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醉清秋

      松贊干布的主要功績

      與唐王朝和尼泊爾聯姻,迎娶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並建成大,推廣灌溉 ,與南部泥婆羅(今尼泊爾)通好。十三年(639),吐蕃王朝的締造者。

      松贊干布的父親囊日論贊,是一位很有作為的贊普。松贊干布為鞏固統一、最廣為人知的藏王。他在西藏高原實現了統一,正式建立吐蕃王朝,建立了吐蕃奴隸制政權。之後,學習詩書,請中原文士掌管其表疏;開山修路以促進貿易,以處理贊普王室與世家貴族、諸小邦及社會各階層的關係,松贊干布開始致力於政權建設,促進了吐蕃政治、紙墨工匠,促進了漢藏文化的交流、稅制,任用賢明的大臣,採取許多措施鼓勵百姓學習和運用先進生產技術,發展農牧業生產,使吐蕃的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迅速呈現中興之勢。

      為改變吐蕃人沒有自己的文字、靠刻木結繩記事的落後面貌;鼓勵眾民開墾荒地;保護水利資源。即位後、西海郡王。松贊干布又遣貴族子弟至長安入國學,與泥婆羅尺尊公主聯姻後。

      松贊干布是西藏曆史上最重要、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將藏族人民引入了團結、羊同等部,統一青藏高原,後又進封為賨王,定都邏些(今拉薩),他不僅被視為觀音的化身。唐蕃聯姻,文成公主的入藏,將佛教和內地各種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帶到了高原,進一步促進了西藏經濟文化的發展。

  • 2 # 豹小白的雜貨鋪

    藏族的秦始皇。

    在松贊干布之前,雪域是零散的“十二小邦”,各部落各居一隅,紛爭不休。

    松贊干布所屬的部落,叫“雅礱部落”。

    雅礱部落的勢力範圍,在當時,就只是現在西藏山南地區的一部分。

    勢力大嗎?真不大。

    看下面這張地圖,只有右下角的山南是昔日雅礱部落的。

    廣袤的阿里,是象雄(羊同)的。

    富庶的拉薩,是蘇毗的。

    蘇毗、象雄(羊同),都能震懾住這個小小的雅礱。

    尤其是蘇毗,連第30代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祖父達日年賽的王妹,都要擔任蘇毗女王的侍婢。

    但在松贊干布的父親、吐蕃第31代贊普囊日論贊時期,這股力量終於不甘於屈居於山南一隅,開始對外發展。

    年輕的囊日論贊一繼位,便與蘇毗眾舊臣起誓結盟,裡應外合,一舉佔領蘇毗王國,蘇毗自此歸屬於吐蕃。

    圖為全盛時期的吐蕃疆域

    這麼說,松贊干布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王二代咯?

    並不是。

    等在他前面的劇本,是《王子復仇記》。

    ——因為朝廷中的權謀紛爭,囊日論贊被謀殺了。

    王國,瞬間四分五裂。

    還好,他唯一的兒子,叫松贊干布。

    松贊干布被迫親政時,才十三歲。

    這個年齡,在現代才讀初一初二,但十歲就以聰穎和武術出名的松贊干布,迅速顯示出卓絕的政治才能:

    對於內外均烽煙四起的亂象,他“先對進毒為首者斷然盡行斬滅,令其絕嗣”。內部的反叛者被處死了,原本離亂的庶民們也紛紛安定下來。

    而對待外部的敵人,他則以不同手段分別對待:

    對蘇毗叛部,他讓原蘇毗舊臣琳•尚囊,憑藉以往的威信,以“唇槍舌劍”不費一兵一卒地收復;

    而對於象雄,松贊干布率兵長驅直下,殺死象雄王李迷夏,將全部象雄收為屬地。

    蘇毗和象雄的收復,使得雅礱部落的地盤和勢力都急遽擴大。尤其是蘇毗,據《冊府元龜》記載,雅礱的“軍糧馬匹,半出其中”。

    圖為松贊干布出生地“強巴敏久林宮”中的模擬蠟像:

    初戰告捷的松贊干布,又一鼓作氣拿下了党項和白蘭羌,勢力範圍擴張到今青海玉樹一帶。到吐谷渾被擊破之後,松贊干布的勢力範圍已擴大到今西藏全部、青海大部、四川和甘肅的一部分。按《布頓佛教史》的說法,是“將一切邊地小邦,盡行統治”。

    西藏,被有史以來第一次統一了!

