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諸葛侃物
-
2 # 陸棄
我們知道曹操的最早釋出討伐董卓檄文的人,那時的他剛剛從董卓掌控的朝廷裡逃出來。
曹操釋出討董檄文,散盡家財,首舉義兵,那麼為何他不自封為盟主呢?
實際上這是由當時各路諸侯的名望和實力所決定的。
討伐董卓的各路諸侯中,只有袁紹勢力最大,當時袁紹控制了黃河以北大部分土地肥沃的城池,帳下戰將千員,人馬十萬,依附的名士更是無數。而曹操呢?聚攏的人馬不過萬餘人,手下猛將謀士當時也大多籍籍無名。因此從實力上來看,袁紹具備擔當盟主的實力。
另一方面看,袁紹的出身也遠遠高於曹操。袁氏家族四世三公,名門望族,門生遍佈海內。相反曹操不過是宦官之後,雖然父輩也曾位居高位,但實際上是被士人所鄙夷的。這一點從曹操之後的用才政策上可能看出,唯才是舉,不看品德,這是擺明同士族作對。
相反袁紹自己名門望族,看重的更是虛名,他座下名士無數,許多人千里相投,其他諸侯更是對他心悅誠服。
除了以上的原因,還有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曹操推舉袁紹做討伐董卓的盟主,這讓董卓將矛頭對向了袁紹。當時曹操實力弱小,若自封盟主,豈不讓別有用心之人側目?更不用說董卓一定會全力對付他這個逆賊。
所以說,現實讓曹操絕不能當這個盟主。
-
3 # 文人提筆安天下
曹操釋出檄文,號召各路諸侯討伐董卓。所以,此事是曹操帶頭的,為何自己不做盟主,反而卻主動推舉袁紹做十八路諸侯盟主呢?
一、袁紹名望較高,曹操名望太低。
袁紹出身名門望族,祖上四世三公。袁紹本人,在年少時就已經很有才名了,官位也挺高的。所以在那個重視名望地位的年代裡,如果讓袁紹做盟主,憑他的聲望,諸侯們都會信服,沒人反對的。
相反,曹操的名望太低,是一個宦官之後,而且官位很低。
二、袁紹勢力比較大,曹操勢力弱小。
袁家勢力比較大,根基很深,門生故吏遍佈天下,而且袁紹手下兵馬眾多。但是曹操當時被全國通緝,回到家鄉才開始招兵買馬,勢力太弱小。
三、曹操的“遺禍江東”之計。
曹操廣發檄文,討伐董卓,但是如果失敗的話,官府就會秋後算賬,查詢、處置帶頭挑事的人。
所以,曹操比較聰明,為了防患於未然,他推舉袁紹做盟主,將風險間接轉嫁到了袁紹身上了,這確實是一招“遺禍江東”之計啊。
四、各路諸侯各懷鬼胎,盟主只是個擺設。
曹操心裡十分清楚,十八路會盟只是一個鬆散的組織,各路諸侯都身懷異心、各懷鬼胎,盟主只是各路諸侯名義上的盟主,沒有多大權利,只是個擺設。
後來的事實證明了這一點。有些人為儲存實力,不肯出戰;有些人為了戰功,私自冒進;主管糧草的袁術也不願把糧草發給別人,生怕別人勢力壯大。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曹操為人聰明,洞察先機,主動推舉袁紹做盟主。
回覆列表
十八路諸侯是: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第九鎮,濟北相鮑信。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小說中,曹操作為會盟的倡議者,沒有單獨做介紹。我們理所當然地可以把曹操作為第十八鎮諸侯。看前面十七鎮最次的級別是太守、國相,相當於現在的市長一級,還有封侯的太守,更有一州的刺史,相當於現在的省長。要知道郡太守和國相總共當時約有一百多位,而刺史只有十位,還有一位司隸校尉,掌管京城洛陽及其附近三河、弘農和三輔地區的軍政大權。而這個時候的反董卓聯盟裡,就有3位刺史級和14位郡太守級的人物舉事。諸路軍馬,多少不等,有三萬者,有一二萬者,各領文官武將,投洛陽來。這次會盟動靜不能說不大。
不過,曹操此時的地位其實非常尷尬,幾乎跟創業初期的劉備沒啥兩樣。之前曹操在中央擔任西園軍典軍校尉,可惜董卓進京,袁紹出逃後,西園軍就被董卓收編了,從此退出歷史舞臺。董卓為了拉攏曹操,又給他安了個驍騎校尉的職位。這個職位有說是中央軍力的屯騎校尉,掌管重騎兵,有說是董卓自己新安的軍職。畢竟三國時期,許多軍閥勢力都各自依著自己的喜好,封過許多名稱的校尉。
