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淵閣007

    東漢末年由於受黃巾之亂、軍閥混戰的影響,當時的社會生產遭到極大破壞,導致民生凋敝,曹操的詩句“白骨暴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就是當時悽慘景象的真實寫照,那麼曹操為了實現自己統一天下的壯志,他是如何解決這一民生問題的呢?於是屯田制得以在東漢末年的亂世得以大力推行。

    地力人力相結合

    為了解決當時太多無主荒地無人耕種的情況,使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使農業生產能夠正常執行。曹操招撫因戰亂而導致的大量流民,提供種子和農具,將他們安置於荒地處耕種,這種由國家採取的強制性手段,使土地與民眾相結合的方式,就叫“屯田”。

    屯田的形式分為民屯和軍屯,民屯開始於196年,剛開始主要在曹操的大本營許昌附近推行,取得一定成效後,曹操便下令把民屯推廣到其他統治區域。當時曹操的實力範圍集中在洛陽和黃河中游一帶,因為戰略位置極為重要,加上這些地方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於是曹操又大力在這些地方推行民屯,民屯主要採用軍事化管理,將招募的百姓和流民按50人為一屯,屯中設定有司馬,司馬之上還有屯田都尉、典農校尉,中央則是大司農總領各地民屯,民屯形成完整的一套管理系統,歸屬權不歸當地郡縣,而是直隸於中央,這樣中央政府能夠快速掌握情況,派發完成任務,提高辦事效率,政府對屯田人民的抽成比較高,達到百分之五十甚至以上,雖然很高,但對於當時戰亂不堪的形勢來講是合理的,因為戰爭的影響百姓到處流浪,無法正常勞作生產,更不用說有所收成了,即使有也會被亂軍劫掠,現在把土地給你耕種,還幫助你維持治安,保護你的安全,何樂而不為呢?屯田制的推行使人民得以再次與土地結合在一起,繼續維繫著中國古代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軍屯的物件主要為士兵和他們的家屬,國家收取的賦稅同民屯相差無幾,軍屯推行的時間要晚一些,正式推行是在218年左右,一般集中的地區為三國交界地區,主要是為了實施以戰養戰的策略,在魏國建立後,軍屯的實施,與孫吳對抗的地區最為普遍,集中於長江中下游一帶,因為這些地方條件優越,處於魏國和吳國長期拉鋸爭奪的地方,如果不實行軍屯,就地解決糧食問題,會導致軍糧運輸困難,加重中央的財政負擔,最為著名的軍屯要算淮河一帶推行得最為成功,發展到十餘萬人。軍屯的基本單位是60人為一營,之上有度支都尉、度支校尉等官職。

    屯田制的實施,雖然把屯田的民眾用軍事管理方式束縛起來,賦稅又重,這當然是他們很不願意的事情,勞動積極性並不高。但是屯田制的實施,使那些流離失所的百姓得以定居生存下去,為曹魏政權提供征戰的物質保障,更快地結束戰亂實現統一,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

    中央地方一起抓

    曹魏政權的地方官大都注意採取各種方式招撫流民,勸課農桑,如關中地區由中央政府出面買牛給百姓耕地,此外地方官還督促農民從事副業生產,比如鼓勵百姓養牛馬、餵雞鵝、植桑樹、織衣布,這些政策為快速恢復生產創造有利條件,為了使百姓安心生產,提高積極性,局勢穩定之後曹操還下令減輕人民的賦稅,同時還規定,地方官不得擅立名目,亂收苛捐雜稅;禁止地方豪強向貧苦百姓轉嫁負擔。比如在曹操執政時期,他廢棄了西漢以來的人口稅均攤這種有利於豪強斂財的辦法,採取的是按民戶財產多少定出農戶等級,然後再按戶等高低,富裕的就多收、窮的就少收,對於抑制地方豪強大量兼併土地,打擊橫行不法的蠻橫官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這一措施對於廣大農民來說是有利的,透過這一辦法,曹魏統治的北方,農業生產基本得到恢復和一定的發展,於是大大改變了以前那種千里無人煙的悲涼景象。