    所以你知道,為什麼我會說松贊干布是古代雪域的秦始皇。

    他遷都邏些(拉薩),修建紅山堡寨,制定法律、稅制,提拔了一批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賢臣,如《新唐書》中記載的祿東贊,以及吞米桑布扎、止斯如貢託等;

    他還建立了嚴格的軍事編制,麾下擁兵三四十萬,兵力強盛到史無前例。

    而他法度賢明、政績崇偉,民眾對其感恩戴德,上尊號“松贊干布”,意為心胸深邃。

    最重要的是,他奠定了如今藏文化的核心與精髓——藏傳佛教的開端。

    還有很多,篇幅所限,先不講了。

  • 3 # 倉央的使者

    松贊干布生於帝王之家,三歲時其父平定四方,吐蕃方隱有王朝之勢,未料十三歲時,父死母叛,國內烽煙處處,情形危如累卵,松贊勃然而起,報父仇,討母族,北服蘇毗,南迫泥婆羅(尼泊爾),西逐象雄,東取康、戎之地,兵鋒所至望風披靡,而後遷都城於拉薩,收王權,立法度,整軍備,定量衡,天下莫敢倪視,是歲方三年矣。

    其時,東方有國曰李唐,沃野千里,兵甲萬乘,贊普心慕之,遣使東來欲為秦晉之好,唐王不許,贊普怒,暴打唐王世民小弟(屬國)於西域,終求迫公主遠嫁,號為文成。贊普大喜,廣建宮舍,乃有布達拉宮、大小昭寺之雄。而後命人求學天竺,創立藏文,自此之時,吐蕃方有文史之注,再非口耳相傳。贊普親習文字,怒寫三部著作,其一流傳至今。

    至此,吐蕃之名廣播四野,東有大唐,西有大食,鼎足而三。

    特意用這種方式記述松贊干布的偉績,看著是不是跟咱始皇帝有點類似?一樣的平定天下、賓服四夷、整頓武備、集權中央、修立文字、統一量衡。這些功績多少皇帝終其一生能完成一兩樣,就敢彪炳史冊號稱中興,你看看人家男神松贊一個人把這些事兒全掄了。更何況松贊干布十三歲初登大位,三十三歲就蒙主召喚了。啊!不對!佛教不是這麼說的,佛教上記述的是贊普化身為虹融入菩薩像內。佛教傳說認為松贊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在苯教中松贊又是苯教的“扶持之王”,佛苯兩教在藏地鬥法千年,直鬥得千萬人頭落地,恐怕也只有松贊干布坐擁兩教尊號,同時被兩教信眾頂禮膜拜了吧。說真的寫到這兒,我真想問問松贊干布:“大哥,你是穿越來的吧”!

  • 4 #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松贊干布有哪些功績?