然而正史中,曹操並沒有赴任,也沒有刺殺董卓,而是更名改姓,潛逃出洛陽。小說和影視劇中都提到了曹操行刺董卓失敗後,化名皇甫氏,逃避追捕的情節。
因此,曹操從京師洛陽潛逃之後,基本上就處於裸辭創業。這次會盟曹操的身份,應該是陳留鄉軍首領。
曹操裸辭第一次下海創業的地方,為什麼會選擇陳留?這裡要回過頭來講講94央視版《三國演義》電視劇中的一個小問題:電視劇中當曹操被陳宮擒住後,陳宮想問曹操潛逃之後的打算。曹操說要回故里招募義軍,打倒董卓。這就是要返鄉創業的節奏。
陳宮則問曹操故里在哪裡?曹操說是東郡,陳宮很高興,因為陳宮的老母家人都在東郡。因此,陳宮毫無顧忌地辭官,追隨曹操去東郡。細想起來,曹操的故里應該是在譙郡,也就是現在的安徽亳州。而東郡的治所在河南濮陽,黃河以北的地方,快到現在的河北的地界了。靈帝還在世的時候,曾經封過曹操為東郡太守,可惜因為時局動盪,朝政腐敗,沒有去赴任,而是回鄉裡(應該也是譙郡)思考人生,靜觀天下之變。
不過,之後曹操的發跡史確實是在東郡。在東郡,他平了黑山賊的叛亂,被袁紹表奏為東郡太守,並在袁紹的示意下,將東郡治所從濮陽遷到了東武陽(山東莘縣),更靠近河北,也就是當時袁紹的勢力範圍冀州。從這時開始,曹操才算正式有了自己的地盤。
因此電視劇中,把東郡作為曹操的故里,或許是為了拉近陳宮與曹操的關係,讓陳宮棄官相隨更加合理。
之後他們在呂伯奢家暫避,從呂伯奢那得知,曹操的老爸帶著家人去陳留比避禍了。然而攤開東漢的地圖,你會發現曹嵩的逃跑路線有點怪異。按理說避禍的話,應該要逃到離洛陽越遠的地方越好。曹嵩可倒好,直接從老家安徽送自己到了陳留(河南開封),開封到洛陽只要200公里左右。
唯一解釋得通的是陳留太守張邈是曹操和袁紹很早就相熟的至交,當時江湖綽號“八廚”之一,是個仗義疏財,救人危急的義士,就像宋江“及時雨”的綽號的意思一樣。再加上陳留是兗州的大城市,人多民富,是進攻洛陽最好的據點。原本,曹操可以投靠張邈,在陳留某個職位,給張邈出謀劃策,招兵買馬。
然而,曹操作為一代梟雄,又是從中央出來的人,他之前的身份要比張邈高,所以不可能奉張邈為主公。
因此,曹操自掏腰包,散盡家財,招募屬於自己的兵士,因為未經朝廷官方的認證,只能算作義兵。可以想象,當時十八路諸侯在一起的時候,唯獨曹操是以陳留義軍首領的身份,與其他諸侯平起平坐,肯定會受到許多的歧視和不尊重。所以,即便小說裡曹操是會盟的首倡者,但他也非常識趣地要將袁紹推為盟主。
正史中曹操並非十八路諸侯會盟的首倡者然而關於會盟的首倡者,正史確是另一番描述。首先,第一個會盟想法的提出者,是一位在《三國演義》小說中從未出場的人物,名字叫臧洪。他在靈帝的時候就出來當官,但看到社會太腐敗黑暗,於是棄官回廣陵老家。廣陵是揚州的古稱,東漢末年廣陵郡不僅管轄現在的揚州一個城市,還有淮安、連雲港、鹽城、泰州、南通等地區。史料中,記載臧洪和陳琳是同鄉,同為廣陵射陽縣人。
臧洪在廣陵老家,被當時的廣陵太守張超任命為廣陵功曹,相當於郡太守助理。張超對臧洪的才能佩服得五體投地,郡中大小事務都交由臧洪處理。董卓霸京師後,臧洪成功說服張超,帶頭起兵打倒董卓。張超是陳留太守張邈的弟弟。於是張超帶著臧洪前往陳留商議起兵之事。臧洪又成功地讓張邈折服,張邈、張超兩人一拍即合,號召天下人共同反董卓。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曹操從洛陽逃出來後,會直奔陳留而去,因為那個時候陳留是反董卓運動的中心。
之後東郡太守橋瑁(演義中寫作“喬瑁”),於公元190年4月,偽造文書,以朝廷三公的名義,宣佈董卓有諸多罪惡,而且挾持天子,圖謀不軌,號召各個州郡自行起兵勤王。他透過朝廷公文的傳遞路徑把這個討伐董卓的傳單散發到了各個州郡。那些對董卓素來不滿正找機會要對付董卓的各地長官們,終於有了充分的藉口,討伐董卓。
於是,就有了電視劇中場面宏大的十八路諸侯會盟典禮。史書上稱這次會盟叫“酸棗會盟”。小說中為了拔高主角之一曹操的戲份,讓曹操成為了此次會盟的“精神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