    屯田利在功業

    曹操在東漢末年首先推行了屯田制,取得了極大的效應,為實現他的偉大抱負提供物質基礎,對於當時征戰天下的割據軍閥們來說,誰的措施贏得民心,誰就能掌控戰爭的主動權,曹操不僅是是軍事家、政治家、詩人,其實他還可以稱之為經濟學家,是亂世讓他必須懂得如何獲取民心,給百姓安定的生活,解決他們的吃飯問題,就是第一步。

    屯田的影響深遠,其主要有以下幾大作用:使軍民身份得到有效統一,戰時出征,閒時耕作訓練,打仗生產兩面兼顧,又能解決軍糧問題;屯田的軍民把耕種之地當成自己的家鄉,一旦敵人來犯,抵抗的意志極其堅定,這樣可以提升士氣,使軍民同仇敵愾;軍民在屯田處成家立業,有了家的牽絆,於是能讓他們更加擁護於曹魏政權,避免地方反叛的出現;軍民勞作,其實就是與自己的家人耕作,使軍民感情加深,避免出現官員逼迫,驕兵劫掠的現象,同時也能夠吸引周邊人民的投奔;軍屯中計程車兵長久在邊地安置,一旦出現戰情,機動性極強,從而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如果出征不利退可自保,勝可以進,可進可退,有後方屯田做後盾,糧食充足,軍心不亂。由於有這些好處,曹操從弱變強,實力大增,吸引許多流民而來,為曹操提供了大量勞動力和兵源,在三國時期,曹丕一直將屯田制推行下去,經濟實力還遠超蜀國和吳國,所以後來諸葛亮在出祁山北伐時也開始推行這一措施,但是效果不大明顯,要不然蜀國國力也不會下降,之後被強大的魏國所吞併。

    結語:屯田制的實施,緩解了當時曹操糧食緊缺的危機,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經濟基礎,此外還減輕了軍糧長途運輸的困難,對穩定軍心,提高軍隊戰鬥力有著重要作用,同時也實現了人力地力的結合,地盡其利,人盡其才,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東漢末年的流民問題,對恢復和發展生產起到了積極作用,也為後來魏國實力遠超蜀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2 # 天天好心情142322

    曹操推行屯田是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其時國家經歷黃巾起義,董卓亂政,等等戰事,導致流民無數,土地荒蕪。所以曹操推行屯田的目的在於

    一、解決流民問題。戰爭讓很多平民背井離鄉,成為流民,若果不採取方法讓其安定下來,勢必會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分給他們土地,讓其耕種。就可以讓他們安定下來。

    二、解決財政問題。古代重農輕商,農業稅收是國家財政的主要收入,透過屯田,可以開墾更多土地,提高財政收入,儲備糧食作物。

    三、政治原因。其時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計策以定,需要龐大的經濟基礎來穩固後方,屯田是最直接的方法。同時也穩定了兗州局面,擴充了自身實力,為後期作戰提供了戰略支撐。

  • 3 # 太陽神973

    屯田制對當時曹操軍隊的糧食供給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也解決了一部分流亡農民的生活問題。

    屯田制是軍隊和農民墾荒種地,所以分為軍屯和民屯。

    軍屯是充分利用了軍隊士兵,在不打仗的時候,訓練之餘空閒時間,進行開荒種地。這樣既不浪費人力資源,又能夠保障軍隊糧食供應,還減少了糧食長途運輸的成本和風險,可謂是一個一舉多得的良好舉措。這有點像後來的南泥灣開荒。軍屯一般以60人為一營,一邊戍守,一邊屯田,亦戰亦耕、兵農合一。

    民屯是把大批荒蕪的農田分配給流亡農民耕種。東漢末年,由於戰亂不斷,人們紛紛避難,造成農田大量荒廢,糧食短缺。曹操把佔領地的無主荒蕪土地收歸國有,然後再招募大量流亡農民按軍隊編製成組,以國家名義提供給這些流亡農民土地,種子,耕牛和其他農具,由農民耕種,收成按比例分配。民屯一般50人為一屯,屯置司馬,其上置典農都尉、典農校尉、典農中郎將。這有點像後來的農業合作社。這樣既不荒廢土地,也解決了流亡農民的生計,同時增加了國家的錢糧稅收,的確是一舉多得的政治舉措。

    曹操作為一個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推行屯田制,恢復了經濟的發展,解決了軍隊的負擔和農民的生活,穩定了社會秩序,不愧為一個治世能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被譽為“液體黃金”的橄欖油真的有那麼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