    如果給松贊干布做一個標籤化的定位,那他可以簡單的看做是成吉思汗和秦始皇的混合體。

    從對外擴張版圖的角度上講,松贊干布更像成吉思汗。

    鐵木真登上歷史舞臺時,父親被毒死,部眾被奪去,起於微末的鐵木真辛苦經營,不斷壯大勢力,終於一統蒙古草原。

    當他被公推為成吉思汗後,給蒙古帝國制定了向西征伐的大戰略,並親自統帥了第一次西征,之後的拔都西征(長子西征)、 旭烈兀西征,不過是後世子孫在沿襲他的大戰略。

    松贊干布13歲時,父親也被舊臣毒死,國內叛亂烽煙四起。少年建柞的松贊干布,內安大臣,外平諸叛,將吐蕃從四分五裂的懸崖邊拉了回來。

    當松贊干布穩定了朝政後,他為吐蕃王朝制定了向北拓展的方略,並以先取吐谷渾,穩固青海為後勤基地,截斷河西走廊,進而爭霸攏右和西域,為戰略步驟。

    這一戰略制定後,直到吐蕃王朝滅亡,一直都被忠實執行著。成功的將吐蕃打造成東擋大唐、西拒大食,鼎足而立的大帝國。

    與成吉思汗沿襲蒙古族裂土分封舊制不同,在國家制度建設方面,又和秦始皇一樣,為吐蕃帝國制定了一整套,適應全新局面的政策。

    每當我們提及秦始皇的政績時,都會說到“廢分封、立郡縣;書同文、車同軌”。與此類似,松贊干布也為吐蕃王朝制定了,一整套國家管理體制和法律制度。

    他在吐蕃朝中設立“三論九大臣”的官僚體系,並將各級官吏以“告身”的形式劃分了等級,史稱“告身制”。

    藏文史料《弟吳佛教源流》記載:“告身分為六大告身和六小告身。玉、金、頗羅彌三種六級為六大告身。銀、黃銅、青銅、紅銅、鐵、木六種六級為六小告身。”類似記載《新唐書·吐蕃傳》也有:“其官之章飾,最上瑟瑟,金次之,金塗銀又次之,銀次之,最下至銅止,差大下,綴臂前以辨貴賤”。《敦煌吐蕃歷史文獻》則記載了,各級告身賠償的命價,玉告身的命價六千兩,金告身的命價五千兩,頗羅彌告身四千兩,銀告身三千兩,黃銅告身二千兩,紅銅告身一千兩。

    這足以看出,告身制區分官吏的官品等級,及官員和平民的區別,並實際上規定了,社會各階層享受的待遇和法律許可權。

    除了以“告身制”區分官吏的尊卑等級,松贊干布還將國家領土劃分為四個“茹”(象雄地區單立一“茹”)。

    每個茹設立了相應的“茹本”,茹下面設定“東岱”(千戶),由千戶長管理。茹本、千戶長既是軍官,又是地方行政官員,總管地方軍政事務。

    按地域劃分的“茹”,保證了千戶內部的兵士大都是同一部落的人員組成。相互之間能夠團結,互相照應,併為自己部落的聲譽不惜犧牲,有利於提高部隊的戰鬥力。

    據《五部遺教·大臣遺教》、《賢者喜宴》記載,每個“茹”的軍馬由同一種顏色的馬匹組成,旗幟亦各有區別,只要一看到馬匹和旗幟,就可以判斷出是哪個“如”的軍隊,十分有利於行軍作戰和調遣指揮。

    吐蕃“千戶制”和“告身制”的推行,成功肢解了部落貴族的權勢,讓他們統統納入了國家的官吏體系,這也意味著吐蕃贊普的王權從部落盟主制,轉向了王權集中制。

    拜松贊干布時期,藏文成熟所賜(這也算是松贊干布的功績),法律條文也被制定了出來。

    目前關於吐蕃法律最明顯的年代記載,來源於《敦煌吐蕃文獻——大事記年》,“公元655年,(松贊干布去世後五年)大相東贊(就是祿東贊,去長安求親的就是他)於“高爾地”寫定了法律條文。”

    但從松贊干布生前,便已將吐蕃打造成為一個帝國的事實來看,不可能沒有明確的法律制度。因為,告身制度是需要配合法律條文施行的,或者說告身制命價賠償體系本身就是一種法律。

    除此之外,藏文史料記載松贊干布還制定了《純正世俗十六條法》和《十善法》,雖然史料記載多有不同,但松贊時期吐蕃對國家法律重新進行了梳理是大家公認的。

    那為什麼重塑官吏體系、領土行政劃分、制定法律,以及創立藏文、設立定期盟誓大會、引入佛教信仰等重要事件,都會在松贊干布時期發生呢?

