但是,對於不應冷服的湯劑,在冷服後會引起胃腸刺激,出現腹痛腹瀉或嘔吐。
在複雜的病理過程中,疾病發展到嚴重階段時,有特殊的服藥方法以適應病情的特殊需要,如“真熱假寒”證,應以“寒藥熱服”的方法來適應病情的變化;如屬“真寒假熱”則應以“熱藥冷服”的方法來適應病情的轉化。
否則,往往會發生藥汁下嚥而嘔吐的格拒抗藥現象,達不到治療效果。這在中醫治病法則中屬於反佐的一種。中醫有“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的理論,即《黃帝內經》中所說的“用寒遠寒,用熱遠熱”之意。
從中醫辨證來看,熱證多表現為周身發熱、口渴、大便乾燥、小便短黃、舌質紅、舌苔黃、脈搏快等;而寒證,出現畏寒、無汗、脘腹冷痛、肢冷神靡、舌淡、苔薄白等。
就方劑的名稱來看,也可以對服藥的溫度作一個初步的判斷。一般情況下,叫做“湯”(如“桂枝湯”等)的中藥方劑多數應熱服,而叫做“飲”(如達原飲)的多數需要涼服。因為古語中湯和飲本身就是由溫度的區別的。
延伸閱讀:服用中藥的禁忌
忌蘿蔔
服用中藥時不宜吃生蘿蔔(服理氣化痰藥除外),因蘿蔔有消食、破氣等功效,特別是服用人參、黃芪等滋補類中藥時,吃蘿蔔會削弱人參等的補益作用,降低藥效而達不到治療目的。
忌濃茶
一般服用中藥時不要喝濃茶,因為茶葉裡含有鞣酸,濃茶裡含的鞣酸更多,與中藥同服時會影響人體對中藥中有效成分的吸收,減低療效。尤其在服用“阿膠”、“銀耳”時,忌與茶水同服,同時服用會使茶葉中的鞣酸、生物鹼等產生沉澱,影響人體吸收。如平時有喝茶習慣,可以少喝一些綠茶,而且最好在服藥2~3小時後再喝。
忌辛辣
熱性辛辣食物性多溫熱,耗氣動火。如服用清熱敗毒、養陰增液、涼血滋陰等中藥或癰瘍瘡毒等熱性病治療期間,須忌食辛辣。如蔥、蒜、胡椒、羊肉、狗肉等辛辣熱性之品,如若食之,則會抵消中藥效果,有的還會促發炎症,傷陰動血(出血)。
忌生冷
生冷食物性多寒涼,難以消化。生冷類食物還易刺激胃腸道,影響胃腸對藥物的吸收。故在治療“寒症”服中藥如溫經通絡、祛寒逐溼藥,或健脾暖胃藥,不可不忌生冷食物。
忌油膩
油膩食物性多粘膩,助溼生痰,滑腸滯氣,不易消化和吸收,而且油膩食物與藥物混合更能阻礙胃腸對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從而降低療效。服用中藥期間,如進食葷膩食物,勢必影響中藥的吸收,故對痰溼較重、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高血壓、冠心病、高脂血症、高血粘度以及肥胖病等患者更須忌食動物油脂等油膩之物。
忌腥羶
一般中藥均有芳香氣味,特別是芳香化溼、芳香理氣藥,含有大量的揮發油,賴以發揮治療作用,這類芳香物質與腥羶氣味最不相容。若服用中藥時不避腥羶,往往影響藥效。如魚、蝦、海鮮腥氣,牛羊羶味。對那些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瘡癤、溼疹、蕁麻疹等過敏性皮炎患者,在服用中藥期間必須忌食腥羶之物,還應少吃雞、羊、豬頭肉、蟹、鵝肉等腥羶辛辣刺激之發物。因為這類食物中含有異性蛋白,部分病人特別敏感容易產生過敏,從而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