    這是因為,松贊所處的時代,恰好是吐蕃的轉型期。這是一個吐蕃從王國走向王朝的時期、是一個從農耕走向農牧結合的時期、是一個從封閉內斂走向開放包容的時期,正是整個國家形態的變化促成了,松贊干布的偉大。

    松贊之前的歷代吐蕃贊普,都在山南的河谷地帶辛苦經營,吐蕃也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王國。自從松贊干布牢牢控制了藏北地區後,吐蕃第一次擁有了遼闊的牧場、廣袤的鹽田,這讓吐蕃國家的經濟、軍事勢力都上升了一個臺階。

    但之前農耕時期緩慢的國家政體,已經不再適應新的形勢。因此,松贊干布才會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從這一點上說,他和秦始皇的功績是一樣的,他們都一舉奠定了之後國家的執行軌跡。

    至於被各種藏史大力宣揚的迎娶兩位公主,供奉釋尊等身像、修建大小昭寺等等,不過都是松贊干布執政之中順勢而為的決策。

    因為,從吐蕃的國家態勢來說,雖然和大唐存在爭霸關係,但能夠獲取農耕、水利、醫療、天文歷算等先進科技的途徑只有大唐。

    從阿里出土的漢代織錦和茶葉殘塊可以看出,早在松贊干布之前,勾連漢藏的茶馬古道便已存在。漢藏兩地的交流古已有之,既不是由松贊干布開啟的,也不會因松贊而絕。

    所以,即便松贊、文成不聯姻,其他贊普也會和大唐聯姻,這是歷史的必然。即便這次聯姻,確實大大加強了漢藏兩族的交融和,也讓松贊、文成兩位成了漢藏人民心中的神祗。

    松贊干布最重要的功績是吐蕃王朝指明瞭方向,說真的,振興王朝的政策其實就那麼幾條,但在最合適的時候打出最合適的牌,是區別政治家英明還是愚蠢的重要標誌。

    比起那些一手好牌打的稀碎的君主來說,松贊干布把每張牌都打的恰如其分,這才是他能夠成為吐蕃,乃至西藏曆史上,最偉大君主的原因。

    各位爺,您要是看著覺得還中,要不嘗試點個“贊”?!

    我用人格擔保,點了絕對不會懷孕!哈哈哈!

  • 5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松贊干布之於藏族猶如秦始皇嬴政之於漢族;成吉思汗鐵木真之於蒙古族;愛新覺羅·努爾哈赤之於滿族。甚至可以說正是松贊干布一手締造了統一的藏民族。

    事實上漢、藏兩族同根同源,都發源於今天黃河上游的青海河湟谷地一帶,後來漢、藏兩族的共同祖先中有一支遷徙到今天陝西、甘肅一帶的黃土高原——這就是軒轅黃帝部族,此後漢、藏兩族開始了不同的歷史演化程序。 在夏、商、週三個上古王朝時代稱青藏高原上的民族為孟族。春秋戰國時代一些羌族部落——如發羌、迷唐等部逐漸遷移到今西藏地區並逐漸和當地土著融合繁衍發展,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個部落。嚴格意義上這一時期還沒有統一的藏民族這一概念,有的只是青藏高原上的彼此林立的各部落,這猶如秦始皇嬴政之前的華夏諸侯各國鼎立,又猶如成吉思汗統一草原之前的諸部落並列。

    公元6世紀時在今天西藏山南地區的澤當、窮結一帶的雅隆河流域崛起了悉勃野部,與此同時其鄰近地區還有被稱作“十二小邦”的地方勢力:它們分佈在現今西藏的藏北、工布(今林芝地區一帶)、塔布(今山南地區東部)及雅魯藏布江中游的拉薩河、年楚河流域等地。囊日論贊成為悉勃野部的首領後兼併鄰近諸部,北遷拉薩河流域,此時悉勃野部已成為青藏高原各部的翹楚。不過此時囊日論贊的政權還很脆弱:他對新徵服或新歸附地區的貴族,加以封賜和籠絡,他敢於起用出身“卑微”的新貴族,或授予軍權,麾師平叛;或委以重任,官居卿相, 因而招致了舊貴族的極大不滿。隨後囊日論贊自己的庶民心懷怨望,王妃所屬的庶民則是公開發動叛亂:外戚如香雄、蘇毗、塔布、工布、娘布等部也都相繼叛離,囊日論贊內外交困,最後被人毒死。

    囊日論贊死後其子松贊干布繼位。這時松贊干布面臨的是怎樣的局勢呢?此時他治下的悉勃野部就僅僅只是現在西藏山南地區的一部分;廣袤的阿里屬於象雄部(羊同);富庶的拉薩則是蘇毗部的。而這些部落透過和悉勃野部的聯姻在悉勃野部內部形成了龐大的外戚勢力,一時間悉勃野部內部各路外戚勢力之間形成了錯綜複雜的權力鬥爭關係。松贊干布面對內憂外患的局面以快刀斬亂麻:在誅滅毒殺父王的兇手後趁勢徹底清洗了悉勃野部內部的反叛勢力。在平定內部的叛亂後松贊干布面對的最大對手就是蘇毗——松贊干布派具有政治和軍事才能的宰相尚囊出征蘇毗。尚囊在打敗蘇毗的抵抗後採取招撫的辦法宣傳松贊干布接納歸附者的政策,對蘇毗庶民與吐蕃本部民戶一樣對待,使之安居樂業;允許蘇毗貴族保留自己領地,按規定繳納貢賦,所以很快就招降了蘇毗各部,從此吐蕃的國土擴充套件到青海南部。

    在吐蕃西南、和田之南有羊同(又稱象雄),朗日論贊時曾與吐蕃聯姻。平叛以後松贊干布親自征討羊同,羊同因而再次臣服吐蕃。松贊干布將妹妹賽瑪噶嫁給羊同王為妃,對他進行籠絡。然而羊同王並不甘心役屬於吐蕃,對徵調財物深為怨恨,屢次進行反吐蕃活動併發生軍事衝突。羊同王對賽瑪噶疏遠,寵愛原有王妃,賽瑪噶也決意消滅羊同王。貞觀十八年(644年)松贊干布發兵攻入羊同,殺了羊同王,羊同部眾都歸附吐蕃,收為編民。這樣松贊干布完成了西藏高原的統一。以後羊同人和吐蕃境內人民經濟文化關係更加密切,逐漸融合形成統一的藏族,使中國西部邊疆得到開發。

    在建立統一的吐蕃王朝後松贊干布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治軍事制度。松贊干布為適應經濟和政治的需要開始採用曆法,規定統一的度量衡,依據于田、天竺等文字創造了吐蕃文(以後發展成今天的藏文),又制定了嚴酷的法律。隨著吐蕃的國力日益增長,松贊干布開始向青藏高原北部的河湟谷地擴張,這裡由鮮卑慕容部後裔建立的吐谷渾汗國統治。隋煬帝時期一度征服吐谷渾,從而將青海地區納入中原王朝的版圖,然而在經歷隋末動亂後吐谷渾重新建國。當松贊干布向吐谷渾擴張時唐太宗李世民也在這一帶拓展大唐的勢力範圍,兩國一度爆發過沖突,但都沒發生什麼重大損失,始終處於相持狀態。

    松贊干布見難以從大唐撈著好處,轉而向大唐求婚,希望藉機吸收大唐先進文明以改革吐蕃。貞觀十五年(641年)唐朝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文成公主一行從長安出發,途經西寧,翻日月山,長途跋涉到達拉薩。松贊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瑪多縣境內)迎接文成公主並謁見護送文成公主入藏的江夏王李道宗,行子婿之禮。之後松贊干布與公主同返邏些(今拉薩)並在邏些城內為公主修建了布達拉宮。

    文成公主入藏後唐蕃之間的友誼有了很大的發展:由於文成公主的博學多能,對吐蕃國的開化影響很大,不但鞏固了唐朝的西陲邊防,更把漢民族的文化傳播到西藏,西藏的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也藉由大唐文化的營養得以長足發展。永徽元年(650年)松贊干布逝世,文成公主繼續在吐蕃生活達30年,致力於加強唐朝和吐蕃的友好關係。她熱愛藏族同胞,深受百姓愛戴。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的故事以及推進藏族文化的功績至今仍以戲劇、壁畫、民歌、傳說等形式在漢藏民族間廣泛傳播。文成公主在藏傳佛教中被認為是綠度母的化身。

    事實上文成公主入藏連同在此前後的玄奘西行、王玄策出使天竺等幾件事還催生了一條從中原經西藏直達印度、緬甸的國際通道的誕生——這條通道的名字叫做茶馬古道。唐代以前中國對外交往的主要通道是西北陸上絲綢之路,其次是從蜀地通往緬甸、印度的南方絲綢之路,法顯、玄奘等西行求法的高僧無一不是沿著西北陸上絲綢之路從今天的新疆地區翻越帕米爾高原,再由中亞進入印度。誰也沒設想經由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翻越喜馬拉雅山前往印度,直到玄奘法師西行後才在他的《大唐西域記》中第一次提出透過穿越青藏高原前往印度的構想,然而此時也僅僅只是停留在構想層面而已。文成公主入藏後才開闢了從長安到拉薩的路線。松贊干布在迎娶文成公主的同時還迎娶了吐蕃南部的泥婆羅(今尼泊爾)的尺尊公主,由此開闢了從拉薩到尼泊爾的道路。王玄策向吐蕃和泥婆羅借兵復仇強化了三方的友誼,此後從拉薩到尼泊爾的道路進一步延伸到印度境內。

    後來這條道路成為中原王朝同西南少數民族乃至緬甸、印度等地進行茶馬貿易的重要通道,因此被冠以茶馬古道的名稱。嚴格意義上這只是茶馬古道中的陝康藏茶馬古道,除此之外還存在著陝甘茶馬古道、滇藏茶馬古道和川藏茶馬古道。陝甘茶馬古道其實是西北陸上絲綢之路的一部分,是中國內地茶葉西行並換回馬匹的主道。滇藏茶馬古道大約形成於公元六世紀後期,它南起雲南茶葉主產區西雙版納易武、普洱市,中間經過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麗江市、香格里拉進入西藏,直達拉薩。有的還從西藏轉口印度、尼泊爾,是古代中國與南亞地區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川藏茶馬古道是陝康藏茶馬古道的支線:東起雅州邊茶產地雅安,經打箭爐(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薩,最後通到不丹、尼泊爾和印度,全長近四千餘公里,是古代西藏和內地聯絡必不可少的橋樑和紐帶。

  • 6 # 沅汰

    松贊干布統一了吐蕃,創制了現代藏文,並和秦始皇一樣統一度量衡。

    松贊干布的父親囊日松贊是悉補野王統的第三十一代,已經徏居雅魯藏布江北岸,並逐漸統一蕃域。但是囊日松贊統一的達波、工布、娘布等地區還沒有完全被納入悉補野王朝的統治,而偏遠的象雄、犛牛蘇毗等邦域也沒有完全歸服。在悉補野王朝內部,也有反叛的勢力。最後囊日松贊被毒死。

    這時十三歲的松贊干布被扶上了王位。松贊干布對吐蕃中部地區的地形地貌進行了詳細考察選擇了拉薩河下游,達孜至曲水沿河一帶的中心臥塘湖邊,在中心的紅山修建了布達拉宮。然後將這裡建成了統治全蕃的核心。《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說松贊干布“賞賜善者,懲治惡者,以法律抑制諸高者,以方便保護低賤者。”

    松贊干布統一了吐蕃,建立起吐蕃社會的管理體制和法律條文,合稱為“吐蕃基礎三十六制”。這其中包括:六大法典,六大政治制度,六級褒獎,六種標誌,六種誥身,六種勇飾。

    六大法典中包括度量衡標準法。松贊干布時期吐蕃已經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出於政治、經濟需要,統一度量衡成為一件很重要的事。松贊干布時期度量衡的法定單位有:升、兩、普、掬、錢、分、釐、豆。這些單位分門別類衡量糧食、酥油、金、銀等。度量衡的統一對於當時農牧產品交換以及商業經濟發展的順利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松贊干布時期還創制了現代藏文。贊普松贊干布派遣十六名相臣之子去印度學習。這其中有人畏懼艱難險阻半途而返,有人在印度中暑身亡,有人因為不懂梵語而返回吐蕃,都沒有能夠真正地學習印度文字。於是松贊干布又派遣吞彌桑布扎去印度留學,並攜帶了一升沙金和給印度貝金協布納拉欽王的禮物。

    吞彌桑布紮在印度專心修習七年,成為一名非常有影響力的學者,然後帶著經典和禮品返回了吐蕃。吞彌桑布扎以梵語楞札字和迦溼彌羅字為元子音的藍本,在贊普松贊干布曾經隱居的瑪茹宮創造了藏文字形。

    藏文是一種拼音文字,有元子音三十四個,從創立至今使用一千三百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鶴骨體和瘦金體區別?